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難的是集體思維的“轉變”:接受會有人染病死亡,接受“不打疫苗被區別對待”
撰文:燕小六
國內還在爲能不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吵得不可開交時,當地時間8月10日,新加坡正式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預備期”。這比該國早先計劃的“邁入新常態”,提前了8天。此時新加坡已經完成總人口72%的足劑新冠疫苗接種。
根據新加坡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以下簡稱“抗疫小組”),達成“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分4個階段,包括預備期、過渡期A、過渡期B,及成爲“具有抗疫韌性的國家”。
其中,“預備期”時長約1個月。相關部門會在此期間采取一整套措施,包括逐步放寬社交活動和旅遊等防疫措施,縮短確診病例的住院天數,允許更多人在家隔離。
選擇“與病毒共存”,意味著新加坡不再追求阻斷和“清零”。8月10日,該國新增53例本土確診病例,有近28.3%(15例)“找不到感染源頭”。
目前,新加坡仍有118個活躍感染群。其中,首現于7月中旬的“裕廊漁港感染群”,累計確診感染已達1149例,被形容是“解封過程中的重大挫折(major setback)”。
由于該感染群導致防疫形勢不見好轉,7月22日,新加坡收緊防疫措施,重回“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禁止堂食、只能兩人外出、暫停所有需要摘下口罩的活動。
新加坡政府解釋說,暫時收緊防疫措施和退回解封第二階段,主要是爲爭取時間,讓更多的人接種疫苗,然後逐步放松。
“我們是小心翼翼地松綁,一步一步走,摸著石頭過河,以平衡生計和安全。” “抗疫小組”衛生部長王乙康認爲,最困難的是集體思維的轉變。“請公衆不要把焦點放在每日新增病例數字上,因爲確診病例高不一定代表有更多人患上重症或死亡。”
因暴發“裕廊漁港感染群”,7月22日-8月18日,新加坡重返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收緊防疫措施。/聯合早報
新加坡防疫松松緊緊,新冠死亡率比流感還低
疫情大流行至今,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模式在收緊、放開中反複,總體呈現爲“刀尖上的舞蹈”:堅持快速檢測、追蹤、阻斷病毒傳播,以防止感染、嚴重疾病和死亡人數的無序上升,但最大程度地維持基本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和對外開放,保持各級教育機構開放。
2020年10月,新加坡率先于全球推出“旅行泡泡”(又稱爲“旅行橋梁”或“旅行走廊”)。“旅行泡泡”針對那些來自疫情已受控的國家和地區旅客,稱可以免除入境等待期,可自由往來兩地,無需強制檢測或隔離。
《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的防疫策略有其經濟考量。
早在今年6月,新加坡官方抗疫三人組(貿工部長顔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于《海峽時報》聯合撰文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會成爲地方性流行病。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會繼續變異,並在社區內存活下來。”
那麽,若遵循疫情“零容忍”“清零政策”,將嚴重打擊新加坡這樣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商業和旅遊業的開放型經濟體。
從全球範圍看,新加坡時松時緊的防疫,成果顯著。根據新加坡衛生部2021年8月11日14時信息,該國累計確診新冠感染65836例,死亡42例,粗死亡率爲0.064%。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信息,在美國,65歲以上老人的流感相關死亡率爲0.03%-0.15%(30-150/100,000)。而在同樣選擇“與新冠共存”、已全面開放的英國,粗死亡率約爲0.3%。
同日,新加坡重症監護室收治患者共11例,較前一天增加3例。有32人需要氧氣支持。這43人被稱爲病情嚴重或危重,未接種疫苗率達86%(37例)。其中,34人年齡在60歲以上。
截至8月11日,新加坡收治重症監護(橙色柱)和需要氧氣支持(藍色柱)的情況。/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基于上述數據,《聯合早報》指出,新加坡已基本實現讓新冠沖擊減至與流行性感冒一樣的水平,具備大幅度降低疫情威脅的能力。
“推動大範圍疫苗接種後,雖然人們仍會受到感染,但由于重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多數確診者都可以在家隔離、康複。政府會把焦點放在有多少人患重病,有多少人被收治于重症病房,有多少人接受插管治療等。這和我們現在監測流感的方式一樣。更多的防疫措施可以松綁。” “抗疫小組”的財政部長黃循財等人于6月撰文稱,這就是“與病毒共存”所代表的意義。
6月底,新加坡政府已表示,將逐步改變疫情監測模式,不再爲阻斷傳播而試圖追蹤每例感染者的活動軌迹,也不會再詳述感染者年齡、職業及確診日期等。
如何“與病毒共存”?
