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共有2萬4503個實體企業結束營業,與去年同比增加了3%。(新明日報)
作者 王震宇
2022年眼看已過了一半,雖然冠病疫情還未結束、但我國在數月前放寬防疫條例後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國內消費者和回訪的旅客都有增加,按理應該使本地企業生意有所好轉。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萬4503個實體企業結束營業,與去年同比增加了3%。
這些“熄燈”的企業都集中在三大領域,依序爲:
飲食業
制造業
零售業
(資料來源: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紅螞蟻制圖)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共有3萬1431個新注冊設立的企業,同比下滑6%。
專家:今年挑戰更艱巨
今年上半年新設立的企業中,零售業同比下滑了43%。(聯合早報)
以零售和飲食業爲例,更多企業撐不下去,主要歸咎于成本增加,及尋找人力資源帶來的挑戰。
可能因爲如此,今年上半年新設立的企業中,零售和飲食業企業同比也呈下滑趨勢,分別比去年少了43%及22%。
普華永道新加坡戰略顧問與周轉組共同主管合夥人維沙爾·塔普利亞爾告訴《海峽時報》,疫情暴發後,零售業産生了變化。更多消費者已轉向電子商務平台,導致零售業者持續面對數碼平台的競爭。
疫情暴發後,更多消費者已轉向電子商務平台。(路透社)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副教授吳培源則指出,制造業領域有更多企業“收山”,一個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爲中國嚴峻的防疫封城措施,加劇了全球運營環境的難度,企業也受到更高的物價及能源價格影響。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政府會給予援助,讓企業緩沖防疫條例帶來的影響,但業者目前要對抗的不僅僅是疫情帶來的沖擊,也要“迎戰”其他多方面因素,包括供應鏈中斷、能源短缺、油價上漲、地緣政治不穩定等等。
維沙爾說: “由于大部分的經濟援助措施已結束,企業就得直接承受這些局勢變化帶來的沖擊。因此,停止運營的企業比新設立的企業還要多,不算是意料之外。”
哪些領域依舊“生意興隆”?
各領域的發展各不相同,有表現不佳的領域,自然就會有“東山再起”的。
(資料來源: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紅螞蟻制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更多新公司成立的三大領域,分別爲:
財務與保險業
建築業
通訊業
之前受限于防疫措施,部分建築工程不得不停擺,現在都能獲准複工,因此建築業領域的數據也跟著上揚。
維沙爾補充說,今年料有更高數量的公共領域計劃將執行,這也爲建築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需求。
今年料有更高數量的公共領域計劃將執行,爲建築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需求。(聯合早報)
新加坡管理大學創新與創業研究院企業導師Alvin Poh則指出,財務與保險業以及通訊業在疫情期間依舊展現最多韌性與發展。
“這些領域也是最不受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問題所影響的。”
運營成本高 企業“關多開少”或將成新常態?
誠如專家所分析,疫情帶來的影響只是一部分,今年上半年俄烏戰事暴發以來,已引發了一系列可能導致企業運營挑戰的“致命”因素。
運營成本攀高的同時,商店租金也可能增加,又不巧遇上全球通脹,不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削弱了企業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
長遠來看,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果過不了這些坎,與其繼續淌血,及時結束營業“止血”可能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