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加快打造現代化郊區新城。賈自豪 攝 |
康方藥業中新廣州知識城生物制藥基地的工作人員在做研究。梁文祥 攝 |
康方藥業中新廣州知識城生物制藥基地。李劍鋒 攝 |
兩次踏足中新廣州知識城,高嵩的心境大相徑庭。
第一次是十年前,周圍除了一座禿山別無其他,高嵩打心眼裏懷疑:“什麽人會願意到這裏來工作生活呢?”
第二次在去年8月,作爲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埔院區負責人的高嵩,與實驗室一道正式進駐知識城,並于當年引進了5名國家級人才。
變化翻天覆地。
2020年8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總規》)。中國納米谷、灣區創新部落、高端研究院、大科學裝置……一個個高端産業項目和綜合配套服務項目插標落地,爲鳳凰長棲栽下梧桐樹,點亮了廣州科技創新軸的“北極點”,向灣區內外傳遞著高質量發展的勃勃雄心:
知識城,將全力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灣區創新策源地、國際人才自由港、開放合作示範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一座現代新城的花樣年華,正在綻放光彩。
知識牽引力
依托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黃埔院區),高嵩和團隊成員致力于腫瘤發生機理和新型治療手段的研究。他指出,腫瘤防治的“卡脖子”問題之一在于創新藥物的自主研發。
“藥物研發的整體流程較長。我們實驗室及其依托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具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實力和豐富的臨床資源,可以開展高水平的上遊研究和臨床試驗。”高嵩說。重點實驗室和知識城百濟神州等龍頭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將基礎研究的成果用于新藥研發,並回饋于臨床。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下稱“西電廣研院”)的電子展台上,氮化镓異質結外延片晶圓並不起眼,但它卻是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
“第一代、第二代芯片用到的硅基材料,無法承受高溫。5G、6G技術的發展,卻對芯片性能提出了新要求。”西電廣研院黨委書記劉豐雷說,這就需要氮化镓材料大顯身手。
今年,西電廣研院發揮學科優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牽頭,與廣州開發區簽約,合作共建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該中心的成立不僅承接了半導體産業人才培育和基礎研發需求,還將知識創造力輻射到大灣區,賦能萬億級半導體産業。
無懼“卡脖子”的底氣,源于科技自立自強;而科技成果“放之四海而皆准”,則離不開知識産權這道“護身符”。作爲經國務院批准的知識産權綜合改革“試驗田”,廣州開發區在知識城《總規》批複以來持續優化知識産權等營商環境。
“我們中心爲知識城某知名重點半導體企業開展專利預警服務,針對其計劃研發的技術領域,提供相關專利分析。”審協廣東中心戰略規劃室副主任周正一介紹,通過對該企業的專利申請情況、技術發展趨勢、主要競爭對手進行詳細梳理,能爲其技術創新提出研發建議以及海外專利風險提示。
有了知識産權“護航”,知識城正加速構築“知識創造新高地”:大灣區最大規模單體知識産權會議及展覽中心提前竣工;率先發行全國首只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落地全省首個排汙權質押融資項目;形成集司法、行政、仲裁、海外維權于一體的大協同大保護格局。
智造新引擎
曾幾何時,知識城只有九龍大道這一條“南北主動脈”,如今,創新大道、開放大道共同串聯起知識城、科學城、臨港經濟區、生物島四大片區,共同組成黃埔區南北聯系、産業互動的“黃金軸帶”。
《總規》批複後的首個春節,2021年黃埔花市的知識城分會場上,40余輛無人車,分爲Robotaxi、Robobus、阿波龍(Minibus)、Robocop、新物種5種車型展出,給九龍湖廣場、鳳凰湖社區居民帶來了智慧出行的全新體驗。
自動駕駛出行少不了“聰明的車”,也離不開“智慧的路”。車路協同考驗著一個地區的産業配套。汽車“智造”,是一年來知識城産業集群建設活力充沛的縮影。搶抓“新基建”等産業變革機遇,爲知識城産業資源的快速通達與集聚鋪平了康莊大道。
知識城編制的《落實〈總規〉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100項重點任務和100個重點項目。一年來,在知識城共舉辦集中簽約動工投試産活動7次,創維智能、廣電運通等290個項目動工建設,總投資約5736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395億元。
三大産業集群在知識城迅猛崛起:全球頂尖生物制藥産業集群基本建成,百濟神州實現商業化生産;加快構建集成電路産業化集群,努力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核心區;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小鵬汽車、寶能汽車、百度Apollo加快建設。
《總規》批複以來,瞄准“灣區創新策源地”的定位,知識城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知識型現代化産業體系,全力打造灣區智造新引擎。
