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食以油爲先,炒菜吃飯首先要用油,一桶食用油走進千萬中國家庭,也成就了一代糧油大王郭孔豐。不過古稀之年的郭孔豐如今卻有一個煩惱,“兒孫難如我”,偌大産業交付給誰呢?
與央企分手,金龍魚怎樣遊進中國餐桌?
郭鶴年(左)與郭孔豐(右)
郭孔豐是益海嘉裏集團的董事長、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的董事長兼CEO,“亞洲糖王”郭鶴年的侄子。益海嘉裏是新加坡豐益集團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全世界最大的糧油食品制造商之一,是郭鶴年和郭孔豐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一系列農業和糧油加工貿易業的統稱。2018年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豐益國際排行第248位,創下驕人的成績。
郭氏家族是馬來西亞的富豪家族,産業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郭氏商業王朝。郭孔豐今年71歲,出生于馬來西亞新山市,祖籍是福建福州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20世紀初他的祖父郭欽鑒到馬來西亞經商,與同樣出生福州的鄭格如結婚,並生下郭鶴舉、郭鶴麟和郭鶴年三個兒子,其中郭鶴麟即是郭孔豐的父親。
郭宅村的村民乃大唐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據家譜記載,郭子儀的長子代國公郭曜生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郭銳、郭鋒、郭鏈和郭锜,四人皆是高官。唐朝末年郭銳的子孫遷到福州閩江的支流白湖河,在此定居,人們稱之爲“郭宅”。繁衍至今約傳至三十八代,當地宗親又遷徙到全省各地或僑居海外,遷居後的郭氏家族科甲連科,人才輩出。
郭氏大宗祠
郭宅村的郭氏宗祠修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八年重建。1990年,郭孔豐祖母鄭格如回鄉探親並捐資重建。祠堂坐東朝西,由主座、中庭、回廊、前座、祠堂照壁牆等組成。主座神龛中供有郭子儀、虢國夫人王氏塑像。祠堂大門正方花崗岩上镌刻寫有“玉壺郭氏祠堂”描金門額。儀門上分別題有“入孝”、“出悌”,祠牆鑲刻有青石浮雕,刻有郭子儀“單騎退回纥”、“平定安史之亂”,扶國立功事迹。
祖母鄭格如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受過高等教育,但她卻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封建”、“老頑固”。鄭格如一生未曾從商,也不過問家裏的生意,但她從郭鶴年幾兄弟幼年時起就勸誡他們:要有商業道德,不要崇拜物質。她生前曾在鐵板上刻下一句話:“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爲自己求利益,但願大衆共安甯。”影響子孫後輩深遠。
要說到鄭格如的頑固,要從當年一樁世人矚目的婚約說起。郭孔豐的堂兄郭孔丞,也就是郭鶴年的長子,掌管著郭氏家族的酒店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郭孔丞與一代歌星鄧麗君相戀。原本兩人已經訂婚,怎奈家規森嚴,祖母“棒打鴛鴦”,對歌星出身的鄧麗君並不滿意,向她提出了三個嫁入郭家的門檻,最終導致鄧孔二人分手收場。
鄧麗君(下排左一)與郭孔丞(上排左一)一家合影
郭孔豐從小在豪門家族的氛圍下長大,頗受父輩的影響,具備了一定的商業頭腦。叔父郭鶴年對郭孔豐贊不絕口,曾經這樣評價他:“孔豐具有特殊的創業天賦,能夠發現機遇並將它轉化爲無限的商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郭鶴年在擴建商業版圖時,瞅准了中國大陸,意欲向中國糧油業進軍,這個項目委任誰最合適呢?
