新加坡,一個長了大國心,卻生個袖珍身的國家。
2019年新年伊始,新加坡就宣布將拆除一座擁有4000多座墳墓的武吉布朗公墓,以修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
新加坡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自1824年被柔佛王國割讓給英國以來,不過200年的曆史。作爲一個新興國家,缺乏曆史文化底蘊,曆史文物缺乏這是必然的事。
武吉布朗公墓,埋葬了數百名早期中國移民,更被視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的重要遺迹,公墓志願者Darren Koh表示:“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啊!現如今許多墓地被拆除,我們失去了很多曆史遺産,所以我們被迫采取行動,拯救武吉布朗。”
中國人講究逝者安息,新加坡作爲一個以華人爲主體的國家爲何要向這些埋葬數十年的死者動手呢?只因爲新加坡太小,逝者需要給活人“騰地”。爲此新加坡出台了一個奇葩的法律:埋葬超過15年的骸骨必須被起出。
新加坡的網友們不得不感歎“做鬼都沒地方住”。
沒辦法,誰讓新加坡太小了呢?新加坡的面積有多大?728.6平方公裏。
面積雖小,但是新加坡卻長了一個大國雄心,維持了一支現役部隊7.25萬人,預備役30萬人,軍費開支達到了113億美元規模的強軍,這可羨慕死了隔壁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倆窮哥們軍費加起來也才100多億美元。新加坡之所以這麽豪橫,源于新加坡的不差錢。
自1965年被馬來西亞踢出局後,新加坡不得不卷起褲腿自己幹,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走上了一條光明大道,2020年新加坡GDP3400億美元,人均GDP5.98萬美元,要知道作爲石油王國的沙特。2020年GDP也不過7200億美元,人均2萬美元。取得這麽高的成就足以讓新加坡驕傲了,但是581.5平方公裏的土地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痛,爲什麽是581.5平方公裏?因爲多出來的147.1平方公裏的土地都是新加坡填海得來的,也就是說50多年的時間,通過填海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增加了25%。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填海造地。
其實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工程由來已久,新加坡島位于馬六甲海峽東端入口處,是途經馬六甲海峽往返歐亞的必經航線,戰略價值十分重要。眼光毒辣的英國人早就看上了這裏,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要求柔佛蘇丹允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此設立貿易站,面對英國人的炮艦,柔佛蘇丹自然不會拒絕。1824年,根據《克勞福德條約》,新加坡及其附近島嶼割讓給東印度公司。
此時的新加坡還保持著天然的風貌,沒有進行過整容手術,自1819年新加坡正式開埠開始,新加坡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1822年,萊佛士代表決定發動“移山”精神,將萊佛士地區的小山移走,用以建造一座新的港口。新加坡的開埠,使之成爲英國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基地和軍事基地,大量的中國移民來到新加坡謀生,經濟迅速發展,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之爲“東方的直布羅陀”。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來往歐亞船只日漸增多,英國殖民政府深感新加坡面積狹小,開啓了第一次的大規模填海工程,自1878年至1885年,曆時7年,新加坡政府鏟平了華利山,砂石全部用來填平新加坡河西南處的海岸。
19世紀末,新加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人口數量翻了數倍,1904年至1915年,殖民政府又鏟平了附近的安祥山、厄士金山、珀瑪山也被部分鏟平。
這裏如今成爲了新加坡的商貿中心。
話說在新加坡當一座山真的太可憐,動不動就得被鏟平,小山丘們都在瑟瑟發抖。
原本供奉在天福宮的媽祖還能保佑著大海,結果到了現在,媽祖早已看不見大海了。
經過英國人的一番填海,才使得新加坡的面積在1965年達到581.5平方公裏。
1965年,一心想在馬來西亞聯邦成就一番事業的李光耀傷心了,因爲他領導的新加坡被踢出了馬來西亞。
1965年以前,受制于經濟需求以及工程技術條件限制,新加坡的填海造地主要集中在濱海灘塗地區,造地速度相對緩慢,填海的代表區域有駁船碼頭、唐人街等。1965年後,新加坡的填海工程突飛猛進,50年的時間,增加了14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增幅達到25%,成爲世界各國領土增幅面積最大的國家,樟宜機場、裕廊化工島、大士南工業區紛紛湧現。
總結起來,新加坡獨立後的填海工程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工業主導階段、土地用途多元化階段和生態回歸理性填海階段。
快速發展的工業主導階段(1960年~2000年):
1965年8月,新加坡被迫獨立,面對人多地少的窘境,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大市場的新加坡,無法再發展內向型經濟,必須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積極參與全球化。以新加坡原財政部長韓瑞生爲代表的精英分子,清醒的認識到,要使新加坡走上富國行列,必須實行大型工業化道路,這是西方國家的標准道路。
爲此新加坡需要在有限的國土內大力推動大型工業建設,裕廊工業區也正是此時發展起來的。發展大型工業,土地需求是龐大的。而位于新加坡西南裕廊地區,瀕臨大海可以建設深水碼頭,同時土地荒涼,沒有居民,更重要的是這裏山丘較多,可以移山填海,未來的發展空間較大。1962年9月1日,裕廊工業區第一家工廠大衆鋼鐵廠奠基,到1968年已經擁有了153家工廠。
轉口貿易一直都是新加坡的重點經濟活動,二戰後,隨著日本、韓國等東亞、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起飛,對原油的需求量大增。中東的原油經新加坡港口向東南亞、東亞地區轉運,李光耀陷入沉思,與其賺石油轉口貿易的錢,不如增加附加值,發展原油加工業。原油加工業是一個技術與資本密集行業,更是一個對土地需求極大的行業,199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裕廊以南的七個小島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合並成一個大島——裕廊島,從原來的10平方公裏,變成了32平方公裏。
