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人對于房子的癡迷程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已經不單單中國人的一種目標,而更像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在我們的祖先發現黃河流域這片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時就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裏。中國人對于理想社會的設想的第一條也一定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從孟子的“居者有其屋”,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于家,對于住所也就是房子的感情。而如何更好的解決人民的住房問題也一直是執政者的重要議題,而這個議題在有華人的地方顯得尤爲重要。
香港“地獄”
去年的福布斯發表過一份榜單,我們美麗的“東方之珠”香港超過紐約成爲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地方。而香港除了富豪,還盛産高樓,一座座大樓如一把把利劍般刺向蒼穹,樓的密度密的驚人,以至于如果從地上看,這些大樓更像是一張張巨網,網住了香港中下層人民的一切可能,他們只能選擇不去看著穹隆,因爲,那是另一個世界。
說道富豪榜,香港富豪之首,乃至中國和亞洲的首富的有力競爭者,都毫無疑問會指向一人——李嘉誠;這個曾經香港人民心中財富的代名詞,勵志的典範,商業的超人,如今卻不再那麽受香港人民待見,有一個香港的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曾在一篇作文裏寫道:李嘉誠,真是人如其名,他壟斷香港的地産、能源、通訊、甚至零售,整個香港都是“李家的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李嘉誠在香港那些買不起的年輕人,爲等公屋熬白了頭的中年人,和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卻發現不能幹活的自己經養活不了的老人們心中,李嘉誠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了,香港人恨的不是那個爲賺錢奮鬥一輩子的老人李嘉誠,而是“李嘉誠現象”。
以李嘉誠爲首的香港四大家族壟斷香港各行各業不假,他們旗下公司售出的樓盤也是天價也不假,但是,他們也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們是否是造成這一切的元凶呢?答案也許會出乎大家的意料。我們還是要從源頭,從香港的土地政策說起,美國曾一篇報道,不惜大量溢美之詞以稱贊香港爲稅收的楷模。但是,中國的研究者馬上反駁這些不懂裝懂的洋和尚們——香港稅負看似不高,但香港政府通過高價賣地,大肆收取香港人民的“暗稅”高的驚人。
香港的未開發的土地歸港府所有,港府每年通過拍賣的方式賣出土地,而因爲稅負低政府收入低,政府爲了生存總是有意無意的希望把土地賣地貴些,另外,土地就那麽多,賣沒了那啥賺錢呀?還是省著點賣吧,這就造成了土地變成了一種價格昂貴的稀缺資源。而能拍的起這些土地的只能是那些資金雄厚的巨頭,慢慢的,中小企業在競爭中出局,四大家族賺取巨量超額利潤,他們在把從房地産中賺到的錢投向其他領域,因爲這些領域的從業者們遠沒有幹地産的四大家族有錢,所以只能投降,最後的最後,就是房價奇高無比,壟斷不斷深化,大家都在爲四大家族打工,香港的制造業和新興産業的萎縮,就是地産霸權的直接結果。香港,再也不是那個充滿活力的香港了。
新加坡“天堂”
爲作爲另一個與香港齊名的“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卻是另外一番光景,自李光耀提出“居者有其屋”政策後,新加坡大舉推行“組屋”政策,對于種地收入者,新加坡政府會鼓勵他們去購買“組屋”,組屋以小戶型爲主,但可以滿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組屋由政府由出資建造,價格一般都很惠民,首次購買組屋者,可以只以同地區商品房約一半的價格購買組屋,甚至還可以享受各種其他補貼,而由于組屋的對象通常是中低收入者,這些人通常會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組屋,而新加坡公民,只要有工作,就有公積金,這些公積金已經可以應付購買組屋所欠下貸款的相當一部分,自己再少許補交一些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新加坡市中心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組屋這麽便宜,政府會不會虧錢呢?如果只討論組屋的成本與售價答案是是的,這些組屋的確是便宜賣給了居民。而剩下的錢則很大一部分來自新加坡國立企業淡馬錫。另外,就是新加坡的政府權力很大,他們可以自由調配土地以建造組屋,而原住戶通常只能乖乖拿錢走人,這也是新加坡組屋政策中少有的被人诟病的地方。
中國“人間”
香港因爲住房市場完全市場化,讓中低層人民住不起房子,新加坡確以政府之手爲居民們找到一處容身之所,但是,這種政策的前提是淡馬錫必須一直盈利,而且是以很大一定程度犧牲私人財産權爲代價,雖然解決了住房問題,但是這種一切由政府安排的做法也會扼殺社會活力。
中國大陸的樓市之所以成爲人民心中的一塊傷疤,就是因爲我們完全照搬了香港模式,想改變現狀就借鑒新加坡經驗,但是,我們不能走與新加坡完全一致的政策,畢竟,中國大陸的人口·體量遠非新加坡可比,要想讓人人住上組屋,中國大陸得有千千萬萬個淡馬錫,但是每年以政府可承受的力度去持續的向市場推出低價房,價格也不用低得不像話,只需與市場價有明顯區別即可,只要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量變就會引發質變,中國人的住房環境就會大幅改善。
我們應該放棄香港的地獄模式,我們也不應該過分幻想新加坡的天堂模式,我們要的是人間,無論這是個怎麽的人間,我們都不應該停滯不前,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出路,我們是生活在人間的人,我們應該選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