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韬略 遺墨
凱德茂、金龍魚、卡帝樂鳄魚……這些活躍在中國消費、地産公司都是新加坡公司。
人們知道的是,新加坡是與香港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但人們不知道的是,新加坡還是全球聞名的制造業強國,而且還直接幫助了中國制造業崛起。
同爲所謂“彈丸之地”,當香港沉迷于金融的勝利時,新加坡仍然兢兢業業打造自己的制造業。正是因爲實體經濟強大,新加坡才沒有像“脫實向虛”的香港般,日漸墮落、産業空心化。
“他們制造出什麽行銷世界的産品了嗎?沒有!”李光耀如此批評香港地産商是有底氣的。
數據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制造業增加值一直在穩步上升,其GDP占比幾乎從未低于20%,高時甚至超過25%。這一成績比肩我們印象中傳統制造強國——日本、德國,而美國也就才10%。
而且,新加坡制造業出口的産品相當“硬核”——覆蓋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等領域,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出口國。以制藥爲例,全球收入最高的10種藥品中有4種在新加坡生産。
新加坡轉型高端制造業,與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幾近同步。
1993年,“北京·1993跨國公司與中國”的會議在北京國貿中心召開,會議明確鼓勵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中國人的創業熱情,以及中國政府釋放的利好政策,共同成了吸引外資者的強磁石。寶潔來中國一口氣建立了4家公司和5家工廠……
看上去,兩個國家要發生正面競爭了。
而彼時,新加坡因爲嚴格的人口政策,也遭遇了人口紅利見頂。
好在,李光耀始終堅信人力資源是新加坡的核心優勢,狠抓教育。優質的人才積累,讓新加坡與中國形成了錯位競爭——不想普通制造工廠歸中國,高端制造歸新加坡。新加坡不再單純依賴外國投資者,而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
率先靠制造業競爭崛起的新加坡,還成爲中國的老師,1994年設立的蘇州工業園就是這段師徒佳話的産物。
設立蘇州工業園區最早源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一九九二年的講話中對新加坡的贊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下決心要把受到總設計師稱贊的“新加坡經驗”帶進中國,親自考察和選定了在蘇州建設一個體現新加坡經驗做法的工業園區。
新加坡的招商理念、一站式服務等,在中國産生了影響,被很多省份效法。蘇州也成爲這一合作的最大受益者。2021年,蘇州市工業全年總産值正式突破40000億,全年規模也正式超越上海、深圳,問鼎全球第一大工業城市。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