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16日訊(特約研究員田箫),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在經曆了多年虧損或微薄回報後,在中國大陸擁有投資銀行業務的七家華爾街和歐洲金融機構中,有六家在2021年實現盈利,其中包括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機構。
此前,因業務牌照受限,海外投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發展始終不溫不火。據相關文件顯示,2020 年全球金融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總虧損爲4800萬美元,而國內投資銀行的利潤爲244億美元。
2020年,中國證監會全面放開證券、期貨和基金公司外資股比限制。2021年8月,摩根大通受讓其他5家內資股東所持股權,全資控股摩根大通證券100%股權,摩根大通證券將成爲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據財務報告顯示,摩根大通2021年的盈利爲3000萬元人民幣。而此前3年裏,其在華投資銀行業務總共虧損約3800萬美元。
接下來的2021年10月,高盛宣布收購尚未擁有的高盛高華股權,于次月完成股權變更的工商登記,高盛高華成爲第二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注冊資本提升至27.86億元。今年3月底,高盛發布2021年年報,其淨收入、淨利潤及稀釋每股收益分別爲593.4億美元、216.4億美元及59.45美元,均創曆史新高。
外資投行跑馬圈地
除兩家外資控股券商脫胎爲外資獨資券商之外,2021年以來,多家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的持股比例,得以大幅提升。
例如,在2021年3月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及國家能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挂牌轉讓瑞銀證券合計16%的股權後,瑞士銀行于次月確認受讓資格。截至今年3月,該部分股權已交割完畢並辦理工商變更,瑞士銀行持有瑞銀證券股份自51%升至67%。
2021年7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更名 “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次月,公司完成股權變更,摩根士丹利受讓華鑫證券挂牌的39%摩根士丹利證券股權,持股比例由51%提升至90%。
今年1月,前海金控在深圳聯合産權交易所挂牌轉讓彙豐前海證券39%股權。此後,彙豐銀行宣布已完成其增持中國內地合資證券公司彙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39%股權的交易,將持股比例從51%提高至90%。
除了占股比例提升,曾經的合資券商對公司名稱也進行了“去本土化”改革,“華鑫”、“方正”、“高華”等內資方隨著持股比例的下降,在公司名稱當中消失。
香港奧緯咨詢的 Jasper Yip在采訪中表示,全球銀行和基金經理最終可能在五年內占據中國共同基金市場10%的份額。
增長被迫推遲 擴張戰略不變
受疫情影響,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已被迫“靜默”近兩月,這對海外投行機構的業務産生了巨大影響。
據金融時報報道,自3 月27日上海浦東新區封閉以來,高盛和摩根大通的部分員工一直留在辦公室裏。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正在研究如何輪換員工進出交易大廳,以保持其人員配備。一家華爾街銀行駐中國的亞洲首席執行官表示,由于今年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將成爲求穩定、而非做變革性事情的一年,該銀行被迫推遲2022年的增長計劃。
除此之外,全球地緣政治的巨大不確定性,也爲海外投行的入華之路增加了變量。今年3月,先鋒領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顯示,其已擱置了推出主動管理型中國股票基金的計劃,並于4月推遲了在中國獲得共同基金牌照的計劃。紐約時報對六位華爾街銀行業高管的采訪稱,他們的公司在亞洲有其他基地,如新加坡或東京,以便不時之需。
然而,海外投行在中國市場的拓展趨勢仍在持續。
5月10日,高盛集團宣布任命E.G.Morse爲中國聯席主管兼中國全球市場部主管,常駐上海,這是其爲中國市場新設立的崗位。自2020年以來,不含海外招聘,高盛已先後向中國內地派駐員工約50人次。現任高盛中國首席行政官Kent Wasson也已于2021年自香港到任,常駐上海。
一位熟悉高盛的人士在采訪中表示,“我們正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50年的業務,幾個月的中斷不足以改變戰略思維”。
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也公開表示,中國企業和商業銀行的巨大數字化轉型,使得上海業務並未因疫情而受到嚴重幹擾。瑞銀集團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及QFII負責人房東明在采訪中說,“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加上全球資本對美聯儲加息和美國國內高通脹有顧慮,而中國是減息周期,通貨膨脹可控。因此,從分散投資和安全配置角度看,全球投資者還在持續關注中國。”
一位接近海外投行的消息人士聲稱,西方對中國進行的貿易戰,以及中國對科技、房地産和教育等行業的強化監管,影響了華爾街銀行的擴張計劃,但 “我們必須承擔並繼續前進,因爲機會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