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民衆今年初起感受到食材價格一路飛漲。通脹加速的背後,是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多種價格壓力的集合。葉秀亮說,全球第一波通脹早在疫情初期已經萌芽。歐美量化寬松造成貨幣超發,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炒高原油、金屬、農産品等大宗商品價格,生産商也跟著調漲制成品的預期價格。
經常在業務超市購物的一名家庭主婦告訴記者:“這樣一次多買可省很多錢。我家的冰箱也換了,因爲需要大的冷凍空間存放新鮮食品,省電省錢。最好是一次煮一大鍋飯,然後分裝成多個小包冷凍起來,慢慢吃。”
野上優佳子:對抗通脹必須明智地挑選食材,一道“五目素面”的材料就算換10遍,都很美味。(符祝慧攝)
事實上,根據港府統計處5月份CPI數據,食品、煙酒、衣服鞋子、耐用物品、交通等物價指數全部上升,其中以衣物和食品按年升幅最大,分別上漲5.6%及4%。
各國一般使用由10大消費種類組成的CPI來衡量通脹程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調整政策時,是以核心通脹率爲指標,排除住宿和私人交通兩類花費,原因是核心通脹率旨在反映由基本需求驅動的普遍和持久價格變化,不應把會短期大幅波動的産品或服務通脹考慮在內。私人交通費用多是擁車證、進口稅、路稅和汽油稅,受政府政策影響大;住宿則以租金作爲計算成本的方式,因爲新加坡人大多住組屋,取樣或不具代表性。
日本總務部門發表4月和5月的通貨膨脹率都超過2%,是2015年調漲消費稅以來的數據。《日經新聞》日前發布報告,指通脹率也必須按年齡層來看,不能一概而論。物價的高漲帶給高齡社會的沖擊更大,按日本家庭戶主的年齡區分,最近10年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70歲以上的漲幅是7.3%,比29歲以下的1.1%高出了六個多百分點。
據統計,從今年1月至6月16日,韓國三大便利店(CU、GS25、7-11)的盒飯銷售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至35%。尤其是辦公樓密集的首爾鍾路、江南和汝矣島一帶,還有大學附近的便利店,銷售額分別增加了128.2%和100.6%。
從疫情暴發以來,物價便明顯上揚,被行政院列爲17項重要民生物資的CPI年增率也擴大至5.39%,是2014年11月來的高點,蛋類及肉類更因俄烏戰爭導致飼養成本提高,雞蛋漲33.57%,爲42個月新高;豬肉漲7.05%,爲88個月新高。
《聯合早報》整理亞洲六個國家與地區過去一年的CPI漲幅發現,六地CPI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同比漲幅逐漸擴大。物價相對較高的日本和香港漲幅一路維持在低位;糧食自給率近半的馬來西亞和自給率超過三成的台灣走勢相對平穩;分別有八成和九成食品依賴外國進口的韓國與新加坡通脹漲幅較大,5月份同比漲幅分別爲5.4%和5.6%,並以新加坡爲六地最高。
謝繡甄購物時會貨比三家,食材打折時會多買一些。(陳淵莊攝)
過半受訪家庭 省吃儉用應付通脹
學者:建議加快新元升值和控制房地産價格
武吉班讓居民謝繡甄(71歲,退休者)上周在住家附近的連鎖超市選購食材,熟練地向記者指出不同貨品的價格起落。“漲得最厲害的是雞蛋,原本12個賣2.85元,現在賣3.4元,漲了快20%。”
帶便當可省四五成花費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經濟學者李兆波認爲,香港食品價格持續上升,與中港疫情有關。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有跨境司機染疫,增加了運輸成本。同時,中國大陸經濟轉好,食材價格上升,進而導致香港食品價格上漲。
新加坡:退休者歎“錢不夠用” 拿養老儲蓄補貼家用
今年以來,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通貨膨脹率直逼雙位數,但香港5月份的通脹率按年只微升1.2%,升幅相對溫和。香港的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方式和歐美不同,後者以食品、能源、大宗商品等爲主,香港則以住屋開支所占權重最高,占比四成,而其中絕大部分是私人房屋租金,這部分已經連續下降一年多。
