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幾名漢服愛好者在周莊小橋上展示漢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磊攝
9月26日,兩位昆曲演員在蘇州昆山當代昆劇院昆曲文化中心排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韓瑜慶攝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劉亢、蔣芳)1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爲《穿尋千年的江南氣韻:新時代“姑蘇繁華圖”正式起筆》的報道。
“人人都說江南好”,江南是詩人筆下最美的意象,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符號。錦繡江南,蘇州尤最。
從宋代碑刻《平江圖》,到遊戲中的江南百景圖,從大數據梳理標簽勾勒印象,到重歸江南文化核心的規劃藍圖……2500余年時空流轉、歲月雕琢,留下一張張看似不同卻又相通的“姑蘇繁華圖”,拓展了人們對詩意棲居的想象空間,成爲“人間天堂”的現實版本。
生活即審美,文化即生活。
白發蘇州的曆史文脈,不單在史料和博物館裏陳列著,更是以一種自然的、民間的方式,散布在古城的每個角落,“活”在蘇州市民的日常裏。這座城因此有了最江南的情調、最中國的氣韻。
(小標題)一座活著的記憶宮殿
一座城市的地標,往往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氣質。
蘇州的中心在哪裏?從制高點來看,在金雞湖畔。高450米的九龍倉蘇州國際金融中心與高301.8米的東方之門隔湖相望,開啓了蘇州高樓叠起、日新月異的現代空間。但如果將時間尺度拉長到2500年,這座城市的核心仍在阊門。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吳王阖闾之命築城,開設水陸城門各8座,其中阊門巍峨雄偉,成爲蘇州的重要標志。春秋時期,它是吳國西破強楚而成就霸業的政治象征;漢魏六朝直至盛唐,它是城市地標和東南大都會的象征;到了明清,阊門一躍成爲曹雪芹筆下“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至今,行走在阊門一帶,就能從吳越春秋,穿越到明清,再到民國現代。千年曆史交融于此,一石一瓦,都留下時間細密的針腳。
蘇州城門很有特點,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就說過“北看長城,南看盤門”;蘇州人對城門也很有感情,東方之門因外形酷似“大秋褲”曾引發了巨大爭議,但僅分析設計理念,這座雙塔連體的“門”形建築不失爲一種致敬,同時寓意了要開啓一扇讓世界了解蘇州、了解中國、了解東方的新大門。
對“門”的感情,折射蘇州對待曆史的態度;理解這座城市,則不能錯過《平江圖》。
一般遊人很容易匆匆略過南門附近的蘇州文廟。蘇州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功名最盛、成績最優的城市,範仲淹在此首創蘇州府學,“廟學合一”的辦學方式開全國文廟風氣之先,蘇州也成了“狀元之鄉”。
對于建築規劃學研究者來說,蘇州文廟還有另一層意義,珍藏其中的四塊宋代碑刻中有一塊《平江圖》碑,地理學家陳正祥在《中國地圖學史》中稱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都市地圖,是中國城市地圖的祖本。
碑面描繪了阊門、盤門、葑門、婁門、齊門5個城門;20多條河流、300多座橋梁;以及茶場、鹽倉、酒庫、米行、絲行、果子行、金銀行、藥市、繡坊、石匠鋪、樂鼓鋪等躍然圖中……
對比現在的姑蘇城,不僅“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完好,重要曆史古迹和文化遺迹大多保留下來,許多街、巷、橋、坊的名稱沿用至今。
“不看《平江圖》,不識蘇州城。”蘇州市委常委、姑蘇區區委書記黃愛軍說。據統計,蘇州古城核心區14.2平方公裏中約80%的面積是世界遺産區,其中有各級文物點2000多個。蘇州既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24個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由住建部確認的全國唯一一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區。