所有子侄中,郭孔豐的才幹最得郭鶴年賞識,是不二的人選。郭孔豐提議將家族産業中的食用油資産整合起來,與中糧全資子公司鵬利公司合資建立中國第一家油脂生産企業——南海油脂,嘉裏占51%股份,鵬利占49%(之後鵬利將該部分股權裝入中糧香港上市平台中糧國際(00506.HK)),郭孔豐成爲該公司實際掌權人。
八十年代末,41歲的郭孔豐受叔父郭鶴年委派,來到中國大陸考察市場,發現中國人炒菜大部分用的是散裝、沒有品牌的“二級豆油”,這樣的油看起來渾濁暗黃,而且很容易變質,十分影響健康。郭孔豐認爲這是變革中國食用油的一個好時機。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開業,剛開始僅是一個精煉廠,在深圳蛇口保稅區以精煉進口大豆毛油爲主。
第二年南海油脂即推出了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在當時並不被看好,郭孔豐甚至被批瘋狂。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剛剛從糧油配給制走出來,不要說小包裝食用油,更沒有品牌糧油,食用油供應仍然實行計劃管理,消費者按月到國有糧店排隊泵油,也就談不上油脂消費市場了。
據原益海嘉裏集團副董事長李福官的說法,當時的益海嘉裏是將金龍魚食用油作爲計劃外的供應、市場的補充進入中國的。按郭氏企業的龐大版圖來看,絕不僅僅是這麽簡單。在國內制度的限制下,郭孔豐表示:“小包裝糧油將會是主流。”,如此看來打開中國糧油市場,成爲主導是郭孔豐真正的野心。
當時的金龍魚小包裝調和油,價格高于國有糧店,並且那時候的國人還不曉得什麽是調和油,對于吃慣了散裝油的中國人來說完全是新鮮事物。因此,起初金龍魚在中國大陸的銷量極其低迷。
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
當年春節,郭孔豐就等到了良機。年節期間許多企業都會給員工發放糧油福利,包裝的糧油便攜又美觀對于企業來說再適合不過,南海油脂立刻采取向企業推介自己的金龍魚包裝油的措施。這一舉動,可以說是金龍魚登陸中國打響的第一仗,金龍魚通過這些采購的企業逐漸遊進中國消費者的餐桌。
經過這一勝仗,南海油脂打開了中國油脂的市場,直到1999年金龍魚上市,銷量已經達到了3000噸。十年磨一劍,2002年南海油脂又推出了第二代金龍魚脂肪酸1:1:1調和油,號稱非轉基因,用郭孔豐的原話來說即是“有思想的調和油”。國內一些企業也跟上小包裝糧油的步伐,糧油市場漸漸形成。
盡管國內糧油市場逐漸形成競爭態勢,但金龍魚已經穩坐第一把交椅。除了糧油,金龍魚還向大米、面粉、雜糧、調味品等産業延伸。去年金龍魚的母公司豐益國際披露的財報顯示,豐益國際在華收入達223.92億美元,食用油份額占其45%。有意思的是,今年沖刺中國IPO前夕,負責運營豐益國際在華業務的益海嘉裏最近還變更成了“中國股東”。
嘉裏與中糧的“分手”
起初和中糧的合資其實“同床異夢”,合作第二年就已經初現端倪。金龍魚的商標歸屬在郭氏益海嘉裏名下,中糧在合資中占47%的股權,是第一大股東,但沒有實際的控制權。在劣勢的情況下,中糧難以從中獲利,直接導致了之後雙方的合作破裂。
從1992年起,中糧就開始另立山頭自創品牌,1995年推出“福臨門”開拓中國企業的小包裝糧油市場。2001年,中糧正式出售南海油脂股份,中糧、郭氏正式“分手”。從中糧發布的公告顯示,中糧以3.8億的代價轉讓了南海投資49%的股權,虧損500萬港元,而這個關口正是南海投資進入良性盈利通道的時期,也就是說中糧在南海投資開始掙錢的時候“全身而退”,並且還“倒貼”。事實上,此舉令中糧成了日後最大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市場的“引路人”,令人扼腕。
從郭氏的角度來看,中糧的抽身對豐益有利而無害,爲金龍魚壟斷中國糧油市場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不愛柴米油鹽愛音樂,豐益國際三少爺會是最終接班人?
