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世紀末,全球化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快速的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表現在消費文化的飙升,西方流行文化的風行和傳統文化的失落。在這個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通過《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及《行動計劃要點》,促請各會員國促進文化多樣性宣言原則的實施。2003年又提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報告。至今已經有超過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約,積極加入了非遺保護行動。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有兩個層次:一是采取認定、記錄、建立檔案等措施,加以保護;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是在傳承、創新、傳播等措施中加以保護,以達到宣傳、弘揚和振興的目的。保存是爲了儲存文化資源,以便提取與複制;活態傳承,是爲了保護文化生命力,爲藝術創造需求延續傳統的機遇。
新加坡文物局在2020年頒發了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獎給六組個人與團體。這個獎項的設立,給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動力,鼓舞了許多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堅持不渝的追夢人。得獎團隊之一的宋賽兒美麗遺産馬來藝術團(Sri Warisan Som Said Performing Arts)的創辦人宋賽兒(Som Said),從8歲開始學習馬來舞,漫漫62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爲夢想堅持不懈。
宋賽兒手拿新書《新加坡的馬來舞蹈:宋賽兒的藝術道路》欣喜萬分
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核心是傳承人
宋賽兒的故事,是一位個性格樂觀、豁達開朗、與人爲善,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結構、有長遠眼光的優秀馬來舞者奮鬥終身的故事。她的事業每一個轉折,都離不開自身的艱苦努力和文化生態發生變化而出現的機遇。
故事得從武吉巴督小學說起。天真活潑的宋賽兒,周末常與同學結伴到電影院。生于1950年的她,正好趕上新加坡馬來電影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新加坡邵氏馬來電影公司(Malay FilmProduction,1947-1969)和國泰克裏斯公司(Cathay Keris,1953-1972)在二十幾年內制作了260多部馬來電影。不少影片由印度導演執導,穿插舞蹈場面。很自然,這些舞蹈也融入了他們的借用與創造,把來自這個區域的不同舞種,根據畫面形象創造,以場景、燈光、化妝、服裝等重組舞蹈語言。這些舞種,包括從馬六甲傳來的社交舞蹈joget。這種在小提琴、手風琴、鈴鼓和鑼的伴奏下,唱著班頓(馬來傳統四行詩句)即興起舞的舞種,常常被巧妙地用在電影情節裏。源自馬六甲蘇丹皇宮、柔和優雅的Mak Inang,則出現在宮廷電影故事裏。Mak Inang用馬來弦樂器Rehab、鑼、鈴鼓與手鼓等馬來傳統樂器伴奏,有一種高雅的氣質。另一種與宮廷舞蹈有淵源的Asli舞蹈,16世紀以後開始加入小提琴和手風琴這些來自外國的樂器,是節奏最慢的馬來舞和節奏最快、從中東傳來的Zapin舞,在電影中各有亮相的機會。宋賽兒天賦異禀、悟性靈敏,少年時代跟著同學學習這些舞蹈,很快就掌握了馬來的六種腳與八種手的基本位置、手型和動律,坐、蹲、跪、踏步、走步、拖步、碎步、轉身步等。不久後,老師帶她參加MFP Studio拍攝電影中舞蹈,留下了珍貴的記憶。盡管車馬費微薄,她非常享受那段拍片的時光。
一片熱忱 廣結善緣
1984年,藝聯劇團將60年代韓玉珍獲得南洋大學中文學會舉辦的文藝創作比賽大獎的敘事長詩《茉莉公主》改編爲華語詩劇,參加文化部主辦的戲劇節。演出用印尼爪哇古典戲劇形式,從道具、服裝、頭飾、造型到音樂舞蹈各方面,都務求展現這個印尼民間傳說的民族色彩,強調戲劇風格展現民族色彩的本真(authenticity)。若到雅加達定制所需,劇團無法負擔。正在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時,我突然想到可以向結識多年的宋賽兒那裏搬救兵。當時,她在芽籠創立一間生意興隆的新娘化妝與攝像館,叫Ratu Sari。宋賽兒接過電話,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將在演出當晚把《茉莉公主》所有需要的服裝與頭飾帶到維多利亞劇院,親自給幾十個演員梳頭、穿服裝。經她爲演員打扮,人物造型民族色彩鮮明,爲演出加分,《茉莉公主》奪得是屆的最佳演出獎。宋賽兒支援藝聯,只收取一個象征性的費用。
