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戰略升級,政策發力更爲明晰。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使成渝地區成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精准契合了成渝地區的比較優勢。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上升至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國家重要區域規劃同等高度的戰略層面,將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成爲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2021年10月綱領性文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出台,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規劃落實提供明確的方向。
成渝地區是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發展潛力大。近年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西移,成渝核心城市在經濟總量、人口、消費、對外貿易等方面均有亮眼的表現。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近7.4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6.5%,其中重慶、成都雙核GDP位列全國第5位、第7位,社零總額位列全國第3位和第6位,消費能力領跑全國,産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高技術産業持續支撐工業走向高質量發展。但與此同時,成渝地區經濟實力對比東部發達地區仍有差距,也存在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大、産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撐能力偏弱等短板,相關領域的補短板將成爲今後一段時間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的發力方向。
共下一盤棋,特色産業迎契機。1)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成渝地區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成渝地區將加快一體化交通、清潔能源、信息基礎設施、車聯網等方面建設以提升基礎設施聯通水平。2)協同創新,推動優勢産業集聚成群:成渝地區特色優勢産業具有較高的重合度,雙城經濟圈的一體化建設將增強兩地的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推動産業鏈融合互補, 鞏固其在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産業優勢 ,錯位培育一批新興産業,推動四川培育“新經濟”動能,重慶構建起先進制造業集群。3)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以“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爲契機,成渝兩地將發揮其 在文旅、美食、商貿等方面的資源優勢 ,推動消費供給升級,激活多元化消費活力。4)共建西部金融中心:202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六部門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成渝地區的金融機構影響力、金融創新水平、金融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有望得到持續提升。
■風險提示:國內外疫情反複;政策力度不及預期;企業盈利不及預期;海外黑天鵝事件(政治風險、主權評級下調)等。
目 / 錄
正文
01成渝“雙城記”,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級”
1.1.成渝地區戰略升級:經濟區——城市群——雙城經濟圈
成渝地區具有優良的自然禀賦優良,較好的産業基礎,在城鎮化、人力儲備、金融發展水平等方面在西部具有領先地位,對于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1年5月30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務院批複後正式印發,這是首份關于“成渝經濟區”的國家級規劃文件;2016年4月27日,《成渝城市發展規劃》進一步強調城鎮化建設要求;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使成渝地區成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經濟區—城市群—雙城經濟圈,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從2011年提出的“成渝經濟區”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2020年提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府給予成渝地區越來越大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同時對重慶、成都兩大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的建設成爲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和抓手。
經濟定位提升,從“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上升爲中國經濟的“第四極”。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使成渝地區成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相比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要求的“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定位更高,在2021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成渝經濟圈上升至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國家重要區域規劃同等高度的戰略層面,成爲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新增“科技創新中心”定位,協同創新要求更進一步。雙城經濟圈戰略定位新增“科技創新中心”,在2021年10月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頂層設計文件中,“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單列一章,更加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未來共建雙城經濟圈要求進一步增強協同創新能力,瞄准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持續支持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爲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川渝兩地政府合作由來已久。早在2001年底,成都市主要領導赴渝簽訂《重慶—成都經濟合作會談紀要》,提出打造“成渝經濟走廊”的同時,也議定了在交通、商貿、汽摩及零配件、旅遊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交流與合作。2004年2月,川渝兩地的合作更近一步,重慶市黨政近100人的高規格代表團奔赴四川考察,雙方提出“1+6”合作協議,簽訂《關于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遊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在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加強合作。