俄烏是全球兩大主要糧食供應國,根據聯合國數據,兩國合計占全球大麥産出的19%、小麥供應的14%和玉米供應的4%,且由于主要銷往國外,所以占比達到全球谷物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兩國占世界葵花籽油出口市場的52%。戰爭爆發後,相關供應中斷,光是小麥價格就漲了34%。
在首爾麻浦上班的樸振宇(33歲)說:“我上網買了一些小菜,每天早上會自己做便當帶上班。在外面吃,至少花費1萬韓元以上,自己做便當可省下四五千韓元。”
爲節省午餐費,在便利店解決午餐的韓國上班族不斷增加。(CU便利店提供)
各國CPI籃子內項目不同 我國含6800商品與服務
野上優佳子是日本便當料理家,她受訪時說:“這次的物價上漲是我未曾感受過的。從烏克蘭戰事之後,大麥的供應短缺,日本的面粉類和幹面都變貴了。另外,原油上漲、運輸費提高,商家迫不得已要把塑料包裝和運輸費的成本轉嫁到食品價格上。日本家庭常用的調味料不少,這些都漲得厲害,最明顯的是裝在大塑料瓶裏的沙拉油。”
韓央行表示,受國內外經濟下行風險增大、韓國國內物價仍維持高位運行趨勢,應盡早安排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未來一段時間內,韓國物價預計仍將高企,通脹率將維持在6%左右,因此有必要繼續上調利率。
全球通脹來勢洶洶,亞洲各大城市無一幸免。最新調查顯示,食品等生活費是新加坡人的首要擔憂,四成受訪者非常擔心價格今年飙漲。《聯合早報》記者團隊走進首爾、東京、台北、香港、吉隆坡和新加坡居民的日常生活,了解通脹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各地如何抵禦這場“完美風暴”。
食材漲價也推高了食物的售價。據記者觀察,在首都吉隆坡和雪蘭莪州城市地區,外食一人份午餐需至少10令吉。在冠病疫情暴發前,同樣的午餐低于10令吉。
葉秀亮表示,通脹數字並不能完全反映普通居民的實際生活感受。不同收入的家庭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有所不同,與CPI計算的不同類別比重也不一樣,“因此通脹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嚴重,因爲大幅漲價的食品消費與打油就占了他們家庭支出的一大部分”。
“去年開始東西就一直漲,像雞蛋以前一(台)斤37元(新台幣,下同,1.74新元),現在差不多55元,以前出去(買食材)大約1000多元,現在沒有兩三千元買不到什麽東西。”
全球食品價格在今年攀升至曆史新高。今年5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2.8%。亞洲也未能從這波食品與能源價格危機中幸免,從衣食住行等每日必需的消費中切身感受到通脹之痛。野村證券報告稱,5月除日本外的亞洲食品價格同比上漲5.9%,高于去年底的2.7%。
“即使每樣食材看起來起價不多,但逐樣加起來就很貴了。每次買菜比以前多四五元,一個月下來就上百元。如果是大家庭,那(花費)更貴。”
目前,馬來西亞政府成立了抗通脹特工隊,專門負責收集來自所有部門、機構和民衆的信息,以制定解決通脹的策略。政府也計劃將廣泛津貼模式,轉成針對性津貼,以更有效地幫助有需要的群體。
熱門便利店 銷售額增近130%
40多歲的樸姓上班族說:“我常和晚輩一起吃午飯。因爲我是他們的上司,一般都會請客。看到午餐價格大漲,雖然沒在他們面前表露出想省錢的樣子,但最近買單時確實倍感壓力。”
各地應對通脹各出法寶,除了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新加坡和香港兩地政府直接向居民派發購物券減輕消費負擔;日本農業部選擇資助當地農戶,避免他們因飼料和肥料漲價而減産;韓國推出民生穩定方案,從7月起暫時將牛肉、雞肉和奶粉等生活必需品的關稅降爲零;馬國政府成立抗通脹特別工作小組,並采取設定頂價及津貼等措施來抑制物價上漲,還在多州開設養雞場,確保國內肉雞供應充足。
