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明說,會館的文化中心將按照疫情管控措施逐步開放,並計劃爲年輕人開辦粵語會話班,讓他們能夠更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和曆史。
1840年,七家頭大力捐助買下豆腐街的一塊地,並創立了岡州會館。
盧慧敏透露:“會館每年農曆六月會慶祝關帝誕,疫情前還會擺酒歡慶。”
提起保護這些百年文物的挑戰,盧慧敏說會館很幸運,有不少熱心會員挺身而出志願維護這些文物,因此目前花費不多。如果未來有需要,會館會請專家協助,將保護文物的工作制度化。
去年慶祝創立181周年的岡州會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曆史文物。會館理事長盧慧敏說,很幸運有不少熱心會員挺身而出志願維護這些文物,未來若有需要,會館會請專家協助,將保護文物的工作制度化。
目前會員超過400人
新會人多是關帝的善信,會館成立時將家鄉的民俗信仰帶來南洋,希望同鄉之間能傳承桃園結義那種重義氣的精神,互相扶持,團結一致,因而在會館四樓頂層設關帝壇,供奉關帝、天後和財帛星君。
會館理事長盧慧敏說,關帝壇有兩樣百年文物——三大銅香爐和一把青龍偃月刀。這些文物在1889年鑄造,由七家頭贈送。據悉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曾經“借刀”展覽,需要出動七名大漢才扛得動。
區如柏說,張之洞跟清末民初知名外交家伍廷芳是朝廷同僚,匾額是伍廷芳邀請張之洞題寫的。
伍廷芳是新會人,在新加坡出生,三歲時隨父親回廣州定居。1876年,他留學倫敦修讀法律,成爲首名取得英國律師專業的中國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律師。辛亥革命後,他擔任民國外交部長,也曾任廣東省長。
岡州會館文化中心主任黃子明博士說:“總的來說,岡州會館所保留的文物,不少反映了清朝、民國乃至二戰時期的本地華人曆史。會館各個樓層也能夠感受到粵劇文化和龍獅武術等傳統氣息。我覺得除了民俗文化的展覽內容,一些新會名人如伍廷芳、梁啓超等人的曆史事迹,也提供了關于近代社會改革的教材。此外,會館的辦學及爲廣惠肇留醫院義演等,體現了民間互助的精神。”
盧慧敏說:“在所有文物中,我覺得會館大樓最具標志性。疫情暴發前,經常有許多學校和社團組團參觀。我們應該珍惜和好好照顧這幢建築。”
坐落在新橋路的岡州會館去年慶祝創立181周年,會館大樓是一幢近百年的古色古香曆史建築,裏頭收藏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百年文物,其中曆史最悠久的藏品是1848年5月1日,東印度公司發給會館位于珍珠街上段、俗稱豆腐街舊址的99年地契。
岡州會館會務顧問區如柏受訪時說,1858年之前,英國海外殖民地事務由駐紮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管理。當時岡州人之中的朱氏家族與羅氏家族很早就在中國江門和廣州建立事業,並將業務發展到新加坡,之後組成了赫赫有名的“中街七家頭”,經營紅煙、雜貨和醬園,壟斷南洋各地的糧油雜貨行業。
岡州是中國廣東新會的古稱。1840年,新加坡的新會同鄉成立岡州會館;1924年新橋路的現有會所竣工,隔年正式開幕。多年來,岡州會館秉持照顧同鄉福利及回饋社會的精神推展會務,目前有400多名會員。
岡州會館一樓是禮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張酸枝木桌子銜接而成的長桌,擡頭仰望“昭遠堂”三個大字匾額,是由清末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907年前揮寫的。
文物反映本地華人史
區如柏說:“以前廣東人多數住在牛車水地區,因此岡州先輩選在粵語方言群密集的豆腐街建會館。七家頭都是招募同鄉爲他們的商號工作,豆腐街當時靠近各個商號店鋪,如果店裏床位不夠,一些員工晚上會到會館睡覺。此外,一些剛南來的岡州人也會暫時在會館落腳。岡州會館當時就像一個聯絡所和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