2007年4月,兩地共同簽署了《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首次共同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範圍,確定建立統一的工作和協調機制,並就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産業協作、共建生態屏障等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2015年5月21日,重慶和四川簽署《關于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決定將推動交通、信息和市場三個“一體化”。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其間,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雙方合作向縱深推進。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赴四川學習考察,簽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關于合作共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框架協議》兩個重要文件及16個專項合作協議。
1.2.綱領性文件出台,政策發力更爲精確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成爲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爲後續相關規劃和政策的制定落實提供更爲明確的方向。
地理範圍方面,根據《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泸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甯、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裏,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産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空間布局方面,《規劃綱要》提出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將重慶定位于“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將成都定位于“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並在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方面做出部署。
明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5年和2035年的兩步走發展目標。《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包括空間格局、基礎設施聯通水平、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改革開放、生態宜居水平等多方面,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重慶和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裏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等指標。展望到2035年,重慶、成都將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雙城經濟圈將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布局9大重點任務,專項規劃陸續出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共提出了9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在《規劃綱要》的指引下,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交通基礎設施、先進制造、科技協同、文化旅遊、西部金融中心、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項規劃和建設方案,推動重點工作加快實施落地。
0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潛力大
2.1.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成渝地區引領西部經濟發展。2021年,成渝經濟圈經濟總量近7.4萬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6.5%。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成渝雙核爲引領,2021年重慶、成都分別實現2.79萬億元、1.99萬億元的生産總值,位列全國第5位、第7位,兩地合計GDP占西部地區的19.9%;從經濟增速看,四川、重慶、成都GDP保持快速的增長,2021年GDP實際增長8.2%、8.3%、8.6%,均高于全國和西部地區增速。
川渝城鎮化率快速提升。2021年,成都和重慶的城鎮化率分別爲79.48%和70.32%,高于全國平均(64.72%),而四川省整體城鎮化率(57.80%)低于全國平均。但以提升幅度來看,川渝地區城鎮化進度正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城鎮化率提升幅度持續高于1.5個百分點,2020年成都、四川、重慶更是大幅提升4.36個百分點、2.94個百分點、2.66個百分點。未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體化建設,四川和重慶的城鎮化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促進重慶、成都兩大都市圈相向協同發展。
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虹吸效應明顯,成渝雙城成爲西部地區人口聚集的一極。隨著成渝地區城鎮化推進和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西移,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持續改善,經濟對人口吸納的能力逐漸增強,2010年至2021年成都和重慶常住人口增量達到714.40萬人、327.43萬人,至2021年末兩地常住人口分別達到2119萬人、3212萬人,在中國內地城市中排名第四、第一,合計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77%。
成渝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維持較高增速,核心雙城消費能力領跑全國。多年來,成渝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以高于全國的增速增長,2021年四川省和重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444元人民幣、43502元人民幣,但相比全國平均水平看仍有提升空間。