郭孔豐第三子郭孟儒
新加坡是一個著名的花園城市國家,許多僑裔企業家熱衷定居于此,這裏的狗仔文化不像國內香港那般盛行,很少能看到豪門花邊新聞,就連當年深陷豪門情債困擾的女星梁洛施也到新加坡躲清靜。因此,新加坡的富豪們都顯得相對低調,通常創一代們都到了退休的年紀,二代、三代們卻鮮少露面。
郭孔豐膝下育有4名子女,除了老三郭孟儒,其余的子女鮮少出現在大衆視野。郭孔豐今年已經71歲,已到退休的年紀,豐益將來交給誰是個問題。
從家族企業的傳承方式來看,一般是父傳子、子傳子,如新加坡遠東集團創始人黃廷芳家族;但也有一些例外,二代或三代不願繼承家族産業,原因一般有二:一、富豪後代興趣不在家族企業,無意經商,想自立門戶開拓自己的事業,如大華銀行黃祖耀之孫黃鼎文不愛銀行愛廚房,做起了餐飲行業;二、後代能力經驗不足,尚不能擔起企業重責。
郭孟儒(第二排左五)與BandLab員工合影
郭孟儒今年30歲,10起就被送往英國寄宿學校,後來在劍橋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但郭孟儒是一位有個性的富二代,不愛“柴米油鹽”唯獨愛音樂,他創辦了音樂公司BandLab Technologies,目前旗下産品是音樂人的線上社區。2012年郭孟儒收購了新加坡本地吉他經銷商Swee Lee Music,還買下了諸多音樂業務。
2016年美國著名流行音樂雜志——《滾石雜志》,因爲曾登出一篇關于弗吉尼亞大學有性侵文化的稿子,遭連告三次,最終不得不尋求新加坡富豪的資本與支持。當時的滾石剩余51%的股份,是由創辦人詹恩·溫納(Jann Wenner)家族持有,郭孟儒打算全部收購。
《滾石》創辦人詹恩·溫納(JannWenner)的兒子古斯·溫納Gus Wenne表示:“當郭孟儒表達想要合作的意願之後,我們花了不少時間一起談未來的願景和我們各自的興趣,我們雙方非常談得來。很明顯我們能一起合作。”最終郭孟儒買下了《滾石雜志》49%的股份。
按郭家“何必多留財”的家風來看,郭孔豐似乎沒有刻意安排子女接班,而是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早在2011年更有傳聞神華集團董事長陳必亭或將取代郭孔豐執掌益海嘉裏。但過了這麽些年,郭孔豐仍穩坐益海嘉裏的龍椅。
據天眼查瑞立豐益電子設備安裝(上海)有限公司的注冊信息
顯示,郭孟儒手上還有兩家豐益在上海的分公司,分別是瑞立豐益電子設備安裝(上海)有限公司和瑞立上海貿易有限公司,郭孟儒是兩家公司的董事長,父親郭孔豐是董事。這樣看來,三少爺郭孟儒也有接手家族企業的一部分,郭孔豐也並非完全放手任由其闖蕩音樂事業。
目前老三還很年輕,或許也還不具備獨挑大梁的資質,想必郭孔豐也是想讓年輕人先在外面曆練,積累經驗,對于未來會否回歸家族企業完全接盤,現在還不好說。
我們知道,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遠的規劃和考量。目前郭孔豐可以說寶刀未老,不過偌大産業,誰來接手是個大問題。假如“兒孫不如我”,可以考慮“傳幫帶”模式,由職業經理人輔佐少主,如新希望“公主”劉暢和陳春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劉暢接管新希望後,劉永好聘請職業經理人陳春花再度出山,出任集團聯系董事長兼CEO,輔佐少主劉暢把舵,三年內在新希望轉型過程中功不可沒。直到2016年5月份,陳春花正式卸任,劉暢獨挑大梁,兩年來交出了幾分合格的成績單。
新希望的交班可以說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許多家族企業在面臨類似問題時候,不妨借鑒新希望傳承的成功之處。郭氏的商業帝國十分龐大,光靠年輕二代恐獨木難支,因此,在接班人的培養和“賢臣”的提拔上要有綜合的考量,否則,“守業更比創業難”的魔咒恐怕難逃。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