金管局日前指出,雖然全球供應鏈的危機正在緩解,但是外部通脹沖擊已變得更廣泛,整體通脹壓力在未來幾個月仍會居高,核心通脹短期內將高于4%,年底才放緩。“盡管如此,全球商品價格和本地薪資壓力仍可能對通脹帶來上行風險。”
需求拉動通脹是另一大因素。與日本、香港和台灣等依然嚴格管制邊境的經濟體不同,新加坡放寬了國際旅行和安全管理措施,加上較低的失業率,我國內需強勁回彈,今年第一季度私人消費開支同比增長6.5%,爲六地最高。這些都帶動通脹上行。
吉隆坡:政府設“抗通脹特工隊” 收集各界信息對症下藥
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退休副教授葉秀亮受訪時說,公衆無須爲新加坡“位列榜首”過分擔心,“本地的通脹是有控制的……重要的是你怎麽預判這個情況”。
美國本周公布的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環比上漲1.3%,同比大增9.1%,高于市場預期的8.3%,再次刷寫40年來的最高紀錄。這也加大美聯儲月底加息100個基點的可能。
日本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反,他們長期面對的是通貨緊縮壓力,像廉價零售商“大創”(Daiso)這樣的百元店到處都是。如今,還出現許多大型廉價超市,近期就有一家“業務超市”特別紅火。每天早上一開門,就擠滿了家庭主婦。業務超市比一般超市便宜,但有個條件:必須大量采購。
爲應對通脹壓力,韓國央行7月13日宣布,把基准利率從1.75%上調50個基點至2.25%。
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的香港人葉德平(42歲),周一到周五都要上班。但他喜歡做飯,每天下班一有空就會到街市或超市買菜回家。過去一年,葉德平發現許多食材明顯漲價,如各種新鮮蔬菜比以前貴了一兩港元。今年上半年香港暴發第五波冠病疫情,部分食材進口不便,價格更一度漲了一成,每月要多花三四百港元買菜。
疫情持續對基層家庭影響大,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時期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宣布,向630萬名符合資格的港人各發放1萬港元電子消費券,希望減輕人民在疫情與通脹持續上升的壓力。
韓國統計廳7月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外出就餐飲食價格飙升8%,是1992年10月(8.8%)以來近30年的新高。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也上漲6%,創下自1998年11月(6.8%)亞洲金融危機後近2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彭博社引述野村證券6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未來幾個月亞洲的食品價格將繼續攀升,新加坡和韓國等地的價格漲幅最大。全球食品成本變動與對亞洲的影響之間有約六個月的滯後期,增速預計在下半年加快。而中國大陸因疫情封鎖、泰國豬瘟爆發和印度熱浪等問題,將進一步加劇這一困境。
台灣政府不諱言,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的確存在,所以嚴控油電價格,不隨國際波動,並調降汽柴油貨物稅,至9月底持續免征黃豆、玉米和小麥營業稅,同時跨部會實施物價監控,定期回報物資價量變化。
隨著通貨膨脹率走高,韓國餐館餐飲價格上漲,最近社會上出現“午餐通脹”(Lunchflation)的新詞語。許多上班族爲節省午餐費,選擇吃漢堡包或便利店的盒飯。
馬來西亞5月份的核心通脹率爲2.8%,跟亞洲許多國家相比並不算高。分析認爲,主要是馬來西亞政府爲部分食品和汽油提供津貼,才將通脹率壓了下來。
在首爾江南上班的蔡秀彬(32歲)說,她經常去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館吃午餐,一碗湯飯已漲至1萬2000韓元。吃完午飯喝一杯咖啡原本是一種享受,但現在變成了奢侈的事。
食材、油價、電費、租金一路漲漲漲,手中的鈔票變相貶值,你還吃得消嗎?
