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由于曆史和地理原因,我國和許多國家都在領土方面存在爭議。尤其是清朝末年,我國被迫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被侵占、割讓了不少土地,這些領土有些在多年後被成功收複,然而也有一些永遠地成爲了其他國家的領土。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與緬甸互相交換爭議地區,放棄了一塊占地27000平方公裏的地方——江心坡。如今60年過去,我國這筆“交易”究竟是賺了還是賠了呢?
江心坡位于我國雲南高黎貢山、之西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的地帶,北接我國西藏,南至中緬邊界的尖高山,總面積是27000平方公裏左右,涵蓋了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單從地理方面來看,江心坡的位置十分敏感,恰好位于中緬交界處,因此緬甸一直對這裏虎視眈眈也是可以理解的。
江心坡明確被歸到我國領土範圍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永樂年間。明成祖在西南地區設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的範圍包括現在的緬甸全境、泰國北部、老撾中部、印度東部,自然也涵蓋了江心坡。由此可見,從那時起,江心坡就是明確屬于我國管轄的領土。
到了清朝,清王朝與緬甸先後爆發了兩次戰爭,結果均是清軍取勝,緬甸不得不俯首稱臣,成爲我國的藩屬國。1790年,乾隆皇帝過80大壽,緬王特意來京賀壽,乾隆十分高興,封他爲“阿瓦緬甸國王”,並賜給緬王木邦、孟艮、蠻莫三地,因此江心坡這時名義上還是我國領土,實際上卻歸緬甸管理,只不過因爲當時緬甸是我國的藩屬國,因此也不存在什麽爭議。
到了晚清,英國人瞄上了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東南亞各國被英國逐個攻占,淪爲殖民地,緬甸自然也不能幸免。英國和緬甸先後爆發了3次戰爭,均以緬甸戰敗告終,最終緬甸全境都成了英國的殖民地。當時是19世紀末,清王朝已有大廈將傾之勢,自身難保,哪裏還能顧及到緬甸?再加上英國人根本沒把清王朝放在眼裏,連聲招呼都不打就把緬甸等藩屬國拿下了,即使後來清朝皇帝得知此事也只能忍氣吞聲。
緬甸成爲英屬殖民地後,與我國的聯系逐漸被切斷,對我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越來越弱。清政府和英國曾經就中緬邊界的領土爭端問題談判過許多次,但雙方都沒能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方案,最後不得不暫時擱置爭議。在這樣的背景下,江心坡這塊小小的土地逐漸形成了一種民族自治的獨立狀態,克欽族等土著部落在這裏生活,既不歸中國管轄,也不受緬甸控制。
之後幾十年裏,中英兩國就江心坡等地的歸屬問題又多次進行談判,甚至爆發了小型沖突,但問題始終沒能得到妥善解決,因此中英雙方把江心坡定義爲“南段未定界”區域。
1910年,英國突襲江心坡周邊的片馬、崗房以及古浪三寨。比起洋人,這幾個地區的人民自然更認同自己中華兒女的身份,于是紛紛奮起反抗英軍,給殖民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見此情形,殖民者覺得這塊難啃的骨頭不要也罷,于是只好在書面上承認三寨屬于中國,實際上卻還是賴著不走。當時我國正處于辛亥革命的關鍵時期,局勢比較動蕩,實在分身乏術。因爲這個緣故,在清朝覆滅、民國建立後的初期,江心坡並沒有被劃入中國的版圖。
整個民國時期,當時的中國都稱得上是處于亂世之中,軍閥割據、內鬥嚴重,無暇也沒有力量去顧及這些曾經的藩屬國。在1926年,英國趁機占領了江心坡,這次英國人學聰明了,開始對當地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對其威逼利誘,挑撥離間,一步步讓他們歸順英國,拒絕國民政府的管理。
1941年,國民政府重新劃分國界時,對江心坡及周邊地區宣示主權,然而一直到民國結束,國民政府始終沒有對江心坡地區進行實際有效的管理,也沒有和英國殖民者簽訂條款,因此嚴格來說,國民政府把江心坡劃入我國領土的行爲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這也爲後來新中國不得不放棄江心坡埋下了隱患。