宋賽兒(中)教舞,一向堅持親自爲學生示範
四年後,南洋女中蔡亮校長決定在該校成功演出《紅樓夢》、《人參娃娃》、《四川一好人》等劇的基礎上,演出難度高的《茉莉公主》。特點是以同一批學生演出英語和華語版本的《茉莉公主》。宋賽兒再次雪中送炭,只收取優惠費,爲二十幾位同學化裝、穿服裝,支持了演出。2007年新民中學和2008年崇福小學演出《紅山的故事》,宋賽兒也給予同樣力度的支持。校長們向她道謝時,她說:“學校請我做這件事,是一種榮譽。藝術團體和學校,能一起推動藝術,目標是一致的。更何況這是一個新加坡的民間傳說,能給華族學生觀衆打開一扇馬來文化的窗口。”
80年代的新加坡舞蹈界,繼承了新加坡在脫離英殖民地統治運動中的多元民族主義的精神。民族藝術團體進行跨文化舞蹈創作,宋賽兒多次參與編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國家舞蹈團的《胡姬花》(1983)。記得2008年,印度舞前輩巴斯卡邀請她創立的美麗遺産馬來藝術團和戲曲學院、巴斯卡舞蹈學院合作,參與藝術節的一台以三地民族武術爲主題的舞蹈晚會。她在百忙中調整日程,優先處理合作的項目。2009年,印度藝術協會爲慶祝成立60周年,邀請宋賽兒和我,與該協會委任的編舞家斯麗拉瑪博士合編舞劇《羅摩衍那》。宋賽兒深知合作演繹這部在東南亞廣泛流傳、積澱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內涵的神話故事的意義與目的,馬上組織演員,投入排練。她說:“用各自的舞蹈語言,昭示各民族舞蹈的獨特價值,同台講一個故事,就是新加坡的非物質遺産特色之一。”
兩個磨練技藝、拓寬眼界的舞蹈團
宋賽兒1965年參加希梨瓦那的時候,還是個在安德遜中學念書的14歲中學生。她回憶道:“作爲一個由熱心人組成的團體,團員都爲三餐忙,組織比較松散。介紹我參加希梨瓦那的同學叫Sri Rahayu Sudarmaji,也是我的第一個舞蹈老師。我們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教材,沒有正規的教學法(pedagogy)可言。大家從看馬來電影的舞蹈摸索馬來舞蹈門道,複習印尼舞蹈家廖春遠50年代在希梨瓦那教我們的學姐們的源自蘇門答臘的舞蹈。大家親切地叫她爲阿春,她傳給我們的不止是幾個舞蹈,更傳給我們嚴肅創作的態度和追求藝術的毅力”。
宋賽兒熱愛舞蹈,她從不缺課,學習積極,很快成爲希梨瓦那的領舞演員。1968至1969年,她加入人民協會馬來舞蹈團,參加了到很多聯絡所舉行的《民衆文娛》演出。1974年,她被委以重任,成爲希梨瓦那兒童舞蹈團團長,先後編了如《劍魚》等兒童舞蹈。許多當年兒童團的小朋友,後來成爲馬來舞蹈團的主要演員。70年代後期,她參加過旅遊局爲向旅客宣傳新加坡多元文化、定時定點演出的《亞洲瞬間》舞蹈大雜燴。那些由馬來、印度與華族舞蹈節目湊成的每場45分左右的晚會,讓宋賽兒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而成爲能編能演的優秀舞蹈員。1985年,她被希梨瓦那委任爲藝術指導。
1970年文化部組建的國家舞蹈團,是另一個對宋賽兒舞蹈生涯起了重大影響的團體。她在19歲考進了舞蹈團之後,第一次與華族前輩李淑芬老師和印族舞蹈資深演員馬達薇有了近距離的接觸。當時主持舞團的楊金龍和馬來舞前輩農仄加尼鼓勵馬來演員大膽嘗試,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將動作變速或變形,也讓隊形更爲多樣化,凸顯動態美。70年代跟著國家舞蹈團到文萊、泰國和印尼等鄰國演出後,宋賽兒也開始想一個問題:我們的馬來舞和從鄰國學來的馬來舞應該有所不同,還是作爲馬來群島(Nusantara)文化的“大馬來”舞蹈的一部分,無需另謀發展?她也深深感覺到,要在海外展現新加坡舞蹈文化,演員必須有硬功夫,不論排哪類節目,在技藝上一定要千錘百煉,精益求精,打造成文化精品。參加希梨瓦那和國家舞蹈團的曆程,讓宋賽兒磨練了技藝、拓寬了眼界。
三次思想的跨越 更新活態傳承策略
80年代初,隨著國家劇場舞蹈學會倡議的舞蹈理論與批評風氣益盛,邀請印尼與馬來西亞等本地區專家來參加舞蹈講座會、主持舞蹈工作坊日增。傳媒對舞蹈活動的支持與觀衆力度與密度加大,激發了一些舞蹈者意識到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的必要性。由時任部長王鼎昌領導的文化部也有資助藝術工作者到海外學習的獎學金出台。1983年,筆者任舞蹈咨詢委員會主席,負責面試獎學金申請者。宋賽兒是申請者之一。日惹私立舞校的Bagong Kussudiardjo富有爭議性,爲什麽去那裏去取經?她說:“我想觀察一位想法多、作品風格新、敢于嘗試的藝術家是怎麽創作、爲什麽創作。”正是用這種思辨審視問題,爲她贏得了獎學金出國學習。果然,學成歸來後,宋賽兒對舞蹈與身份認同、馬來舞蹈的身體文化等重大課題,開始了她的漫長的思考。
