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新加坡內閣調整名單正式公布,將于本月13日生效。
這次調整,在我看來,基本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穩中求進。
且聽我說來。
一、委以重任,鞏固地位
首先,對行動黨內定的接班人黃循財委以重任,鞏固地位。
(圖源來自李顯龍facebook)
黃循財升任副總理,兼任財政部長。同時,在總理放假或出訪期間,黃循財將代理總理一職。
原有的副總理王瑞傑不動,仍舊擔任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但把總理公署的政策策略署(Strategy Group)的領導工作交給黃循財。
政策策略署是幹什麽的?
它由公務員首長葉成昌直接領導,由前公務員首長何學淵擔任顧問;下轄四個部門:氣候變化秘書處、行政服務署、人口與人才署、策略與政策規劃署。
這些部門負責的不是日常工作,也不是中期規劃,而都是長遠的未來策略。
以策略與政策規劃署爲例,它下轄九個部門,包括城市宜居性與社區、經濟與可持續性、社群韌性、科技、地緣戰略等。
政策策略署原本歸王瑞傑,現在轉到黃循財,由未來的總理統籌長遠未來的規劃,是題中應有之義。
二、主要“求穩”
在新內閣名單中,在最高一層的總理、副總理、國務資政級別,王瑞傑繼續留任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張志賢繼續留任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尚達曼繼續留任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
在其他一把手部長級別和第二部長級別,無一人調動。
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上一次內閣大調整是在2021年4月,黃循財就是在哪個時候受委爲財政部長,其他如貿易工業部、衛生部、教育部、交通部、人力部、通訊及新聞部都出現“大風吹”,一把手換人,至今不過14個月,實在沒必要再換,也不存在換的理由。
從這個角度看,本次內閣名單主要是“求穩”。
三、穩中求進
最高層基本只出現黃循財的變動,一把手部長和第二部長沒變動,這是求穩。
在政務部長(相當于副部長)和政務次長(相當于部長助理)這兩級,則出現了兩種變化。
1
第一種變化是升職
一、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傑豪擢升爲高級政務部長
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次長蔡瑞隆擢升爲高級政務次長
三、衛生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次長拉哈尤·瑪贊擢升爲高級政務次長,保留衛生部職務,卸下通訊及新聞部職務,接管律政部職務
陳傑豪(1977年出生)是2020年大選引進的新人,短短兩年內擢升爲高級政務部長,可見非常受重用。
2
第二種變化是職務調動
一、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改任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高級政務部長,並繼續兼任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
二、教育部兼內政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卸下教育部職務,出任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兼任內政部政務部長
三、馬炎慶除了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一職,也兼任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高級政務次長
四、陳國明卸下內政部兼永續發展與環境部政務部長職務,加入全國職工總會,出任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並擔任總理公署政務部長
五、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卸下全國職工總會副秘書長的兼職,全職回到政府,並兼任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
在不同領域中調動,一個重要目的是拓展視野,吸取不同領域的經驗;並且,讓他們有機會與不同的部長共事,有利于對他們潛質與能力的評估,也有利于第四代整體班子成員互相有更好的認識。
無論是職務擢升或調動,都是爲了“求進”,在穩中求進。
所謂“進”,就是在政務部長、政務次長的層級,物色、培養未來的一把手部長。
四、兩年內應該還會調整
根據憲法規定,新加坡不晚于2025年11月23日必須舉行下一次大選。
一般來說,政府不會拖到這麽晚才舉行大選。較有可能在2024年舉行。
從現在到2024年,還有兩年左右時間。無論李顯龍是在選前或選後交棒,黃循財無可避免必須在這兩年時間組建起自己的內閣人馬。
每一屆大選,行動黨都會進行“內部換血”,讓三分之一左右的議員引退,推陳出新。這些議員當中,當然也包括部長。
可以預見,到了下一屆大選,一定會有部長引退。那麽,也必定出現“一代新人換舊人”。
第四代一把手部長班子已逐漸成形,接下來兩年,應該會有一些高級政務部長受委爲第二部長,爲接手一把手鋪路。
因此,我判斷,從現在到2024年,肯定還會有內閣調整,而且,極有可能是像這次一樣的,局部調整,而不是像2021年4月那種“大風吹”。那次之所以出現“大風吹”,主要是因爲王瑞傑辭去“第四代同侪之首”所引發的震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