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消費金融公司轉成銀行的路有多遠?
2022年1月2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印發重慶市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其中提到,“完善創新型專業金融體系,爭取設立直銷銀行、消費金融、金融租賃、汽車金融等新型金融法人機構”並“探索將技術實力強、數據基礎好的消費金融公司改制爲數字銀行”。
消金公司與銀行差異化定位
目前,注冊地在重慶的消費金融公司有3家,分別是馬上消費金融、小米消費金融和螞蟻消費金融。其中,馬上消費金融于2015年6月開業,小米消費金融于2020年5月30日開業,螞蟻消費金融于2021年6月3日獲批開業。
這三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構成中也有銀行的參與,馬上消金股東中有重慶銀行,小米消金的股東有重慶農商行,螞蟻消金的股東有南洋商業銀行。同時,小米消金的控股股東是新網銀行的大股東,螞蟻消金的大股東螞蟻集團發起成立了網商銀行。
從業績表現來看,這三家注冊在重慶的消費金融公司均利用線上渠道在全國展業,馬上消金2021年上半年總資産達570.17億元,實現淨收入46.25億元,淨利潤4.41億元,注冊用戶數近1.4億。小米消金開業時間較短,2020年實現盈利109萬元。螞蟻消金尚未正式披露財務數據,但其承接了體量龐大的線上消費信貸“花呗”“借呗”的自營部分業務,業內估計其資産規模或已達到800余億元,僅次于招聯消金。
目前,螞蟻消金還存在增資和引進新股東的不確定因素,中國信達在2021年12月24日公告將出資人民幣60億元以現金方式認購螞蟻消金20.000%股份權益。增資事項完成後,螞蟻消金的注冊資本將由80億元增加至300億元,但僅僅三周之後,中國信達又發布了不參與股權認購的公告。
對于重慶市上述規劃內容,馬上消費金融和螞蟻消金均對記者表示暫無回應。
對于重慶市上述規劃內容,重慶當地金融機構人士表示,重慶此次《規劃》立足于“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新階段,以“改革”爲核心,以“創新”爲基點,通過提出“改革創新,協調發展”、“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等基本原則,以及構建“科創金融中心”“普惠金融中心”“數字金融中心”等戰略中心,將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明確政策導向的同時,爲轄內金融機構提供了優良的成長潛力與發展機遇。《規劃》的發布既能夠爲轄內消費金融公司帶來激勵,也有助于明晰消費金融公司今後的重點和方向,將機構自身建設有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從而助力重慶市金融改革整體工作的提質增效。
作爲紮根重慶本土的科技驅動型金融機構,馬上消費自成立以來就專注于“內功”修煉,並將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作爲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擁有良好的技術實力與數據基礎,截至目前申請專利數已達605項,自主研發核心系統超過900套,並持續將數字化能力輸出、賦能,目前賦能金融機構超200家。
“數字銀行”的邏輯?