追溯中國城建史,讓人遺憾之處不少。近代以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國人的心靈飽受煎熬,從自認技不如人,到自認文化落後,人不如人。這也在中國社會內部形成巨大的投影——求富自強,總是伴隨著對祖宅的摧毀,共同記憶的滅失。
“在中國,傳統文化、古城古建遭遇的是現代化和西方化的雙重沖擊。”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姚遠說。
所幸,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日知日新的蘇州卻保留下了古城,爲中國人留下了一座活著的記憶宮殿。
“不能理解爲幸運、幸存。蘇州古城之所以能在現代化經濟建設大潮中得到全面保護,源于蘇州人的文化自覺,也與古城保護始終在規劃和法制化軌道上運行分不開。”姑蘇區區長徐剛在蘇州任職已有多年,他指向窗外那條中張家巷河,水清,岸明。
2005年,爲了恢複古城水網系統,姑蘇區政府決定複挖河道,但這項工程直到2020年夏天才實現全線通水。“釘子戶出爾反爾,施工方案反複調整,但規劃如法,幾任區委區政府不能放棄,一任接著一任耗時15年,終于啃下了這塊607米的‘硬骨頭’。”
在蘇州展覽館,徐剛的觀點得到佐證。
記者在展廳裏偶然發現了蘇州工業園區最早的一張規劃圖。此圖事無巨細、無所不包,從地下管網、道路交通到水電氣等都做了詳細規劃,據說25年前耗資3000萬元。
盡管動工初期,遲遲看不到土地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外界多次質疑“園區開發建設太慢”,但園區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穩紮穩打。
從1994年5月12日,園區打下開發建設的第一根樁,到日後鱗次栉比的摩天大樓,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蘇州工業園區與這張總規劃藍圖基本一致。
“當我們再回頭去看《平江圖》的時候,內心有一種自豪感。時代日新月異,許多城市急于翻新,少了一份個性的舊,卻新的如出一轍。姑蘇跨越千年不失本色,實現了與時俱進。”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徐克明說。
(小標題)江南就在蘇式生活中
在沒有相機的18世紀,清代畫家徐揚耗時數十年繪制了一幅長12.25米《姑蘇繁華圖》,將太湖至虎丘近百裏的村街市井繁盛圖景描繪得細致入微。
粗略計算,全幅畫有各色人物1.2萬余人,數百個場景,巨細靡遺記錄下商賈輻辏,百貨骈阗,以及無數鮮活的市井煙火。
今年下半年,以《姑蘇繁華圖》《清明上河圖》等古畫場景打底,以二次元水墨畫形式呈現的“江南百景圖”手遊火了。遊戲中,玩家可以化身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文徵明,從莳花植木到築房造屋,親手營建屬于自己的江南。
由此,山塘街上的七只狸貓石像也迎來了一波玩家打卡。南京的小于參加了一場線上“集狸大作戰”,循著遊戲中“蘇州府”的地圖來到山塘街,在限定時間內找到美仁、通貴、文星、彩雲、白公、海湧、分水之後,她一邊通過微博、微信上傳照片分享集齊狸貓的樂趣,一邊通知群友“大驚喜!山塘街的古戲台邊剛剛新開了一家狸貓主題郵局。”
入夜,山塘街迎來了另一群打卡者。近幾年,各類園林版實景演出不斷推陳出新,最新的一場是玉涵堂裏的《尋夢山塘》。演出融合昆曲、評彈、江南小調等多種形式,趁著“姑蘇八點半”主題活動,很快跻身美團和大衆點評等口碑類App的榜單前列。
“置身園林實景,入戲快出戲難,感覺就像生活在畫裏。”一位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准備再去坐次遊船,體會一次古人趁著月清風朗,聽戲、賞景的夜生活。
“過去的商人忙碌了一天,約個朋友到山塘街上的同鄉會館裏,叫上兩碗榮陽樓的焖肉面,聽上一折婉轉的水磨昆曲,厭氣也就散盡了。假使有什麽好的商機,就去山塘河上包一艘花船,賞景、品飨、會談,搞不好一單生意就搞定了。”文旅從業者徐程剛介紹,現在遊人不僅可以體驗遊船,畫中描繪的不少場景還是“活的”,都可以親身體驗。
出畫入畫,《姑蘇繁華圖》描摹的蘇式生活,至今仍擁有著跨時空、甚至跨次元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來蘇州尋找理想生活的現實模樣。