可支配收入的提速帶動了巴蜀消費總量的持續提升,2012年以來,成渝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長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021年,成都和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爲9252億元和13968億元,占全國比重爲5.27%,相對2019年提升了1.35個百分點。2021年全國社零總額十強城市中,重慶排名第三、成都排名第六,社零兩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26.9%和11.2%。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産業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從産業結構上看,過去十多年,川渝兩地第三産業GDP占比提升顯著,2021年四川省第一、第二、第二産業GDP分別爲5,661.86億元、19,901.38億元、28,287.55億元,占比分別爲10.51%、36.96%、52.53%;重慶市第一、第二、第二産業GDP分別爲1,922.03億元、11,184.94億元、14,787.05億元,占比分別爲6.89%、40.10%、53.01%。與此同時,川渝地區高技術産業對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效應正在逐步顯現,2020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産業總體規模突破2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産業營業收入達到1.83萬億元,同比增長26.6%,在規上工業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從2015年的27.1%上升至39.6%。
對外貿易發展勢頭依然良好。2018年以來,四川、重慶的進出口金額增速均保持在10%水平之上,2021年四川、重慶進出口金額分別達到9,514億元人民幣、8,001億元人民幣,合計進出口金額占全國比重從2016年的3.04%提升至2021年的4.48%;從貿易夥伴來看,川渝地區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爲了對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的重要樞紐。2021年四川省對東盟出口貿易規模達1319億元人民幣,占全省出口總貿易規模的23%,是四川省第一大貿易夥伴;重慶對東盟出口規模爲471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出口總貿易規模的9%。從對外貿易的産品構成來看,川渝的對外出口産品主要集中于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集成電路等電子産品,未來有望在高新技術領助力內陸開放經濟發展。
2.2.成渝地區發展仍有短板
成渝地區已是西部地區發展的領頭羊,但其經濟實力對比東部發達地區仍有差距,也存在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大、産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撐能力偏弱等不足,相關領域的補短板將成爲今後一段時間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的發力方向。
經濟總量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其他三大增長極仍差距不小。從經濟體量、人口、面積看,成渝經濟圈總面積達18.5萬平方公裏,彙集了近1億的常住人口,2021年其GDP總量約7.4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6.5%,分別爲長三角地區的26.81%,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73.57%和京津冀地區的76.80%。從人均GDP來看,2021年成渝的人均GDP約爲7.55萬元/人,相比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長三角的12.89萬元/人、11.74萬元/人有較大差距。
區內經濟空間分布不均衡,各地區經濟水平差距較大。經過多年發展,成渝地區形成了重慶主城區、成都市“雙核”驅動發展的格局,而川東北地區、渝東北地區和渝東南地區是經濟開發的低勢能地區,經濟活力難以匹敵雙核。從人口看,重慶主城區、成都市人口均超過千萬,但如綿陽市等次級中心城市常住人口不足500萬,城鎮常住人口不足300萬人,難以有效支撐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從經濟總量看,2021年,重慶主城區和成都市GDP分別爲2.15萬億元、1.99萬億元,對重慶市、四川省地區生産總值的貢獻度分別達到77%、37%,但無論是北翼的綿陽—德陽區域、南翼的宜賓—泸州—永川—江津區域還是東北翼的萬州—達州—開州區域,GDP均未超過5000億元。從人均GDP看,2021年重慶市主城區和成都市的人均GDP分別爲10.16萬元/人和9.51萬元/人,是重慶市、四川省整體人均GDP的1.17倍和1.48倍。
産業鏈分工協同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四川和重慶兩地資源禀賦、區位條件大致相當,加之曆史原因,兩地均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爲主導的工業體系,從2020年川渝兩地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看,營收位于四川、重慶前15的産業中有13個産業重疊,兩地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等細分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尚未形成跨區域産業聯動協同發展模式。未來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著力破除阻礙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兩地有望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産業鏈各環節的協同配套,協同延長産業鏈,在做大做強優勢産業的同時,錯位培育一批新興産業,推動兩地産業集聚成群。
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較弱。從科技創新的投入來看,2020年四川、成都、重慶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分別爲1,055.30億元、551.40億元、526.80億元,分別占地區生産總量的2.17%、3.11%、2.11%,四川和重慶研發投入比重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2.40%),相比北上深等城市差距更大。在專利擁有數量上,2020年重慶和四川每萬人發明分別爲11.30件、8.40件,較東部一二線城市也有距離。
03共下一盤棋,特色産業迎契機
3.1.立足特色資源,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承東啓西、連接南北,川渝地區是連接沿海與內陸經濟帶的交通樞紐。川渝地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彙處,向西通過中歐國際班列西部通道連接中亞、歐洲,向東依托沿江通道出海,向南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南亞、東南亞。放眼來看,成渝地區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區位優勢突出。
基礎設施建設成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中之重。《規劃綱要》一針見血地指出,成渝地區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將“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作爲2025年重要發展目標之一,將“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作爲重要任務,從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能源保障、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方面做出重點要求。從2022年2月8日公布的《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看,40個基礎設施網絡項目投資額共計12461億元,占總投資(20367億元)的66%,其中又以能源基礎設施項目(7413億元)、軌道交通項目(3284億元)爲重要投資方向,兩者分別占基礎設施網絡項目投資額的55%、24%。
