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央醫院與國立癌症中心外科與腫瘤外科系高級顧問周嘉豪教授昨天在媒體說明會上指出,這個比率明顯低于其他常見癌症。
生物標記是每名病患體內獨特的突變核酸序列或與特定癌症類型相關的蛋白質。醫生可通過觀察標記,預測癌症療法對病患的效果。
原發性肝癌,又稱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因早期沒有症狀,一般到了晚期才查出。
臨床研究預計下個月正式展開,2026年完成。在第一項研究中,至少30名曾接受肝髒切除或腫瘤手術的肝細胞癌病患,會在術後接受免疫療法,減低腫瘤複發的可能。
這項“PLANet 2.0”精准醫學研究計劃由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主導,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的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屬下的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以及杜克—國大醫學院。研究津貼由衛生部全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提供。
周嘉豪說:“我們預期研究計劃完成後,將能非常好地掌握有哪些生物標記,從而進行具針對性的臨床試驗,爲病患帶來明顯更高的效益。”
原發性肝癌,又稱肝細胞癌,因早期沒有症狀,一般到了晚期才查出。相較于其他常見癌症,肝細胞癌全身治療的效果也比較弱,主要是因爲缺乏經確認的生物標記,導致醫生無從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得依靠臨床判斷與經驗。
他解釋,假設兩名早期癌症病患分別罹患乳癌和肝癌,乳癌病患接受手術後能根據生物標記判斷治療方案,幫助預防病情複發,整體五年存活率可達90%或以上;但肝癌病患在術後沒有這樣的做法,五年存活率會相對低,約爲60%以上。
肝細胞癌通常到了晚期才診斷出來,現有療法更因缺乏有助預測療效的生物標記,無法充分發揮效果。本地多學科團隊獲2500萬元津貼展開五年研究計劃,旨在通過確認這些生物標記來協助找出最佳治療方案,讓病患獲得更好的療效。
僅30%肝癌患者對免疫療法有反應
團隊將同時進行兩項臨床研究,對比病患接受治療前後的樣本以及臨床數據,以辨識和確認哪些生物標記會影響臨床效果,例如病患對治療的反應等。
通過觀察生物標記 預測癌症療法對病患效果
肝癌是本地男性的第三號癌症殺手,女性的第五號殺手。新加坡癌症注冊局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間,本地有2850人不敵肝癌逝世。
相較于其他常見癌症,肝細胞癌全身治療的效果也比較弱,主要是因爲缺乏經確認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導致醫生無從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得依靠臨床判斷與經驗。
第二項研究則涉及176名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病患,他們會先後接受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法及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目前針對肝細胞癌最有效的全身治療,但最多只有30%病患對療法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