雖然便利店午餐也受通脹影響,但整體價格相對便宜,受工薪階層歡迎。韓國便利店銷售的便當、三明治和紫菜包飯等午餐,每份售價不到6500韓元。最近在社交網站上,可以看到年輕上班族上傳吃便利店盒飯、紫菜包飯等熟食的照片。
陳莉莉准備的午餐包括咖喱雞加豬皮、酸甜排骨、番茄炒蛋和油菜。這四道菜肴的食材共計62令吉(約20新元)。(蕭郡瑜攝)
各國因冠病大流行封鎖國境,停工停産等一系列限制打亂全球供應鏈,導致生産與運輸成本飙升。勞動力短缺也推高工資成本。
好不容易從疫情中掙紮走向經濟複蘇,俄羅斯今年2月入侵烏克蘭加劇了通脹危機,並以能源和食品價格最受影響。部分國家禁止糧食等商品出口的貿易限制措施也使通脹越演越烈。
蘆洲地區多半是勞工階層,這裏的食材價格已經算便宜,但物價飛漲不僅讓劉娥這樣的小市民頗有壓力,商販也苦不堪言。
就在公布6月通脹數據前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星期四(7月14日)宣布上調全年整體通脹預測到5%至6%,原本是介于4.5%至5.5%。全年核心通脹預測從2.5%至3.5%上調到3%至4%,這已是官方今年第三度上調預測。
他解釋,日本長期處于通貨緊縮狀態,物價持續低迷。香港由于社會動蕩與冠病疫情經濟蕭條,同時糧食主要依賴價格較爲低廉的中國大陸供應,受國際影響較小。另一方面,台灣和馬國擁有相當規模的農業,自給自足,內生性通脹水平較低。但韓國與新加坡的絕大多數食品依賴外國進口,通脹速度更容易隨國際形勢水漲船高。
受通脹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工薪族和低收入群體,但商家的處境也不容樂觀。方志民說:“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商家的利潤也減少了。加上馬來西亞國政府對部分商品設下頂價,商家根本無利可圖。”
新北市蘆洲區中山市場,商販一早已擺好攤,顧客也陸續上門采購。(莊慧良攝)
俄羅斯占全球煤炭出口的18%、石油出口的11%,天然氣出口的10%,歐美實施制裁卻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來源,原油名義價格從2020年4月到今年4月上漲達350%,是自1973年以來最高的兩年漲幅,煤炭和天然氣價格也都達到曆史高位。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3.59%,連續4個月飙破3%,創2008年9月以來的新高;外食費飙升至6.38%,是近14年新高。外銀研究部門發現這一年來台灣食物通貨膨脹率已位居亞洲第二。
中低收入群體受影響更大
香港:學者“省一元是一元” 棄超市到街市買食材
針對我國通脹漲幅高于其他五地,貿工部發言人回複本報詢問時說,這主要是由于擁車證價格較高,以及因勞動力短缺導致的住房建設延誤,使得私人交通和住宿通脹強勁。這兩項就占了5月CPI通脹的近60%。
她說:“我們不像上班族,退休了沒有收入,生活全靠積蓄。我不指望政府一直給我們援助,但希望政府可以定期告訴我們接下來的經濟走勢,好讓我們可以未雨綢缪,提早在財務上做好准備。”
不同國家對核心通脹率的定義不一。例如美國、韓國和馬國沒有將能源和食品價格納入核心通脹率計算中。
在市場賣了10多年豬肉的老板娘告訴本報,她一斤豬肉大約賣180元,但事實上從去年冠病疫情暴發以來,豬肉成本已漲了三分之一。“我是犧牲自己的薪水呢!我覺得少喝一杯飲料或少買一件衣服可以補回來,但我若漲價,客人的感覺不好,就不買了。”
首爾:上班族抗“午餐通脹” 改吃便利店熟食産品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第五波疫情後,許多人的收入只達到疫前的七八成,而物價和租金又上升,基層家庭百上加斤;協會今年提供的食物援助比去年多兩成。
其實,想節省午餐費的不只是年輕人。韓國社會有“長輩該請晚輩吃飯”的文化,午餐費上漲也加重中年人的開銷壓力。