交通建設進入“加速跑”。基礎設施網絡互聯互通的實現首先有賴于“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從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看,雙城經濟圈已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被列爲四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根據規劃,未來全國將構建6條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來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之間的聯系和輻射作用,其中涉及成渝地區的包括西部陸海走廊、成渝昆走廊、川藏通道、廈蓉通道等。2021年6月21日,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做出進一步部署,從而補齊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等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
1)機場建設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要求“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加快推進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工程,實施成都雙流機場提質增效改造”,並有序推進樂山、阆中、遂甯、雅安等一批支線機場建設。
2)軌道交通建設方面,規劃到2025年成渝地區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裏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裏以上,對比2020年至少增加3000公裏、2600公裏,軌道交通建設成爲交通體系建設的重點。
3)公路方面,規劃到2025年雙城經濟圈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5000公裏以上,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8608公裏,重慶市高速公路總裏程突破3841公裏,目前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達到20個,已建成的爲16個,在建的有4個。
4)航運建設方面,將構建以重慶長江上遊航運中心爲核心,以泸州港、宜賓港等爲骨幹,其他港口共同發展的港口集群,組建長江上遊港口聯盟,推進港口企業間加強合資合作,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對接合作。
5)城際交通方面,重慶、成都“雙核”之間以及“雙核”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城市將實現1小時通達,重慶、成都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
水風光多能互補發展蓄勢待發。川西、攀西地區豐富的水能資源、良好的太陽能和風能開發條件,奠定了四川推進水風光多能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同時在地理空間上也形成了良好的互補發展條件。1)水電方面,四川水電技術、經濟開發量均居于全國領先地位,2021年6月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研制成功並在白鶴灘水電站投用,2021年四川水電裝機量(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和發電量分別達到全國的23%和30%,兩者均穩居全國首位。2)風光方面,四川重點推進涼山州風電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發電基地建設,2021年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9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94萬千瓦,根據規劃,到2025年四川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1200萬千瓦。
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特高壓建設是重點。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用電需求將快速增長,雙城經濟圈電力的可靠供應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重慶的電力缺口需要借助“川電入渝”和“疆電入渝”來補充。2020年7月14日,重慶、四川兩地簽訂《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十四五”期間共同建設川渝電網一體化工程,工程總投資430億元,主要包括四川特高壓交流環網(甘孜—天府南—成都東、阿壩—成都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以及與重慶特高壓交流聯網(天府南—重慶銅梁、成都東—重慶長壽、重慶銅梁—長壽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工程),建成後將實現四川特高壓交流環網與重慶特高壓交流聯網,增強四川水電外送能力和川渝電網靈活性。
“成渝氫走廊”初見雛形。近年來,成渝兩地密集出台了氫能産業規劃及相關支持政策,共聚集氫氣“制、儲、運、加、用”上下遊200多戶企業及科研院所,已形成氫能全産業鏈布局。目前成渝地區已累計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440輛,建成加氫站15座。2021年11月30日,四川省和重慶市同時啓動“成渝氫走廊”建設,總體規劃了2條350公裏的城際線路和1條300公裏直達幹線,並規劃兩年內分批在氫走廊投入400輛氫燃料物流車,2025年前投入約1000輛氫燃料物流車,並配套建設加氫站,同時在涼山、攀枝花、雅安、潼南、長壽等地建立氫氣供應基地。“成渝氫走廊”建設的啓動和推進,有望整合兩地的優勢産業資源,推動兩地汽車産業轉型升級,降低西南地區的碳排放。
川渝攜手打造千億天然氣産能基地。四川盆地是國內最具潛力的天然氣勘探開發盆地,已經形成了以深層常規氣爲主的川中氣區、以頁岩氣爲主的川南氣區、以中高含硫氣藏爲主的川東氣區、以龍門山前超深層常規氣和火山岩氣藏爲主的川西氣區。從2013年開始,川渝天然氣産量呈現階梯式上升趨勢,2021年兩地産量達616.30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天然氣産量的30%。根據《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未來成渝地區將推動四川盆地建成中國“氣大慶”,投資7100億元用于川渝地區天然氣大開發(占協議總投資9900億元的72%),力爭到2025年,川渝天然氣(頁岩氣)産量達630億立方米;到2035年,建成中國第一個1000億級天然氣生産基地。“十四五”時期,川渝將重點開發川中磨溪龍王廟組氣藏、川中高石梯—磨溪震旦系氣藏、川東北高含硫氣田、川西氣田等常規天然氣,以及涪陵、長甯—威遠、滇黔北—昭通、威遠—榮縣、渝西、榮昌—永川等區域頁岩氣。同時,川渝還將攜手重點建設相國寺、銅鑼峽、黃草峽、萬順場、黃家場、寨溝灣、沈公山、沙坪場、長垣壩、中壩等地下儲氣庫,打造西南地區百億級儲氣調峰基地。
“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啓動,成渝樞紐成爲西部重要的算力節點。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甯夏等8地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標志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其中,成渝樞紐規劃設立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和重慶數據中心集群,成爲西部重要的算力節點,東部地區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企業産業鏈環節將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延伸。
