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
淄博新聞網訊(全媒體記者 田廷芳 楚春霞 通訊員 王新偉)“蘑菇菌棒長途海運難”,是多年來制約山東七河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産品出口的技術“瓶頸”;而在上海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卻有許多“菌種”成果找不到“婆家”……
正當七河生物公司領導爲“卡脖子”技術煩惱時,淄川區“三百三行”活動爲他們公司“牽線”,先後與8家高校院所開展技術合作,選育了一批優質高效的香菇菌種,研發了世界先進的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統,攻克了菌棒長途海運技術難題,首創了“國內制棒+國外出菇”的産業化經營新模式。目前,他們已在美國、日韓等國家設立8個全資子公司,國外市場份額占到90%以上,年出口創彙超過5000萬美元,實現了從最初幾個蘑菇大棚的“小作坊”到高居全國同行首位的完美跨越。
無獨有偶。作爲核工業重要材料硼同位素,一直被美國、俄羅斯壟斷。同樣得益于淄川“三百三行”活動的牽線,山東重山集團依托天津大學的科技力量和人才優勢,實現硼同位素工業化生産,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滿足了國內對硼同位素的需求。
淄川區企業家們交口稱贊的“三百三行”新模式,就是“百名專家淄川行”“百名博士企業行”“百家企業院校行”。這一模式有效構建了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再到重點解決校企合作“最後一公裏”的完整合作體系,爲企業開辟了依靠産學研合作加快轉型發展的“路徑”。
淄川區是一座百年老工業區,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爲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在經濟轉型中,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全面推動縣域創新發展?區委、區政府堅持“有解思維”,成功探索出了淄川“三百三行”新模式。截至目前,淄川區“三百三行”活動已組織累計超過1100家(次)高校院所、130余人(次)院士、4200多人(次)國內外專家到淄川區開展技術指導、項目合作,有效解決了淄川區企業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收到了“一石三鳥”之功效。
企業搶占創新制高點——淄川區堅持分類指導,倡導骨幹龍頭企業在圍繞主業精耕細作的同時,著眼長遠,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技術攻關,解決了一批“卡脖子”技術。泰晟新材料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山東工業陶瓷設計院聯合研發的應用于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的氮化硅陶瓷。惠華科技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劉維民院士研發的用于航天潤滑油添加劑等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在淄川區實現突破。
開辟成果落地新途徑——持續的産研合作,帶來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先進成果在淄川區的落地轉化,培育了一批技術領先的科創企業。獲得新加坡“國家年輕人”成就獎的胥天龍博士,帶著自己的“基于大數據應用技術的物聯網預控系統”技術,與淄川區企業共同成立了淄博龍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智慧綜合管廊及市政管網監管平台”項目的研發與推廣。
構建校企研發新平台——淄川區“三百三行”活動,不僅是科技成果的引進,還有高水平研發機構的引進和共建,2020年全區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4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共計達到了74家。山東金城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濟南大學合作共建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開發了頭孢活性酯合成三大關鍵核心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成國內唯一的頭孢類抗生素及中間體專業研究機構,企業成爲全國同行業首家登陸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國內第一家將谷胱甘肽産業化的企業,打破了日本在該行業的長期壟斷地位。魯豐織染有限公司蔣世成院士工作站開發的印花襯衣面料亮相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如今,高水平研發平台成爲了淄川區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重要源頭,一批創新技術和“淄川創造”由此誕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一步,我們要打好‘人才倍增,科技創新’戰役,完善提升‘三百三行’産學研合作機制,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建立常態化、高質量的創新成果交流轉化平台,促進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基地,爲奮力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更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淄川區委書記田兵兵說。
編輯:王磊
本文來自【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