在“與病毒共存”4個階段的“預備期”(preparatory stage)期間,新加坡將針對部分人群開放堂食(每桌5人),允許其參加500人的大型活動,允許健身房、美容機構開放。
《海峽時報》稱,“享有特別待遇”者分3類:完全接種世界衛生組織列入緊急使用清單疫苗的人群,接種時間達兩周以上;康複時間不超過270天的新冠康複者;未完成接種疫苗、但實時檢測呈陰性者。
同時,新冠肺炎診療相關程序將發生重大改變。首先,45-59歲接種疫苗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若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將在社區護理設施進行治療、隔離,或居家康複,而非送往醫院。此前,新加坡在17-45歲突破性感染者中,已經這麽做了。新加坡希望將“社區內康複”比例,提升至確診總數的80%。
確診病患的住院天數也將縮短。有研究顯示,突破性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載量下降非常快,在確診9天後即跌至無法檢出水平。新加坡政府稱,完成疫苗接種者若染疫並在隔離第10天康複,可提早出院,無需再加上無症狀的3天。
若調整醫療措施、但重症患者沒有大幅增加,8月19日,新加坡會擴大各項社會活動規模,50%的企業員工將能重返工作場所,人們到公共場所或不用再量體溫。
該國貿工部長顔金勇補充,一旦評估本地醫療系統可能難以應付,就會放慢開放速度,甚至采取額外措施,以爭取時間和空間,確保醫療系統能繼續有效運作。“在過程中做出判斷,而不是一個大動作立即解除所有限制措施。”
圖源:“紅螞蟻”
當本地80%人口完成足劑疫苗接種,新加坡將進入第二階段“過渡期A”(transition stage A),進一步放寬旅遊限制、經濟和社交活動。
屆時,已完成足劑疫苗接種者可出境遊,至少能去那些新冠大流行成爲地方性常態的國家。新加坡將相互承認彼此的疫苗接種證書。若出行目的地的新冠風險很低,已接種疫苗者返回後,或只需完成嚴格的新冠篩查就能回家,或在家履行7天的“居家通知”(類似中國“定點隔離”)。
未接種疫苗者也將有望出境,但必須嚴格遵守並履行當地和返回新加坡後的“居家通知”。
醫療系統在過渡期A仍保持穩定,政府會考慮進一步向“過渡期B”深化,直到最終進入第4階段“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
不同于預備期和過渡期A,過渡期B和新常態的啓動標准、防疫詳情等待定。
此外,在新加坡現有說明中,未提及足劑接種疫苗的人出門是否要戴口罩,在室內外會否要保持社交距離等,“這應該還不是我們的選項。”《聯合早報》評論。
圖源:“紅螞蟻”
“與病毒共存”的前奏:打疫苗、強檢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新加坡能夠構思並執行“與病毒共存”策略,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疫苗高接種率。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至8月8日,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人口爲81%,完成足劑疫苗接種的人口達72%。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本地97.5%確診病患皆爲無症狀感染或輕微症狀。
爲讓疫苗接種更便利,8月10日起,12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永久居民與持長期證件的外國人,都可到該國26個接種中心接種mRNA疫苗,無須預約。
按年齡段,新加坡至少接種一劑疫苗者情況。圖源: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其次,新加坡不斷強化快速檢測策略。
目前,該國采用多重檢測並行的方式,包括PCR核酸檢測、抗原快速檢測、呼吸檢測,及汙水檢測等,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采樣、盡早發現社區傳播。按其規劃,到2022年,新加坡的汙水監測病毒點會從現在200多個,增至400個以上,擴大對勞工宿舍和住宅區的廢水監測範圍。
未來,新冠病毒的快速檢測點將無處不在,機場、購物中心、教育機構等都會設置常規檢測。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或成爲“教育機構的學習樣本”。
8月10日起,該校啓動“定期快速簡易檢測”(Fast and Easy Testing,簡稱FET)。校職工和學生已收到學校派發的自助抗原快速檢測儀,檢測頻率取決于疫苗接種情況及是否住校。
學校會通過一款APP,記錄大家進出校園的次數,並結合數據分析、發出檢測提醒。學生和職工也可通過該款APP,查詢、登記快速檢測儀領取情況。爲避免人群聚集,還能預約領取時間。
已完成疫苗接種並住校的大一學生陳欣怡告訴《聯合早報》,進入“新常態”後,檢測成爲一種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應盡一份力,定期進行檢測,尤其是在高密度的環境中。”
“我們也必須做好心理准備,新的變異株一定會出現。它們也許傳染能力更強、致死率更高、而且能夠成功攻破目前的疫苗防疫保護盾。這些變異株很有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感染群出現,導致我們必須不定時收緊防疫措施。我們正在爲變異株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可能是追打加強針,也可能是引入更新型的疫苗。”王乙康等人表示,正在討論新冠疫苗的持續接種計劃。
解封後,考慮到人員流動量,新加坡部分餐飲機構的每組堂食人數上限仍爲兩人。圖源:聯合早報
難題:12.5萬高危人群始終未接種
FT中文網分析,從種種信息看,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現狀存在漏洞。
截至8月2日,在該國70歲及以上者中,仍有26%還未完成接種,人數近12.5萬。這一年齡段是新加坡最早開放疫苗接種的人群。
除年長者之外,其他年齡段者也普遍存在“不打族”。其“不打”的原因包括過度恐懼疫苗副作用;對疫苗有效率缺乏信心;存在“搭便車”心態,覺得只要周圍人都接種了,就能建立“免疫屏障”,保護在人群中的自己。甚至,有些“不打”僅僅是因爲“麻煩”。
以“KTV感染群”爲例,感染者年齡在19-60歲。截至7月15日,在88名確診者中,只有6人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新加坡政府爲促成疫苗接種率達標,絞盡腦汁。針對年長者,衛生部門出動流動接種團隊,深入鄰裏、在社區樓下設點。年長者只需下個樓,就能完成接種。
此外,政府已明確聲明,在逐步開放邊境和安全管理措施時,將區分接種和未接種群體。比如,已接種疫苗者可以參加5人的社交聚會,未接種者只能參加2人聚會。
已完成接種者,可5人一組,進行不戴口罩的較高風險活動,大型集會對其人數上限爲500人。而未接種疫苗者在新冠檢測達標的前提下,只能參加最多50人的社會活動。
該國人力部將開始接受“較高風險國家和地區”工作證件持有者及家屬的入境申請,要求是入境前須已完成疫苗接種。
“(區分接種情況)是爲保護未接種者和弱勢群體,避免其感染病毒。(這類人)最好盡量減少參加大型活動的頻次,避免去餐館和健身房等容易接觸到病毒的高風險環境。”新加坡政府聲明。
來源: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