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特別設計的人形機器人,是光明山修身院上月展開的試驗計劃。那些患有認知障礙和失智症的年長者與機器人“德希”交流後,溝通技巧和社交能力都有進步,護理人員也有更多時間照顧護理需求較複雜的住戶。
王乙康:仍需外籍人員輔助本地勞動隊伍
衛生部長王乙康昨天在護聯中心的社區護理工作計劃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社區護理屬“高接觸”(high touch)領域,要以科技和機器人取代人力是有限度的,仍須依靠外籍人員來輔助本地勞動隊伍,尤其是護士和支援護理人員。
社區護理機構可申請資助以抵消數碼化成本,社區護理人員也可報名護聯培訓中心的一系列課程提升技能。
位于榜鵝的光明山修身院,近日迎來一名新朋友“德希”。她精通多種語言,能與年長住戶聊天、唱歌、做運動和玩遊戲,大大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
這是衛生部與護聯中心新推出的社區護理數碼化轉型計劃(Community Car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簡稱CCDTP)的一部分,旨在推動社區護理機構采用機器人等數碼解決方案改善工作流程,爲社區裏的年長者提供及時且負擔得起的護理服務。
除了光明山修身院,一些療養院也采納科技,改善基礎設施和工作流程的設計。這些提高生産力的項目包括利用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s)簡化一些人力密集的例常工作,例如運送床單、食物和醫療用品。
衛生部與護聯中心也推出重新設計工作(Job Redesign)試點計劃,評估和重新設計社區護理領域的支援護理工作,透過提升工作滿意度來留住和培養護理人才。
護聯中心昨天發文告說,新計劃將撥款1800萬元,協助社區護理機構加速數碼化進程,制定明確的數碼路線圖,以及建立數碼能力來提高服務效率。
原來這款特別設計的人形機器人,是光明山修身院上個月展開的試驗計劃。執行總裁鍾抒君說,患有認知障礙和失智症的年長者與“德希”交流後,溝通技巧和社交能力都有進步,護理人員也有更多時間照顧護理需求較複雜的住戶。“有個住戶平時不多話,也比較被動,但德希來了之後,他開始主動參與遊戲,臉上也多了笑容。”
參與試點計劃的四家社區護理機構是聖路加樂齡關懷、聖安德烈社區醫院、仁慈醫院,以及職總保健合作社。
王乙康坦言,人手短缺是所有社區護理機構面對的棘手問題。爲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薪金競爭力,衛生部在2020年至2023年間展開社區護理增薪計劃,投入約2億9000萬元,爲社區護理人員加薪。
試點計劃第一階段于去年4月至9月展開,共有43名人員嘗試擔任社區護理專員(Community Care Associate)和高級社區護理專員。這兩個新職務結合了醫療保健助理、護理助理和治療助理等原有職務的技能。
護聯培訓中心每年提供的培訓名額已增至超過1萬8000個,比2018年多出兩倍。
試點計劃第二階段今年7月啓動,直到明年11月,另八家社區護理機構將加入計劃。重新設計工作框架預計最遲2024年逐步擴大至整個社區護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