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標記是每名病患體內獨特的突變核酸序列或與特定癌症類型相關的蛋白質。醫生可通過觀察標記,預測癌症療法對病患的效果。
肝細胞癌早期沒有症狀,所以一般到了晚期才確診,而相較于其他常見癌症,肝細胞癌全身治療的功效也比較弱。這主要是因爲缺乏經確認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導致醫生無從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得依靠個人判斷和經驗。
團隊將同時展開兩項臨床研究,對比病患接受治療前後的樣本以及臨床數據,以辨識和確認哪些生物標記會影響臨床效果,例如病患對治療的反應等。
這項“PLANet 2.0”研究由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主導,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的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屬下的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以及杜克—國大醫學院。研究津貼由衛生部全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撥出。
臨床研究預計7月正式展開,2026年結束。在第一項研究中,至少30名曾接受肝髒切除或腫瘤手術的肝細胞癌病患,會在術後接受免疫療法,減低腫瘤複發的可能。第二項研究則涉及176名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病患,他們會先後接受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法及免疫治療。
全球第四大癌症殺手——肝細胞癌通常到了晚期才診斷出來,現有療法更因缺乏有助預測療效的生物標記,無法充分發揮效果。本地多學科團隊獲頒2500萬元津貼展開五年研究,旨在通過確認這些生物標記改進臨床實踐,讓病患獲得更好的療效。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本地男性的第三號癌症殺手,女性的第五號殺手。新加坡癌症注冊局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間,本地有2850人不敵肝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