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周內兩家外資控股券商獲批設立、一家外資銀行拿下基金托管資格,伴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腳步提速,外資機構正加緊搶灘中國市場。隨著越來越多外資機構順利在中國金融市場“紮營”,其開展業務的優劣勢如何、未來的盈利空間幾何、如何攪動國內市場等問題也越來越受到業內關注。
外資控股券商擴容
9月2日,星展集團宣布,已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關于核准設立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的批複》,這標志著由星展集團控股的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展證券”)將進入籌備的沖刺階段。
來自證監會官網顯示,星展證券已于8月27日獲核准設立。星展證券注冊地爲上海市,注冊資本爲人民幣15億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星展證券共有5家股東,其中,星展銀行出資7.65億元,持股51%,居于控股地位。
據了解,新加坡星展集團是亞洲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總部設于新加坡並于當地上市,星展集團在亞洲提供包括零售銀行、中小企業及企業金融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星展證券手握4張牌照,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證券承銷和保薦。據悉,星展證券擬從事上述證券業務,並致力于爲境內外客戶提供中國在岸資本市場相關的産品與服務。
“隨著星展證券的成立,我們會進一步將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經驗、資源與中國本地實際結合,爲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在岸和離岸金融服務。”星展集團首席執行官高博德表示。
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近期,“洋鲶魚”正加緊入局中國市場。8月28日,證監會披露了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于8月21日獲准設立。大和證券注冊地爲北京市,注冊資本爲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爲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從股東出資比例來看,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集團”)出資5.1億元,持股比例51%。公開資料顯示,大和證券集團爲日本僅次于野村證券的第二大券商。這也是大和證券集團闊別中國內地證券市場多年的重新回歸。
早在2004年,上海證券與大和證券集團合資設立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際大和證券”),合作期限十年。合作期滿後,大和證券集團將海際大和證券33.3%的股權轉讓給了上海證券,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成爲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更名爲“海際證券”。2017年8月,海際證券更名爲現在的“中天國富證券”。
“洋鲶魚”直面盈利挑戰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伴隨著星展證券、大和證券的設立,中國內地外資控股券商已達8家,其中4家爲新設立合資券商,另兩家包括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還有4家則是外資股東通過提升持股比例獲得控股權,包括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盛高華證券。
縱然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熱情不減,不過近年來合資券商業績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以及券商年報統計發現,目前已開業的6家外資控股券商中,2019年僅有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2家盈利,分別實現淨利潤6534.84萬元、1085.27萬元。其余各家券商中,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淨虧損額最大,當年虧損了1.09億元,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瑞信方正證券2019年淨虧損額分別爲8589.89萬元、5435.05萬元、4183.07萬元。
隨著越來越多外資機構順利在中國證券市場“紮營”,其開展業務的優劣勢如何?未來的盈利空間幾何?會對國內市場産生哪些影響?這些話題被市場人士熱議不斷。
北方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指出,投行業務、高端及國際化相關業務可能是外資券商最有競爭力的領域,但也更受國內監管政策的影響。
資深投行人士王骥躍進一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當前看外資只是“鲶魚”作用,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需要時間。就投行業務來看,境內外投行業務差異還是挺大的,境內投行業務大多需要證監會審核,外資券商會聘請一些中國投行人員來做,但整體上並未形成規模。投行業務需要和企業有相對深度的交流,境外券商贏得境內企業的信任和認可,還需要時間。但是,在跨境金融服務上面,境外券商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對于剛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券商而言,前期需要花費大量的投入,比如招募人才、擴大市場、擴大業務範圍等,所以在前期而言比較難盈利甚至會導致出現虧損。但由于外資券商本身擁有豐富的管理和運營經驗,在經過幾年的運營發展後,就能找到比較好的盈利點以實現盈利。
又一賽道 搶灘基金托管
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節奏不斷加快,除外資控股券商外,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也日趨豐富。
9月2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中國”)宣布,已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基金托管業務資格核准,使花旗成爲首家獲此執照的美國銀行,也是全球前五大托管人中的第一家。在經過監管機構的現場檢查後,花旗將爲中國境內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提供基金托管服務。
這也是繼2018年渣打銀行作爲首家外資銀行拿下基金托管牌照後,又一外資銀行獲批該資格。
“我們已在上海大量投入,加強證券服務業務的運營,我們還將繼續擴充本地業務能力,以滿足客戶對中國本地基金管理和其他外包服務等不斷增長的需求。”花旗證券服務業務亞太區主管David Russell表示。
據悉,花旗在全球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兩億客戶帳戶,花旗在中國的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
此前,證監會和銀保監會曾于7月10日發布《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托管辦法》),內容指出,允許外國銀行在華分行申請基金托管業務資格並強調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簡化申請材料,優化審批程序,實行“先批後籌”。據證監會資料顯示,花旗中國遞交的基金托管資格申請材料于4月15日被證監會接收,至8月27日,證監會正式受理該申請並于同日發布核准該申請的批複,花旗中國此次申請僅曆時四個多月。
同期還有彙豐銀行(中國)、德意志銀行(中國)兩家外資銀行分別于4月10日、4月20日遞交基金托管資格申請,並于4月底進行材料補正,截至9月2日,尚未有新進展傳出。在《托管辦法》優化審批程序的背景下,上述兩家外資銀行也有望加速入局中國市場。
外資銀行作爲托管人加入國內基金托管市場,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楊德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外資托管入場,會對國內當前托管格局有一定沖擊作用並形成一定的業務競爭。但目前而言,由于網點數量受限等原因,外資銀行在基金代銷能力上或難比肩中資機構。同時對于國有銀行而言,基金托管業務收入在利潤中占比較小,所以外資銀行形成的沖擊影響並不會太大。
信息通用技術教育專家周太平則提到,外資銀行的加入,對涉及境外投資的基金吸引力較大,同時也給基金公司提供不同的選擇。另外,外資銀行在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方面比較成熟,將對國內商業銀行産生一定的競爭力,促使國內商業銀行完善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從而也有助于降低基金托管市場的風險。
“從業務上看,面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國內金融機構仍具有一定優勢。相比之下,國內金融機構更傾向將托管業務交給國內金融機構,外資基金公司則可能基于此前的合作,更傾向選擇外資銀行。這樣也有助于加速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使得海外基金加快國內布局。”周太平如是說。
外資金融機構除了謀局基金托管業務外,也在全力向公募行業前進。此前于8月21日,貝萊德基金公司獲批成爲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這也是外資機構向公募市場進軍邁出的重大一步。目前,還有路博邁基金公司、富達基金公司也已正式遞交公募基金設立申請,正等待批複,國內公募市場有望迎來百花爭豔的新局面。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實習記者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