據韓國消費者院價格信息平台“真價”7月7日的數據,以6月首爾地區的價格爲准,八種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外出就餐常用飲食平均單價最高漲幅超過8%,較今年1月相比全面上升。尤其受消費者歡迎的牛骨湯價格上漲12.2%,冷面漲8.1%。首爾周邊地區的餐館,一碗冷面的平均價格已超過1萬韓元(下同,10.77新元)。
“這兩大通脹來源不太可能影響大多數新加坡家庭,因爲大多數新加坡人住在自住房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台北:市場商販“犧牲薪水” 消化成本留住顧客
東京一所小學的營養師日前投稿給報章,指食品漲價影響了學校的營養午餐。她指出,18公升的塑料罐裝沙拉油要比去年貴了1750日元(下同,約17.6新元)。“每天,我們給學童准備的午餐要用三罐,這就多了5250日元。目前,校方給我們的(預算)是一人一餐360日元,這根本不夠,只能拼命在食材上節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退休副教授葉秀亮受訪時說,類似鄰裏購物券等“派錢”手法能幫助中低收入階層減緩通脹帶來的影響,“但不能誇大它的作用,畢竟購物券只是短期援助措施,而通脹是長期存在的”。
香港5月CPI微升1.2%
政府連連出台應對措施,例如6月推出總值15億元援助配套,包括向全國家庭提供一次過100元的水電費補貼,爲150萬名中低收入國人發放最高300元的消費稅補助券—特別現金補助,希望解決國民的燃眉之急。
通貨膨脹指的是物價持續全面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衡量通脹水平的主要指標,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各地納入CPI的種類各不相同,以新加坡而言,CPI由本地家庭經常購買的約6800種商品和服務組成,住房和水電、食品,以及交通是當中占比最大的三個領域。
在首爾光化門上班的楊智善(37歲)說:“最近物價大幅上漲,公司聚集的光化門和江南區物價更貴。最近我開始在上班前到便利店買盒飯或三明治,午餐就在公司休息室裏隨便吃。”
亞企理財中心稅務與財務咨詢總監蔡兆源分析,馬來西亞的通脹情況將繼續受全球局勢影響。他認爲,政府長期的補貼固然有助抵消通脹沖擊,但這也導致民衆對通脹的抗壓能力不高。早前,一些組織和團體曾揚言要上街,抗議生活費上漲。
在全球經濟遭受冠病大流行重創及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今年各國通貨膨脹率屢創數十年來的新高。
氣候變化影響農産品收成,也是通脹推手。例如韓國的幹旱天氣影響泡菜主要原材料大白菜的收成,導致大白菜價格比去年貴了兩倍。印度近來遭遇高達46攝氏度的熱浪天氣,其小麥單季産量預計將減少10%至50%。
分析:政府持續津貼 削弱民衆抗通脹能力
每個周末清晨6時許,82歲的劉娥便穿梭在新北市蘆洲住家附近的中山市場,爲周末回家探視她的孩子和孫子挑選新鮮食材,除了准備一桌豐盛的午餐,也會備好食材讓忙于工作的孩子帶回家方便料理。
他認爲,政府可倚重兩大抗通脹手段,一是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新元升值的幅度;二是控制房地産價格,抑制房租繼續上升,“把CPI升幅緩和在2.5%至3.5%就不錯了”。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食材價格飙升,連本地生産的蔬果肉類也漲價,小市民感歎生活開支大。(蕭郡瑜攝)
另一方面,金管局九個月內已四度收緊貨幣政策,推動新元升值以抑制通脹升溫。
葉德平的收入不低,但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感慨,個人開支也不少,除了供房子,每天的交通費也增加。面對百物騰漲,他近來已盡量到街市買菜,除了街市的食材比較集中及多元化,另一個原因是價錢比超市便宜很多,“能省一元是一元”。
馬來西亞政府提供多種津貼來幫助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物價還是持續上漲。這股漲價潮不僅讓消費者吃不消,連商家也感歎成本變高、盈利銳減。