關于“數字銀行”的具體分類定義,重慶市上述“規劃”中並未具體解釋。在銀保監會2月11日發布的《2021年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季度)》中,納入統計的機構類型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認爲,在金融監管中提及到的有互聯網銀行、直銷銀行,還沒有“數字銀行”的說法。
2010年,中國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到2021年末,共有30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消費金融公司不吸收公衆存款,以小額、分散爲原則,爲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爲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周期短等獨特優勢,能刺激居民消費,增加有效需求。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産規模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5246.49億元,同比增長5.18%;貸款余額4927.8億元,同比增長4.34%;累計服務客戶16339.47萬人(爲各家機構數據加總,並未剔除重複情形),同比增長28.37%。
在2021年底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彙管理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中,也提及消費金融的發展,稱“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現代金融體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格局初步形成。科創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中國(西部)金融科技發展高地。”
也有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監管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出發點,是作爲銀行體系消費信貸覆蓋面的補充,爲更多信用評分不足的人群提供消費信貸,從定位來說沒有必要轉制成爲銀行。這份文件中“數字銀行”的說法更像一個形容詞,可行性不大。
與“數字銀行”概念相對較爲接近的,是強調互聯網銀行定位的民營銀行,以及直銷銀行。互聯網銀行近年來發展分化較大,微衆銀行、網商銀行的資産規模突破3千億、營收和利潤指標方面也與另外幾家銀行之間形成了“斷層”,新網銀行和億聯銀行與非互聯網銀行定位的民營銀行在各項經營指標表現上並無太大優勢。直銷銀行目前有百信銀行,郵惠萬家銀行已于今年初注冊成立,而拓撲銀行尚待監管批准開業。
目前注冊地在重慶的民營銀行有富民銀行,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冊資本30億元。據官網介紹,富民銀行圍繞服務小微、服務三農、服務社區和創新創業,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方式和業務模式創新。截至2020年末,富民銀行資産總額531.77億元,貸款總額377.89億元,存款總額293.26億元,貢獻稅收2.92億元。
成本效益模型將改變
實際上,在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類型銀行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消費金融公司與部分銀行機構都在探索客戶下沉,聚焦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創新發展模式,通過互聯網手段和思維爲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今年1月,中關村銀行和遼甯振興銀行兩家民營銀行相繼發布公告稱,將停辦營業網點櫃面現金業務,包括營業網點櫃面和ATM機自助渠道。中關村銀行稱,隨著其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大線上業務發展力度,爲了給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經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備,該行將于2022年4月1日起停辦現金收付業務,停辦渠道包括營業網點櫃面和ATM機自助渠道。
而消費金融公司的線上化、數字化發展也是大勢所趨,以注冊地在重慶的螞蟻消金、小米消金和馬上消金爲例,其科技能力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不弱于大部分中小銀行。
對消費金融公司來說,制約其發展的仍然是場景拓展與資金來源,壹零智庫的《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呈現出“兩級分化”趨勢。從消費金融行業的微觀結構看,消費金融公司業績開始嚴重分化,而這背後實際上隱藏著不同機構發展的瓶頸。那些依靠“資金支撐+場景豐富+技術深化”多輪驅動的消費金融公司獲得了較快發展,處于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第一梯隊,比如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而那些僅依靠“單輪驅動”(資金驅動、場景驅動或技術驅動)發展的消費金融公司,其業績表現比較一般,往往處于行業發展的第二甚至第三梯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對記者表示,消費金融公司是專營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改制爲數字銀行後可以延展至房貸、公司信貸等其他業務,同時還可以面向社會公衆吸納存款,因此業務範圍有望擴大、資金成本有望壓降。
“從發展動機來看,如果有機會的話消費金融公司當然願意變成銀行。”上述消費金融公司人士表示,突破資金來源,放大杠杆,消費信貸會更好做。
“從全球範圍來看,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願意加入正規合法且監管有序的銀行業(如新加坡的Grab),原因在于其希望獲得穩定資金來源、查詢支付軌迹以及建設全套銀行服務能力。”德勤發布的《2022年全球銀行業及資本市場展望》指出,但爲支持獲得銀行牌照或收購銀行,成本效益計算模型可能發生改變。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似乎低估了與銀行牌照申請和維護相關的成本、技能和複雜度。
2022開年不久,已有三家銀行收到“千萬罰單”,浙江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3家銀行均收到了大額罰單,分別被罰2236.5萬元、4410萬元、1674萬元,多名涉事管理人員也受到了相應處分。
相較之下,消費金融公司收到的罰單頻率、金額都低于銀行機構。2月8日,招聯金融因“營銷宣傳存在誇大、誤導,收取平台服務費質價不符,産品定價管理不審慎,對合作商戶風險管理不到位,未報告聯合貸款表外風險敞口,催收行爲不當,消費者權益保護審計工作不規範以及消費投訴管理工作不到位”等8項違法違規事實,被處罰款290萬元。
對于消費金融公司和銀行來說,在未來發展中的數據合規,消費者權益保護、反洗錢等監管壓力是一致的,如何重塑成本結構,優化服務質量,提升對目標客戶獲取與經營的效率,也是在泛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