作爲重點項目之一的康方藥業中新廣州知識城生物制藥基地于今年3月投産,新增産能2萬升,生産康方生物全球首創的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凱得甯,其主要適應證包括肝癌、宮頸癌、肺癌、胃癌、食管鱗癌及鼻咽癌等,預計將于2022年獲批上市。
“知識城康方制藥基地的投産見證了知識城生物醫藥創新園的發展,我們也非常高興能與園區裏的同行開展各方面的合作,共同爲大灣區生物醫藥産業壯大貢獻力量。”康方生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張鵬談道。
此外,還有新材料與納米産業等高精尖項目。這些知識城的重點項目不是産值的“堆頭”,而是大灣區創新的科技“拳頭”,填補了“缺芯少魂”的空白。
英才集聚地
步入地標建築知識城大廈C棟二樓大廳,“人才‘零’跑動服務大廳”的碩大藍色字體映入眼簾。來自德國的Peter(賀勵平)以“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特聘雇員、全球招商總監”的身份,向來賓們描繪著知識城的引才新政。
6月22日,《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聚集人才若幹措施(試行)》(簡稱“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發布。該政策對成功攻克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對院士在本區新設立全國唯一工作站,最高給予1億元資助,力度全國最大。
“很多國際友人在歐洲投資,他們會問我那邊有沒有優惠政策?但那邊確實沒有。”來華多年的Peter用流利的漢語談道,“可見,好政策對于人才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多項政策利好持續釋放“引力波”,知識城的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均迎來院士的參與加持。同時,知識城《總規》批複一年內,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宣告啓動。
在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市場及營銷副總裁李海明看來,國際人才自由港的關鍵詞是“自由”。“要想辦法降低國際人才到知識城就業創業的門檻,讓他們享受廣州開放創新的文化以及落地後的便利服務,讓人才自由地發揮專業所長。”李海明解釋。
爲此,知識城創建了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服務中心。該服務中心將推動試點外國人業務“一窗受理”“容缺受理”、高端人才互認,落實碩士以上留學生本地創業便利,提供貼心便捷的人才綜合服務。
國際人才自由港的落成運營,也讓中烏(黃埔)國際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韓昕超開始考量新的引智新模式。“新西伯利亞盛産數學、物理人才,白俄羅斯多出光電領域人才。這些領域的人才,恰是布局有芯片半導體行業的知識城所需的。”韓昕說。
未來,韓昕希望通過人才港的對接,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高校開設中文課程,並讓粵芯等知識城企業提出需求,由當地定向培養人才。“我們還會給人才和産業畫像,輸入雙方條件,即可匹配最佳搭檔。”韓昕說,這些探索最終將實現智力資源的跨國輸出。
開放“世界觀”
漫步鳳凰湖邊、九龍湖畔,逶迤綿延的風雨連廊、拔地而起的知識塔、蓄勢待發的澳門塔等“打卡點”隨處可見。近年來,知識城讓生産、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對標新加坡“花園城市”的規劃思路,營造“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的新型城市形態。
百吉生物醫藥是首家落戶知識城的新加坡企業,擁有黃埔區第一家B級GMP臨床級別實驗室。百吉生物首席運營官陳秩靜感受到,與幾年前相比,企業招人容易多了。
“回國的感覺真不錯!”百吉生物醫藥首席科學官張曦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知識城的開放包容,讓她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回國發展之路。“這裏既有龐大的本土資源,又能接納新加坡的先進理念。”張曦說。
投身生物醫藥企業,科研人員最爲看重技術、實驗室和管理方法。新加坡設有衆多共享實驗室,其中的一些昂貴設備可以讓多家公司共同使用。張曦和團隊成員目前就在與知識城的載體運營方洽談,希望建設共享實驗室。
目前,百吉生物所在的騰飛科技園已成功引入300多家國內外名企落戶,其中超20%的企業來自新加坡。距此十分鍾車程的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同樣已全面啓動建設,並引入了新加坡能源總部基地等12個中新合作項目。
在升級創建“開放合作示範區”的過程中,人才和産業的流動之外,知識城更注重制度、理念與國際先進地區接軌。例如,推動外商投資企業准入“一體化”,服務範圍從港澳拓展至新加坡;率先推進粵港澳知識産權互認互通,建立與港澳信用互通互認機制,等等。
面向海外開放合作,是知識城與生俱來的基因。隨著合作機制不斷創新,堅持國際視野的知識城,將闊步邁向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國家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
