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娟娟
自2017年5月富達國際在中國境內發行首只私募基金以來,外資私募發行的産品一直備受關注。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人士獲悉了部分外資私募基金的運營情況。
整體來看,外資私募業績並不“驚豔”,但産品淨值表現卻顯示出基金管理人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業內人士表示,外資私募運行時間尚短,外資在A股的投資能力和風控水平都需要市場進一步檢驗。
業績不驚豔
一位投資者向記者展示了美國某資管巨頭境內首只私募産品的相關材料。從淨值曲線來看,該基金2018年9月到11月淨值一直爲1,2018年11月到2019年1月期間,基金淨值先出現顯著回撤,後逐漸收複失地,到2019年1月之後淨值逐步突破1,截至2019年3月8日基金累計收益約10%。
據媒體報道,這只産品是一只量化産品,基金從基本面、市場情緒、宏觀政策三方面捕捉中國A股投資機會。該基金是這樣確定情緒面因子的:基金經理利用機器學習,先建立情緒關鍵詞文本庫,然後再使用機器學習將情緒關鍵詞分類爲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進一步使用機器學習分析股吧討論、微博、研報等材料判斷投資者對公司的情緒,從而找到預測未來收益的情緒面因子。
作爲量化産品,該基金運行期間的年化波動率爲14.02%,同期滬深300年化波動率爲22.65%;基金的夏普比率爲1.47,同期滬深300的夏普比率爲0.60。
格上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兩個月,策略管理規模50億元以上,或者管理規模30億以上且機構成立滿5年的公司旗下股票策略産品平均收益超過10%的大有人在,例如星石投資、淡水泉投資等。盡管上述外資私募的産品爲量化産品,與星石和淡水泉相關産品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一位外資私募負責人表示,資産管理行業向來有本地優勢,最擅長美國市場的一定是美國的基金經理,同樣最擅長中國市場的也一定是中國基金經理,因此外資巨頭能否戰勝國內頭部私募尚需市場檢驗。
控制回撤能力過硬
盡管記者獲取的有限數據顯示外資私募的業績算不上驚豔,但是這些外資私募基金産品的運行期間的最大回撤較小,業內人士稱,這體現了基金公司嚴格的風險控制觀念。
以歐洲某知名資管機構發行的股票型私募基金爲例,截至3月8日,經曆了2018年的熊市,這只産品已經收複失地,淨值轉正。據了解,該基金于2017年11月在基金業協會備案。投資者向記者提供的材料顯示,該産品淨值起始日爲2018年4月12日,運行期間年化收益不足1%,盡管戰勝同期滬深300的-6.82%,但成績難言亮眼。不過,該産品運行期間最大回撤僅爲-12.81%,明顯優于滬深300的-22.86%。從淨值曲線來看,運行期間,該基金大部分時間淨值在1.00附近小幅擺動,在同期股票型私募産品中,最大回撤較小,且2019年以來,淨值逐步回升,完全收複失地。該資管巨頭在華的投行、資管業務全面開花。
另一家新加坡資管機構也顯示了嚴格的回撤控制理念。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信息顯示,該私募的一只股票策略産品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投資者向記者展示的該基金的淨值曲線顯示,2018年2月12日至2019年的3月8日,該基金淨值曲線大部分時間貼近1.00,期間淨值最低點爲0.910。
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16年開放外資進入私募管理行業以來,外資機構入場動作加速。她認爲,外資要撼動內資龍頭的地位並不容易。最終,在國內市場深耕多年的內資機構或將與國際巨頭形成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系,但外資入場打薄行業利潤,將倒逼內資修煉內功。業內人士指出,倒逼國內機構提升風險控制能力或許是外資私募能帶給國內資産管理行業最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