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鬥
災難來時,哄擡物價竟是好事?
15年前,卡特裏娜飓風席卷了美國南部,城市被淹沒、公共服務停擺、1800多人喪生,社會秩序一度混亂不堪。
住在肯塔基州一名叫約翰的男子看到新聞後,了解到災區的人們停電缺水,迅速購買了19台發電機,和家人租了輛貨車開了1000多公裏送到災區。他想一方面可以幫助別人,一方面自己也能賺點錢。他以平時2倍價格出售發電機依然供不應求,但是,很快警察趕來沒收了他的機器並把他拘留起來。他的發電機一直被警方扣留著,約翰財物兩空;隨之而來的惡果是,再也沒有人往災區賣發電機,美國的災區群衆只好忍受斷水斷電的苦日子。
經濟學家羅斯·罗伯茨说,“灾害发生后,假如卖家不提高价格,补给就会消失,焦虑的买家排起长队,常常为以防万一购买超出自己需要的物品数量,排在后面的人可能什么都买不到。”
當需求比供應多,誰應該得到這些稀缺物品?
在卡特裏娜飓風之前美國還爆發過一次能源危機,當時政客的解決方案還是限價;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使情況進一步惡化:人們排起長龍也加不到油。
所以羅斯·罗伯茨说,“高价才能激励石油企业寻找更多石油;高价虽然不利于今天的消费者,但是有利于明天的消费者。”
還有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裏·贝克尔、弗里·史密斯、米尔顿·弗裏德曼也都認同“哄擡物價”是讓補給到達最需要的人手上的最佳辦法。米爾頓·弗里德曼甚至说,哄抬物价者应该得到奖牌。
當極端情況發生,僅僅依靠愛是不足以讓陌生人把足夠的物資交到有需要的人手裏的。
此類事情不止發生在現代社會,清朝光緒年間,因爲幹旱爆發了慘烈的特大饑荒,直接餓死一千多萬人,受災人數達2億人,史稱“丁戊奇荒”。
當時山西一個縣令采取的政策是,不准糧食漲價,打擊“奸商”,結果導致市場無糧可賣,餓死的人最多。而甯波一縣令,不但不限價,反而對市場上糧食賣多高價都不管,有人看到賣糧有利可圖,就紛紛把多余的糧食拿出來賣;還有人去外地把糧食販回來賣,沒多久甯波滿大街都是糧食,糧價也跌了下來,最終這裏沒有餓死一人。
這讓人想起和珅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中原地區發生大旱災,朝廷開倉赈災糧,可是情況卻並沒有明顯改善;依然有許多百姓餓死,于是和珅想了個辦法,下令在糧食出庫之前都要摻入一些沙子,果然此法推行下去之後,各地的災情逐漸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和珅深知要想有效赈災,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這些糧食真正吃到餓肚子的人嘴裏。一方面,摻了沙子的糧食只有饑餓的人們才會去吃,沒餓到那個份上的人是不會搶的。更重要的是,和珅知道赈災糧食必然是要被官員們層層克扣。朝廷發下來的赈災糧,如果質量太好,經過地方官員層層盤剝之後,到災民手裏就所剩無幾了,只有劣質的糧食官員們才懶得拔毛,才能吃到災民嘴裏。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原理。人性經不起考驗,災難面前更需要理性的態度,市場的問題按照市場規律來處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