一周年成績單
近一年來,中新廣州知識城全面落實國務院批複《總規》精神,取得了豐碩成果。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知識城規劃面積從8平方公裏起步,擴容至232平方公裏,構建“一核兩心多園”城市空間格局,將建設爲城市核心、生態綠心和群衆活動中心。
改革創新
●知識城編制《落實〈總規〉三年行動計劃》,明確100項重點任務和100個重點項目;《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草案)》立法工作正在加快推進。
●率先發行全國首只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發行量占全國30%;全年知識城專利授權量達22612件;累計落戶知識産權專業機構300余家,知識經濟要素聚集度領先全國。
科技發展
●知識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信通院、南洋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建16個科研機構及研發平台。部分高精尖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納入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項目並獲扶持資金,中國納米谷5G濾波器項目建成投産,粵芯半導體加快建設二期晶圓生産線,爲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知識城智慧”。
人才荟萃
●引進鍾南山、張伯禮、施一公、趙宇亮、王曉東等戰略科學家逾100名,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總量達1151人,居全省前列。到今年9月,知識城各研究院在讀研究生人數將超過3400人。
●近一年來,新方政府、企業代表來知識城交流20批次共150人次。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六大研發平台,聚集唐本忠、曾少華等6位中新院士領銜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300余人。
産業壯大
●2020年以來,知識城共舉辦集中簽約動工投試産活動7次,創維智能、廣電運通等290個項目動工建設,總投資約5736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395億元,注冊資本4400億元。在建項目186個,達産産值超5540億元。
城市宜居
●基本建成“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交通路網,30分鍾通達市中心區、機場、高鐵站、港口。
●建成廣州實驗中學、廣州市二中會元學校等23所中小學。構建城區15分鍾、村(居)地區30分鍾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
●作爲全省首個“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20個村的城市更新項目全面推進,去年以來拆遷量近1000萬平方米。
展望
百尺竿頭 知識城下一步如何走?
在《總規》批複一周年的新起點上,中新廣州知識城將加快創新發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面向未來,知識城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以産興城
圍繞産城融合做好創新發展文章
中新廣州知識城未來將以構建産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爲重點,打造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積極推進與國家大院強所共建高水平研究院集群,建設廣州科技創新軸“北極點”。
以景美城
圍繞生態宜居做好綠色發展文章
對標新加坡“花園城市”的規劃思路,營造“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的新型城市形態。目前,知識城高標准建設綠色建築、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加快打造國際化綠色智慧新城區。
以路通城
圍繞交通便利做好外聯內通文章
大力提升智慧交通水平,加快客運樞紐、高鐵站、無人駕駛航線建設,增強與大灣區主要城市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並在未來形成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以業聚人
圍繞職住平衡做好民生保障文章
持續優化醫療、教育等民生配套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未來,知識城將建成黃埔區規模最大的三甲綜合性醫院、引入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國際教育資源。
以變出新
圍繞擴大開放做好國際合作文章
充分發揮中新三級合作機制作用,積極探索中新合作新路徑、新方法、新模式,樹立國際合作新典範。通過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爭取全國國際人才管理改革創新舉措在知識城先行先試。
撰文:李鵬程 陳思勤 陳土華 張鎮國 劉佳
編輯統籌:甘韻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