規模化部署新基建,撬動成渝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作爲兩大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成渝有著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20年成都、重慶數字經濟競爭力分別位列全國第7、12位。未來,依托成渝算力樞紐建設,成渝地區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振興:1)信息基礎設施方面,2021年四川省、重慶市已累計建成5G基建6.6萬個、7.3萬個,根據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規劃、重慶市數字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2025年川渝5G基站將分別增加至25萬個、15萬個,5G網絡普及率大幅提高至60%,四川省基礎算力水平到2025年達到500千萬億次每秒(PFlop/s);2)工業互聯網方面,2021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複支持四川省和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渝地區成爲繼長三角之後第二個跨省級行政區域的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區。按照示範區建設方案,到2022年底,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將新建20個二級節點,培育20個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上雲”企業累計達35萬戶,推動建設500個涉及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項目,兩地工業互聯網相關服務企業達1000家以上。3)車聯網方面,2021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函複支持兩江新區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爲全國第四個、西部第一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下一步,工信部將支持成都做好車聯網先導區創建准備工作,同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形成聯動,加快車聯網部署應用。
3.2.集聚創新要素,助力産業高質量發展
高層次人才和研發投入不斷擴大,助力産業投資升級。人才儲備層面,1)成渝兩地高校量質俱佳。截至2020年末,重慶、四川分別有68所、57所普通高等學校,位居全國第4和第7,兩地共有10所雙一流院校,占全國雙一流院校總數的6.8%。2)川渝兩省市高層次人才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末,成渝兩市高校在校生數分別有92.71萬人和91.56萬人,合計全國占比5.61%。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重慶市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分別達到5.16萬人和2.57萬人,高素質人才儲備穩步增長。研發投入方面,近年川渝兩地R&;D經費投入不斷加碼,2020年兩市合計投入1582.10億元、占全國6.49%;創新成果也加速湧現,截至2021年末,川渝兩地專利授權數分別達14.69萬件和7.62萬件,專利授權合計數量增速達到36%。
共建西部科學城,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2022年1月,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規劃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爲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西部科學城。四川將構建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的空間功能布局,成都科學城“一核”攻關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成都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産業的“二次創新”承載地。重慶則在金鳳片區規劃建設100平方公裏的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大學城、科研港、科學谷、生命島、科創街“五大創新支撐”,分別圍繞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物質科學和材料科學、綠色低碳和智能技術、生命科學和農業科技、集成電路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展開創新研究和産業布局。
産業發展思路上看,成渝兩地均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爲導向,積極推進落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加快推定現代産業體系的構建。
電子信息産業基礎紮實,規模優勢明顯。作爲中國軟件名城、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産業化基地、信息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成都彙聚了富士康、微軟、英特爾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集成電路、軟件研發、移動互聯網應用等細分領域具有優勢;而重慶圍繞構建“芯-屏-器-核-網”産業鏈,成爲全球重要的計算機整機、手機生産基地。從工業産成品銷量上看,2020年,成渝兩地合計生産微型計算機整機1.66億台,占全國比重高達44%;集成電路制造上,成渝兩地産量從2015年到2020年完成了2.54倍的增長。從規模上看,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産業規模達10065.7億元,成爲成都首個産值破萬億的産業,2020年成都、重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營業收入分別達4348億元和559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32%、13%。隨著兩地産業鏈融合互補的深入推進,成渝經濟圈將進一步整合雙方在軟件和硬件領域已有的相關積累,鞏固其在電子信息産業方面的規模優勢。
汽車制造業比較優勢突出,轉型升級正在路上。成都、重慶兩地是傳統汽車、摩托車制造中心,2010年至2015年成渝汽車産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5-2017年保持每年400萬余輛的汽車生産,占全國總量的15-16%。然而近年來兩市汽車産量見頂回落,一是由于我國人均汽車持有量迅速提升,汽車市場階段性飽和;二是成渝兩地汽車制造業仍以中低端汽車制造爲主,未能及時滿足國民消費升級的需求。這一情況下,成渝兩市大力推動汽車産業的叠代升級,2021年12月,成渝兩市簽署《共建世界級先進汽車産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爲主攻方向,借助重慶雄厚的汽車産業配套基礎和成都優越的研發創新優勢,共同培育世界級汽車産業發展集群,並計劃到2025年實現兩市汽車産量300萬輛、産值6000億元的卓越目標。目前,重慶已形成了“9+3+5+30”新能源産業集群,包括9家乘用車企業、3家客車企業、5家專用車企業以及以比亞迪動力電池爲代表的約30家核心技術企業,長安汽車等車企也開啓了品牌向上之路。
