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港交所已接到6宗SPAC上市申請,當中不少發起人在投資市場享負盛名
重點:
- 新加坡三家SPAC上市後無以爲繼,已接獲6宗申請的港交所,正計劃奮起直追
- 絕大部分申請人具有中資背景,反映港股市場具有一個新加坡欠缺的優勢
本文作者 何仲尼
在成爲亞洲SPAC市場領導者的爭奪戰中,本來落後于新加坡的港股市場,在得到中國內地的助力後,看來正在急起直追。
去年9月,新加坡搶先香港一步,率先引進特殊目的並購公司(SPAC)機制,4個月後,亞洲首家SPAC在今年1月20日于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港交所(0388.HK)其後亡羊補牢,經過三個月咨詢後,也制訂“港版SPAC”上市機制,並于今年1月1 日生效。自從首家申請在港股以SPAC形式上市的公司入表,在短短一個月內,港交所再接獲5宗SPAC的上市申請,反應比當初的預估正面。
SPAC是一家現金空殼公司,上市後通過增發股份或利用現金收購私人公司,讓對方借殼上市。這種上市方式雖然早于1993年已在美國出現,但最近幾年才真正普及,並受亞洲市場關注。
1月20日,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背後支持的祥峰科技收購企業募集了2億新加坡元(約9.4億元)後,在當地交易所挂牌,是自從去年9月SPAC獲准在新加坡上市以來首家挂牌的公司,也是SPAC的“亞洲第一股”。
翌日,具有歐洲資金背景,由LVMH集團董事長Bernard Arnault控股公司Financiere Agache支持的Pegasus Asia上市;至于第三家SPAC公司Novo Tellus Alpha Acquisition,則于1月27日開始公開交易。短短8日內,新加坡就有三只SPAC面世,而它們必須在上市24個月內完成並購交易。
由于小投資者不能參與申購,港版SPAC被認爲難以帶動市場氣氛,但接受普羅公衆申購的新加坡SPAC,情況也不好得那裏去。當地三家SPAC的首次公開招股中,只有約1.5%至2%股份被安排發售予公衆,因此被評爲“少數人的免費午餐”。
新加坡SPAC反應一般
但是,即使絕大部分股份只有大戶能參與買賣,三家公司的表現也不見得優秀,其中祥峰科技與Pegasus Asia于上市日只微漲1%與0.4%,Novo Tellus更破發,首日下跌2.8%收盤。而在這三家SPAC上市以後,截至2月17日,當地暫時未有同類公司再上市,令當地SPAC市場看起來有點無以爲繼。
反觀與新加坡同樣國際化、但擁有一個獨特優勢──背靠中國龐大市場的港交所,看來正奮起直追。從1月17日首家公司申請以SPAC形式上市,直至2月17日的短短一個月內,已有6家公司提交申請。
回看首家在香港申請上市的SPAC,是由招商銀行(3968.HK)旗下招銀國際資産管理牽頭發起的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由于它的母公司是央企招商局集團,我們曾在之前的報道分析過,Aquila作爲先頭部隊,是象征意義大于一切,以顯示中央政府對港股市場的支持。
除了Aquila,大部分SPAC申請都有中資身影。其中較爲人熟悉的,是由李甯公司(2331.HK)主席兼創始人李甯共同發起的Trinity Acquisition,已在1月31日申請上市,公司將專注于具備新經濟元素的消費品牌業務,未來也許會與李甯的運動零售“老本行”發揮協同效應。
同日申請上市的另一家SPAC,與Aquila同樣擁有官方背景,它是央企農業銀行(1288.HK)旗下農銀國際與中國私募基金春華資本共同發起的Interra Acquisition,它計劃收購聚焦大中華地區的高增長公司,包括創新科技、消費與新零售、先進制造、醫療健康及氣候行動等領域。
由阿裏巴巴(9988.HK, BABA.US)前首席執行官、嘉禦基金創辦人衛哲作爲發起人之一的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也在2月15日入表申請挂牌,它計劃上市後收購智能汽車行業中具備供應鏈和跨境電商能力的中資企業。另外,1月28日提交申請,由中國私募基金泰欣資本與龍石資本發起的Tiger Jade Acquisition,將專注于大中華地區的醫療保健公司。
至于港資背景色彩較濃厚的Ace Eigh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發起人團隊包括曾多次參與美國上市SPAC、被稱爲“亞洲SPAC教父”的諾圻資本創始人王幹文與皇朝家居(1198.HK)主席謝錦鵬,股東也包括活躍于香港政界的立法會議員劉業強。該公司將重點關注于亞洲,特別是在中國內地的生物技術、電訊、媒體和科技等公司。
估計三個月可上市
上述6家公司申請上市日期相距不遠,有熟悉市場的人士認爲,SPAC的上市過程相對傳統IPO簡單,由提交申請到成功上市,估計三個月內就能完成;到底誰能成爲“港股第一SPAC”,可能首季就會揭盅。
另外,致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最近發表的《亞洲私募股權投資觀點2022》表示,在新冠肺炎變種疫情擴散的背景下,去年亞洲區私募股權交易金額同比仍然大增1.38倍,反映在低利率環境下,市場資金非常充裕。
因此,港交所今年乘勢容許SPAC上市,將爲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地區的私募投資者提供新的獲利退場方式。此外,因應美國加強審查申請上市中國企業的背景,如果將項目透過港股SPAC公司借殼上市,不但能減低監管風險,亦能節省上市費用與所需時間,更有助提高估值。因此,相信其他中資SPAC的申請將會陸續有來,並有助區內的私募投資活動保持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