機會總是給有准備的人。東南亞考古與藝術中心1989年在印尼梭羅市主辦了《拉班舞譜初級班》,我推薦了宋賽兒前往受訓。拉班舞譜是1928年由歐洲現代舞理論之父之稱的匈牙利人魯道夫·拉班所創。他創立的這個舞蹈的學科,以數學、力學、人體解剖學爲基礎,運用各種形象的符號,標識各種人體動作的姿態、空間運行路線、動作節奏和所用力量。近百年來,拉班舞譜一直被廣泛運用于舞蹈、體育、醫療等與人體運動有關的領域。但分析與紀錄過程,相當繁瑣,有一定的難度。宋賽兒非常用功,在梭羅完成初級班後,又參加了翌年和1991年,分別在曼谷和新加坡舉辦的中級班和高級班,成爲馬來舞蹈界第一位完成舞譜訓練的老師。這個課程對宋賽兒最大的意義在幫助了她對形象思維和科學思維的開發,從動作分析的方法去思考舞蹈,是她在舞蹈思想上的第二次跨越。
1989年,宋賽兒(中)與拉班舞譜課程主任講師蔡曙鵬博士(右二)與來自東盟青年舞蹈家合影
宋賽兒在1997年離開了希梨瓦那舞蹈團,自創宋賽兒美麗遺産馬來藝術團。俗語說得道者多助。舞團得到同行認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助,自幼隨她習舞的兒子Adel在2000年也完成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的大衆傳媒學位回來,推掉高薪職位的機會,在母親的舞團從事行政管理;媳婦Marinade是優秀舞蹈員與富有才華的編導。舞團經營得法,經濟上穩定,藝術上有建樹,宋賽兒覺得她終于可以放心暫時離隊,尋找進修機會。她選擇了東南亞知名的藝術學院之一:雅加達藝術學院(Institut Kesenian Jakarta)。該學院坐落在占地9公頃、1968年開幕的伊士邁曼蘇吉園裏,這個綜合性的藝術中心有劇院、展覽館、電影攝影棚、美術館、戶外劇場等等。宋賽兒對印尼這個最高藝術學府心儀已久。終于在她58歲時,成功報讀該院,成爲該屆年齡最大的學生。
宋賽兒是幸運兒。在雅加達藝術學院攻藝術人類學(sarjana seni anthropologie)學位的主任老師是德高望重的朱莉安蒂(Julianti Parani)教授。“我書讀得少,進入課堂,就像進入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寶庫,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感。開始接觸舞蹈人類學之後,才知道原來研究舞蹈是一門大學問。研究舞蹈要從其曆史背景、客觀環境、文化內涵、社會組織、宗教信仰、民間習俗著手。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挑戰。老師還帶我做田野調查,那是一次難忘的經驗。非親眼所見,難以置信。”一切和以前參加東盟舞蹈研討會聽到的一些概念與論述,聯系了起來。在雅加達念書期間,也有機會欣賞印尼一些著名團體的演出,用拉班舞譜分析動作的原理,研讀各流派的編舞特點。活用舞蹈人類學的理論,思索舞蹈創作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經過四年的專心致志、埋頭鑽研,她在2012年62歲時,獲得藝術人類學文學士的學位。
宋賽兒培養的舞蹈員與東盟舞蹈節參與者合影
回來新加坡以後,第三次思想的飛躍,帶動了宋賽兒和讀者分享她追夢舞蹈的故事的決心。馬來文版的《新加坡的馬來舞蹈:宋賽兒的藝術道路》一紙風行,現在正在籌備英文版。“我從來沒有想要從事舞蹈工作之後成爲什麽,獲得什麽名利,學舞蹈、推動舞蹈活動,只是由內心發出,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熱愛。經驗告訴我,活態傳承是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最佳途徑。不斷展演傳統節目與新創作品,讓觀衆感受馬來舞蹈的美感與魅力,是我應該做好的事”。
2015年,宋賽兒(左)與時任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通訊及新聞部第二部長黃循財及巴斯卡合影
2019年,這個團隊一年內進校園多達133次,覆蓋了幼兒園、小學與中學。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宋賽兒的團隊沉著應對,積極學習新技術、學習在線直播教學、排練廳改爲攝影棚,腳步不停息。因爲他們知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確保其生命力,失去了它,我們會成爲無源之水。
(作者爲新加坡戲曲學院創院院長、民族音樂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