布局新興戰略産業,川重“融合”,渝側“強鏈”。川渝均專注于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方向上,四川省強調以“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加快發展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爲特征的新經濟;重慶市更側重“強鏈補鏈延鏈”,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産業鏈條,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3.3.發揮巴蜀特色,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
成渝雙子星國際消費中心的概念逐漸成型。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重慶、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成渝地區傳統上就有較爲濃厚的消費文化,疊加其在經濟發展、傳統文化、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優勢,近年來借助短視頻和自媒體流量紅利,成渝雙核國際消費中心的概念逐漸成型。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對國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評價數據,在19個重點城市中,成都穩居消費“第四城”,重慶超越深圳從2019年的第6位升至第5位。從細分指標看,成都在國際知名消費品滲透指標方面具有優勢,重慶在國際發展旅遊指標方面更優。
消費供給升級,激活多元化消費活力。川渝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開放的城市氛圍使其能夠集聚全球的消費資源。從首店數量來看,根據《2021中國首店經濟發展報告》,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成都和重慶新開首店數量均位于前十行列,成都更是以1155家的總量跻身前三,除此之外,2021年上半年國際一線影響力品牌在成都舉辦的首發首展首秀近50場,成爲品牌進軍西南市場的橋頭堡;重慶首店經濟始于2019年,以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爲契機,其引進品牌首店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從消費業態看,成渝兩地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既有傳統文化消費,也有以數字動漫特色街、音樂文化特色街爲代表的消費場景;既有火鍋、茶館等數量龐大的大衆消費市場,也雲集國際一線消費品門店,逐漸釋放出如《規劃綱要》中所要求的“高端化與大衆化並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的城市商業魅力。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巴蜀文旅聯動更強。截至目前,成渝地區主要有成都雙流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綿陽南郊機場、重慶江北機場等12座民用運輸機場,從旅客吞吐量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成都快速崛起,2021年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廣州跻身全國前三,重慶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第六。根據《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到2025年成渝地區將建成27個民用機場,其民航承載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此外,城際交通設施的建設也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特別是成渝高鐵公交化使得兩地消費進入“同城時代”,推動巴蜀地區文旅、美食、商貿等資源聯動,共建互爲客源地的營銷矩陣。
品質消費時代,特色産業增長可期。美食是成渝地區一張閃亮的名片,川酒、川菜、火鍋、蓋碗茶等爲人熟知,得益于特色食品飲料的強勁增勢以及市場消費潛力的釋放,近年四川食品飲料産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對全省工業增加值的貢獻作用明顯。2021年,四川省食品飲料産業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0個百分點,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20.4%,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24.6%,占比居工業五大現代産業首位。同時,2021年食品飲料産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10030.2億元),同比增長10.3%,總量較2018年底增加1830.4億元;其中農産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精制川茶、醫藥健康4個特色産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804.0億元、3451.4億元、245.8億元、1757.0億元,分別增長7.4%、14.0%、5.1%、11.4%,呈現競相發展態勢。從利潤總額看,食品飲料産業中,優質白酒領域(包含白酒制造、酒精制造、其他酒制造等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78.3億元,較上年增長24.9%;利潤總額占食品飲料産業的比重高達53.9%,在四個重點領域中排名第一,是四川食品飲料産業穩定發展的絕對主力。
3.4.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推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1年12月24日,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川渝政府印發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的戰略目標。國家在成渝地區布局西部金融中心,一方面將有利于均衡我國金融中心“東重西輕”的格局,借助內陸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支撐;另一方面由于獨特的區位條件,西部金融中心具有服務特定國際區域的特殊定位和功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明確指出“將成渝建設成爲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西部金融中心”,可見西部金融中心是支撐人民幣“走出去”、金融服務“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基地。
從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來看,不管是金融總量、機構體系建設,還是金融創新、金融對外開放等方面,成渝雙核的金融發展影響力均呈現漸次上揚的態勢。但對比東部金融中心,成渝地區金融發展水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1)成渝金融資源集聚效應處于前列。據中國綜合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成渝兩地金融業體現出較強的綜合競爭力,2021年成都排名保持西部第一、全國第六,重慶提升一位至全國第七位。具體來看,成渝兩地金融業增加值、存貸款總額等指標均在中西部地區處于領先位置:1)2021年,重慶、成都兩地金融業增加值分別爲2,459.78億元和2,271.60億元,兩地合計4,731.38億元,規模與深圳相當;2)資金總量方面,截止2021年12月,成都、重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爲4.8萬億元、4.6萬億元,在全國分別排第6位、第7位,兩地本外幣貸款余額合計9.39萬億元;3)2020全年四川滬深兩市證券交易金額達35.08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2021年成都和重慶保費收入分別達到1004.5億元和965.50億元,合計保費收入與上海相當。