今年4月起,日本的物價明顯出現了漲勢。日本調查公司Winasu對111個育有孩子的上班族家庭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家庭以省吃儉用來應對物價高漲。其中,表示要在食品上節約就占75%。日本家庭的開支有25%用在食物上,食費的高漲給市民帶來的沖擊不容忽視。
她舉例說,豬肉及蔬菜較半年前相比,價格上漲了10%至25%;雞肉價格的漲幅最明顯。“雞肉在6月份已漲價,但現在更貴了。之前雞腿每公斤售價約17令吉(下同,約5.4新元),7月份已起到21令吉。”
庶民捂緊錢包過日子的生活方式,還得繼續。
謝繡甄直言,過去女兒每月給的數百元家用足以應付三餐費用;但近幾個月,她得開始動用自己的養老積蓄,來補貼不斷上漲的生活開銷。
馬來西亞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的雞肉價格同比上漲13.4%,是所有肉類當中漲幅最大的。爲了應對國內雞肉供應短缺、價格高漲的問題,政府在6月1日起全面禁止肉雞出口,並爲雞肉設下頂價。目前,馬來西亞半島的標准淨雞零售頂價爲每公斤9.4令吉。
蛋價大漲33.57%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方志民受訪時說,俄烏戰爭爆發後,小麥及葵花籽油的供應受阻,連帶造成面粉、面條及食用油價格飙漲。隨著政府7月1日起不再津貼瓶裝食用油,馬來西亞下來很可能面對新一波漲價潮。
若按統計處列舉的選定食品平均零售價格爲例,個別食品平均零售價格增幅更驚人。例如鮮橙每個零售價從去年5月的5.3港元(下同,約0.95新元)增至今年5月的6.5港元,增幅高達22.6%;番茄每公斤從16.6港元增至21.2港元,增幅達27.7%。
謝繡甄目前與獨生女同住,雇用一名幫傭打理家務。早已還清組屋房貸的她,生活原本過得惬意,今年頭開始她猛然感受到“錢不夠用”。
全球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食品、服務、零售商品,以及電費和煤氣費等進一步上揚,致使新加坡5月份不包括私人交通和住宿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升至13年來的最高水平,達3.6%。整體通脹率爲5.6%,爲2011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金管局更意外地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將新元名義有效彙率(S$NEER)的中心軸上調,新元應聲走強,以緩和比預期更高的全球通脹壓力,足以說明形勢之嚴峻。
工薪族低收入群體 受通脹打擊最大
謝繡甄算了算,幾輪援助下來,她拿到社區發展理事會鄰裏購物券(CDC voucher),以及雜費與水電費回扣等,林林總總的援助有數百元。
她提醒,節省食材不是長遠之計。“去年,一公斤洋蔥是180日元,現在漲到350日元。孩子們喜歡吃的咖喱和意大利面都要用到洋蔥,這讓我們難以取舍,怕會影響到孩子們的食欲。節約食材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最終會影響到孩子們的健康。”
東京:家庭主婦“以量取勝” 買多煮多節省更多
葉德平(右)說,與疫情前相比,香港豬肉價格最近貴了10%到15%。(戴慶成攝)
“最近買食材,不是漲價,就是分量縮水。”
居住在雪蘭莪州首邦市的陳莉莉(61歲,家庭主婦)平常負責打點家中三餐,對食材價格的走勢了若指掌。她告訴《聯合早報》,近來就算是當地生産的蔬果肉類也漲價了,生活開支也因此變大。
不過,台灣電力公司和台灣中油公司原本就因油電長期凍漲呈現巨幅虧損,學者專家擔心,面對國際原材料飙漲的壓力,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能持續多久?未來總有一天得反映實際成本,屆時人民能否面對真實的通脹沖擊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