“二戰”結束後,緬甸終于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正式獨立,並且趁機把中緬存在爭議的江心坡等地區占爲己有,成爲了緬甸克欽邦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中緬邊境大部分爭議地區都已經被劃定,只剩下三段未定界的地區,江心坡就是其中之一。
此時江心坡已經受緬甸實際控制多年,對中國沒有多少歸屬感。再加上緬甸本就不大,要想讓它把江心坡拱手送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當時新中國和緬甸都是剛建立不久,又立場相似,都不想把兩國關系變差,因此剛開始幾年中緬兩國都選擇暫時擱置爭議,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談判。
不過,由于江心坡等地仍存在爭議,中緬兩國都在附近派駐了軍隊。到了1955年,一次正趕上大霧天氣,視線很差,有一個緬甸軍人的槍不慎走火,我軍還以爲是潛藏在附近的國民黨特務,立刻嚴陣以待,開槍還擊,幸好雙方沒多久就發現這是一個“烏龍”事件,沒有造成什麽不必要的傷亡。然而,此事傳出後,卻被別有用心的外國媒體大肆渲染,聲稱中國要通過武力逼迫緬甸解決領土爭端,企圖把事情鬧大。
我國自然不可能乖乖讓人背後捅刀子,于是中緬兩國以此事爲契機展開了談判。
毛主席接見吳努(左一)
其實,如果撇開領土問題,當時緬甸和我國關系還是很不錯的,時任總理吳努更是十分喜歡中國,一生都在致力于中緬友好。所以爲了不傷害兩國之間難得的友誼,我們只能通過和平方式來解決爭議。
經過長達6年的談判,中緬兩國的意見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最終兩國決定各退一步,中國放棄江心坡地區,來換回另外幾個存在爭議的片馬、崗房、古浪三寨以及班洪半老地區的實際管轄,明確劃定了中緬邊界,解決了困擾兩國幾十年的爭議。
我國放棄了27000平方公裏的江心坡,現在看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首先,國家間的往來有時不能只看一時的得失,而要用長遠的目光來衡量。表面上看,江心坡在曆史上本就屬于我國,新中國有能力搶回江心坡,卻自願放棄,實在是吃了個大虧。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我國得到的利益遠比一個江心坡要大得多。
東南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此地國家衆多,又有多年被殖民的曆史,情況十分複雜。當時我國已經與印度交惡,經常發生摩擦與沖突,開戰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我們在這個關鍵時刻又得罪了緬甸,就會陷入比較被動的局面,還會遭到國際輿論的攻擊;而如果我國放棄部分利益,不僅中緬兩國皆大歡喜,還會在東南亞收獲一個可靠的“盟友”,不至于腹背受敵。事實也的確如此,中緬兩國解決領土爭議後,我國的一時退讓換來了緬甸的信任,到60年代我國內外交困的時候,緬甸成爲中國對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即便後來美國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我國依然可以通過緬甸這一西南邊陲最大的貿易口岸,維護我們的能源安全和國防安全,直到現在,緬甸仍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夥伴。
另一方面,江心坡等地先後受緬甸、英國控制近百年,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國,如果說它屬于中國,其實是有些證據不足的。而且,當地人不管是從語言、文化還是精神層面都和中國人相差甚遠,對中國也沒什麽歸屬感,如果強行把此地收回,中緬之間不僅會有一場戰役,而且我國還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維穩,即使這樣也很難保證當地人不會有二心。所以,如果真的強行收回江心坡,實在是得不償失。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國雖然放棄了江心坡,卻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在國際上也收獲了良好的名聲,可以說是是雙贏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