2)成渝金融發展國際化水平逐步提升,也仍有差距。成渝兩地依托于“一帶一路”、中新、中日、中國—東盟等金融開放合作通道建設,已成爲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首選目的地和外資金融機構主要集聚地。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編制發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CFI),成都自2017年首次入選指數以來,排名位次實現“階梯式”上升,2021年第30期已升至第37位。但同時也需要看到,成渝兩地的金融發展的全球競爭力仍然較弱,成都距離上海、中國香港、北京仍有較大差距,而重慶尚待入選,未來隨著雙城經濟圈對外開放合作通道的深入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國際化發展將得到不斷深化。
關于未來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我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西部金融機構體系將更加完善,金融機構迎來發展機遇。目前成渝地區有相對齊全的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牌照,但四川、重慶本土非銀金融機構(證券、基金、期貨、保險)僅十余家,也缺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銀行、證券等機構。但金融中心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功能完善、具備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體系,《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將“加快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列爲首項任務,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主體依法依規發起設立證券公司、理財公司、保險資産管理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法人金融機構”,同時提出“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在成渝地區設立後台服務中心,支持外資金融機構在成渝地區依法有序發起設立、參股控股銀行、證券等法人金融機構,依法依規設立分支機構等。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成渝地區將出現更多的內外資證券、基金等機構,資産管理能力有望得到穩步提升;現存的金融機構也會受益于金融市場體系、內陸金融開放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增強其金融創新活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2)優化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股權投融資平台,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相比東部沿海地區,川渝兩地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市值較低,經濟證券化總體水平偏低。爲提升金融資源的輻射能力,《規劃》明確提出“優化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包括“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在成渝地區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綜合性服務窗口”、“支持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同步探索與新三板市場對接機制”等舉措。同時,《規劃》提出“打造西部股權投資基金發展高地”,支持開展私募基金管理模式創新試點,待條件成熟時,優先支持打造西部地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服務平台。在募資端,鼓勵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特別是創業投資基金;退出端,探索完善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退出機制,研究探索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份額轉讓的可行性。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和股權投融資平台的完善,將進一步提升西部金融資源的吸引力、配置力和帶動力,拓寬企業特別是高端制造、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融資渠道,有利于帶動西部地區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打造中國(西部)金融科技發展高地。打造西部金融中心,金融科技成爲重要的突破口,如《規劃》中明確提出“探索建設西部數據資産交易場所……探索將現有相關交易場所升級爲成渝一體化的知識産權和技術轉讓交易中心”,“支持成都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開展數字人民幣研究及移動支付創新應用,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支持在重慶建設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探索建設重慶區域性金融科技監管信息平台”等等舉措,有望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領域研究成果在成渝地區率先落地應用。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還提出“支持全國性交易所和金融機構在成渝地區設立交易系統和數據備份中心”,成渝地區在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過程中還承載了國家金融安全的重任。
4)構建內陸金融開放服務體系,強化西部金融中心國際聯結。成渝地區的特殊區位賦予其金融服務“一帶一路”的特殊功能。在穩步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規劃》提出“鼓勵成渝地區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對外貿易合作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在面向境外企業、金融機構、投資者等提供人民幣金融産品和服務方面做出支持。在穩妥創新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方面,《規劃》提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融資便利化試點,積極推進川渝自貿試驗區金融先行先試”,未來成渝地區有望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業務試點,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主體資格也將有所擴寬。在有序推進跨境金融業務創新方面,《規劃》在開展跨境資産管理業務試點、金融機構開展跨境業務、擴大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試點等方面均有相應支持。此外《規劃》還強調與新加披、日本境外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提出“在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框架下,研究建立資金互通機制,研究開展與新加坡、日本雙向投融資,逐步擴大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04風險提示
國內外疫情反複;海外市場大幅波動;企業盈利不及預期;海外黑天鵝事件(政治風險、主權評級下調)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