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7年、2018年之後,日前全球股市總市值/GDP再度超過100%,前兩次市場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調,在此次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和全球貨幣極度寬松下,會發生什麽?
截至8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攀升至88.06萬億美元,而2019年全球GDP爲87.75萬億美元,全球股市市值/GDP達100.35%。鑒于今年全球GDP增速預計將從去年的3%以上降至-3%,因此上述比值實際更高。
美國的這一指標(被稱爲“巴菲特指數”)尤其高,至今已攀升至約177%的新高。市場擔憂背離基本面的美股高估值能否持續,及其溢出效應可能帶來沖擊。
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師科斯汀(David Kostin)對記者表示,美股未來的風險在于,疫情防控、美國大選的變數和2017年減稅政策的逆轉,將對標普500指數每股收益(EPS)構成下行風險;摩根士丹利則認爲,美股有可能出現整體10%的回調。
前兩次都發生了什麽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在過去的十多年,一共出現過兩次全球股市市值高于GDP而後市場崩盤的情況:在2007年10月31日,全球股市市值達到階段性頂峰62.56萬億美元(同年全球GDP爲58.03萬億美元),此後一路跌至2009年2月28日的27.01萬億美元才見底,縮水三分之二;2018年1月31日,全球股市市值再達階段性頂峰86.04萬億美元,超過2017年81.22萬億美元的全球GDP,此後一路跌至2018年12月31日的69.65萬億美元,縮水近四分之一。
2007年的導火索無疑是次貸危機。2009年3月,美聯儲正式啓動量化寬松(QE),買入國債和住房抵押支持證券(MBS),標普500指數在同年3月的666點觸底,長達十多年的牛市正式開啓。
2018年年初則出現全球恐慌性暴跌,當年2月2日和5日美股接連出現閃崩。當時全球經濟基本面無憂,但在美聯儲“量化緊縮”預期的升溫下,由技術面超買、ETF指數基金清盤、CTA(期貨投資基金)系統性減倉、程序化交易加劇跌幅等因素促成暴跌。此後,2018年全年市場都持續震蕩,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最近的一次崩盤是在今年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席卷全球時,全球股市市值一路從1月31日的86.54萬億美元跌至3月31日的68.46萬億美元才觸底。
全球央行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且激進的財政政策同步配合。機構預計,這波疫情下,美聯儲將擴表近4.5萬億美元,四國集團(G4)央行總計擴表近6.5萬億美元。納斯達克指數隨後創下曆史新高,較疫情前的高點還高出10%。
事實上,早在2019年12月31日,全球股市市值就幾乎與全球GDP持平。隨著全球股市反彈並持續攀升,近日,全球股市總市值也再超GDP。
此外,即使是全球股市市值並未超過GDP時,也有幾個時段市場出現了重挫,包括2011年4月30日到9月30日、2015年5月31日到2016年2月29日。
其中,2011年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各國國債收益率飙升,歐洲股市連跌5個月,德國DAX指數跌幅約爲34.66%。自同年11月德拉吉接任歐洲央行行長後開啓降息周期,並先後啓動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和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2015年1月開始歐洲版QE進行財政貨幣化。
“巴菲特指標”創曆史新高
曆年來股市市值/GDP超過100%的國家,其實都是固定且爲數不多的幾個。根據2019年的數據,這類國家包括日本(約120%)、新加坡(約187%)、馬來西亞(110.76%)、澳大利亞(約106%)、美國(約144%)等,這也與其資産證券化率較高有關,而中國的這一指標在過去十年始終在40%~70%之間變化。
目前全球經濟仍深陷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衰退中。“我們將2020年全球增長預測進一步下調至-3.3%(由此前的-2.6%)。預計今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規模將收縮6.3%,拉美經濟體將收縮6.1%,亞洲表現較佳,平均增長達0.1%。”渣打歐洲、美洲首席研究主管Sarah Hewin對記者表示。
外界最主要的擔憂仍集中在美股。在美國公布二季度GDP增速創二戰以來最大降幅後,美股市值/GDP卻飙升至170%,當前更已近177%。
該指標通常被稱爲“巴菲特指標”,是“股神”沃倫·巴菲特最喜歡的市場指標之一。當它處在70%~80%時,通常是一個較好的投資區間,但超過100%時,就該轉向避險了。即便2008年金融危機前,該指標也不過107.5%。但從2013年底開始,就沒有低過107%。
有專家表示,巴菲特指標不僅僅是一種估值指標,更多是一種衡量經濟對市場杠杆程度的方式。換言之,考慮到目前美股相對于經濟規模處于曆史最高水平,如果美股下跌,可能會對美國經濟産生更大的影響。
除了被質疑高估值,美股“優劣等生”劇烈分化。納指科技股在美股大盤裏市值占比超過三成,蘋果和亞馬遜這兩個市值最大的公司合計比重已超10%。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公共事業防禦型股票跑贏大盤,此次疫情對傳統行業打擊很大,科技股成了避風港。
科斯汀對記者稱,二季度標普500指數EPS同比下降34%,好于預期的下降44%,大盤股相對強勁的資産負債表和較高的利潤率有助于保護它們的利潤。小盤股的羅素2000指數EPS則下跌高達97%。
盡管資金可能還會源源不斷流入這些大公司,但摩根士丹利美股策略師威爾遜(Michael Wilson)對記者表示,美國經濟複蘇面臨幾大風險——疫情病例攀升、11月大選、財政懸崖,這些風險有可能最終會拖垮“優等生”。在美股複蘇和牛市繼續之前,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由早前的這些“受益股”引發的整體10%的回調。
A股估值合理,但波動可能加劇
相比之下,各大機構對于A股的估值並不感到擔憂。
根據記者的梳理,2009年到2019年,A股總市值/GDP分別爲71.6%、66.1%、45.39%、44.34%、42.02%、58.3%、78.5%、68.2%、68.5%、47.3%、59.8%。2020年上半年股市顯著上漲,GDP受疫情拖累,A股總市值/GDP上升,“當前約在80%附近,尚處于合理範圍。如果下半年股市維持上半年的漲幅,假設全年GDP增速能達到3%,該比例在年底可能達到90%以上,亦即達到階段性的股市高估。但目前並不存在過高的風險。”中信期貨研究部表示。
景順亞太區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對記者稱,中國經濟複蘇和疫情防控情況遠遠領先其他國家,滬深300指數市盈率仍較標普500指數折讓約40%,是自2014年4月以來的最大估值差。與曆史水平相比,A股目前市盈率約爲14倍,超過12.1倍的5年期平均值,但如果根據疫情進行調整,從24個月的盈利情況來看,估值就更加合理,目前爲11.9倍,5年期平均水平爲11.0倍。
不過,鑒于地緣政治風險仍存,機構預計近期市場波動或加劇,同時風格切換也可能加速。“市場當前的風格切換仍遵循‘尋找確定性’的邏輯,但這些行業上漲以及輪動提速都更多或是資金溢出效應的結果。短期來看,A股的高波動率風險仍可能較大。”野村東方國際首席A股策略師高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