除了裕廊島,這一時期還有樟宜機場,由于巴耶利峇機場運力不足,且沒有擴建的條件,因此在新加坡東部新建了樟宜機場。1975年首期填海造地就填出了8.7平方公裏的土地,加上後期的擴建,建成了一座13.75平方公裏的樟宜機場。
這一階段是新加坡填海速度較快的一個時期,而且填海的增速跟新加坡的GDP增長速度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在80年代,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衰退因素影響,嚴重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的新加坡經濟出現下滑,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也進入了低谷期,直到2000年以後,才重新出現一個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的土地用途多元化階段:
在21世紀的頭10年,新加坡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填海低谷期,爲了實現新加坡經濟的穩定發展,新加坡進行經濟轉型,更加側重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而由于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生育率降低,爲了吸引高科技移民,新加坡對住宅、金融、旅遊用地需求增多。
比如聖淘沙島擴建工程,擴建後的面積達到了5平方公裏,南側用于居住,北部則用于休閑遊樂。最爲引人注目的則是實馬高島工程,1999年4月,新加坡本島最後一個垃圾填埋場關閉,新加坡在其離島實馬高島進行填埋垃圾。實馬高島成爲世界第一個用固體廢棄物填海的區域,用實馬高島垃圾填埋場總經理翁彭高的話說:“我們的國土有限。如果最後所有的土地都用來填埋垃圾,我們將面臨很大的麻煩。”所以新加坡要在大海上填埋垃圾。
新加坡將舊實馬高島和錫京島銜接在一起,並建造了一條人工海堤,爲了防止有害物質滲入海水,在海底鋪設了聚乙烯土工膜,填滿後的區域覆蓋上泥土,並種上各種花草,開發成旅遊景區。
盡管新加坡做好了防滲漏措施,但是這些措施早晚有一天失效的一天,這是爲後代留下安全隱患。而且據專家估計,這座海上垃圾埋置島也只不過用30~45年。那麽50年以後又該如何呢?
21世紀的頭十年,新加坡填海速度同上個十年相比增加了1184.6%,除了實馬高島海,還開啓了大士新港、裕廊工業區、裕廊島新興工業區、樟宜機場擴建、大德光島工程等項目。
生態回歸理性填海階段
2010年後,新加坡推出了“工業21”計劃,試圖將新加坡建成一個知識主導型工業的全球中心,因而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填海造地計劃中用于工業的比例逐漸降低,並建立填海准備地段,以供長遠用地發展,比如南部的港口租約在2027年期滿後,港口業務將集中在大士地區,一邊騰出來更多的住宅及其他用地。此時期新加坡的填海計劃,更多的將是以離岸圍填爲主,對海洋生態産生嚴重破壞的海濱平推式圍填開始限制,並引入了環境評價機制,對生態更加注重。
新加坡獨立後增加的140多平方公裏,其中將近100公裏都是在21世紀頭20年完成。
填海造陸爲新加坡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爲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但是後果也很嚴重。
生態惡化與國際爭端:
人們一說到新加坡,就會想到環境優美景色秀麗,比如這樣的新加坡:
但是這樣的新加坡你見過嗎?
由于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導致了新加坡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比如紅樹林基本滅絕,200年前,新加坡的海岸遍地都是紅樹林,大約有7500公頃,但如今9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即便是新加坡認識到了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建立了紅樹林保護期,但是在環境和經濟之間,新加坡選擇了經濟,大片的紅樹林保護區被夷平,僅剩新加坡北部柔佛海峽地區爲深度開發的數公頃紅樹林,目前新加坡的紅樹林面積已經不足7公頃。
不僅紅樹林消失,由于填海還給新加坡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滅頂之災,其他魚類因爲水體汙染、渾濁也逐漸減少。
你以爲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只關自己的事?
大家同在馬六甲海峽討生活,你把海洋攪混了,這不是連帶著我也跟著你遭殃嗎?
2000年11月,新加坡開始在東部的德光島進行填海工程,但是這讓一水之隔的馬來西亞很不爽,然後抗議,可填海造陸是新加坡的基本國策,我在自己家門口填海關你屁事?所以根本不予理會馬來西亞的抗議。
2003年7月,忍無可忍的馬來西亞向新加坡發了個通知,表示自己將會到國際海洋法法庭狀告新加坡的侵權行爲。
不過國際法庭23名法官全體通過,駁回了馬來西亞的訴訟,判新加坡勝訴。
這讓馬來西亞很惱火,但除了宣布繼續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畢竟自己也不過12萬軍隊,面對新加坡真不一定打得過。
不僅馬來西亞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亞也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這對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來說是一個重創,因爲新加坡90%以上的沙子都是進口自印度尼西亞,從2017年之後新加坡的沙子就只能向柬埔寨和越南進口了,10年的時間從柬埔寨進口了7200萬噸的沙子,這對柬埔寨的生態環境影響極大,最終在2017年柬埔寨也禁止了。
沙子對于新加坡來說,就是“命脈”,爲了命脈的延續,催生了不少沙子走私事件。
根據新加坡的填海計劃,到2030年,再增加大約38平方公裏的土地,使新加坡面積達到766平方公裏。盡管新加坡不差錢,也有一個雄心,但是夾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海洋面積也是有限的,就算達到766平方公裏又如何呢?創造了“熱帶經濟奇迹”的新加坡前路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