有人推薦《浮生六記》。蘇州人沈複筆下的故事,記述了他與妻子陳芸雖然貧苦艱辛卻不失美好浪漫的生活。2018年,這部劇改編成園林昆曲版,“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真成煙火神仙。”這種不被物質條件束縛,依然怡然自得活出真趣的生活觀契合了當下的審美和價值觀,也因此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現在的人們羨慕陳芸,是因爲即便布衣菜飯,人生無奈,卻仍然過成紅塵中第一等的美好生活。”《浮生六記》制作人蕭雁說,其實蘇式生活的真谛不單是物質講究,更是內心的舒緩與放達。
有人推崇不時不食。“說複雜了,好像是在裝,說簡單了,又不對味。”蘇州公務員李紅說,她常常建議來者去逛逛蘇州的菜市場,或者幹脆就去面館裏吃上一碗面。春天有三蝦面,夏天有楓鎮大肉面,秋天有禿黃油拌面,冬天有凍雞面。一碗面的背後,藏著蘇州人對朝夕光陰的珍視,對生命的熱愛,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生態度。
如果時間寬裕,又有閑情,蘇式生活還有“進階版”可以體驗。春天到了,是逛園子的好時節,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藝圃流連整個午後;初夏,鑽進十全街尋一碗地道的三蝦面,再到蘇州博物館看展,與文人雅客來一場神交;金秋來臨,覓一處古戲台、溫一壺黃酒、品一只肥蟹、聽一段昆曲水磨腔、會一會久違的票友……
蘇式生活爲何至今令人向往?在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方世南看來,關鍵在于“鮮活”二字。很少有哪座城市像蘇州這樣,模糊了時間、空間與次元,超越了一方水土與現實面貌,把日子過成了一種審美。當人們反複追問什麽是“江南”時,江南並不在別處,就在蘇式生活之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小標題)從“吳侬軟語”到南腔北調
作爲GDP逼近2萬億的最強地級市,蘇州每天都在高速運轉,各類數據信息同樣也在高速流轉。
蘇州市公安局情報指揮中心大廳內有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彙集了整座城市的人流、物流、車流,24小時動態更新著城市“脈動”:實有人口超過1500萬,流動人口846萬;出租房156萬戶,租住人員456萬,占全省四分之一;2019年快遞數量17.3億件,位列全國第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440萬,居全國第四……
“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倒挂,且每年在遞增,尤其是昆山,外來人口已經是本地人口的1.7倍。”蘇州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隊新市民事務中心副主任錢飛介紹。
從古至今,蘇州文化的崛起離不開外來人口。城是楚國人伍子胥建的,滄浪亭是四川人蘇舜欽建的,始建于清代道光七年的“五百名賢祠”記載了爲蘇州作出貢獻的五百多位名人,其中外地的就有一百多位,約占五分之一。
社科專家葉南客說,如果搜索“起錨地”,最先跳出來的網頁就是鄭和下西洋起錨地位于今蘇州太倉。可見,海納百川、兼收並蓄、開放包容是吳文化的鮮明個性,也是蘇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涵。
許小猛是新蘇州人之一,他既是一位在蘇州打工超過10年的外來務工者,也是“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的團長。“我在很多城市打過工,上海、廣州,但只有在蘇州,只要我在場,他們就會用普通話交談。”許小猛說,“這是一種骨子裏的包容。這可能是很多人來到蘇州,最終選擇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半是會說吳語的本地人,一半是“新蘇州人”,這座城市語言早已從當初單一的“吳侬軟語”演變成夾雜南腔北調的普通話占主體。
據了解,蘇州從2011年開始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爲新蘇州人提供同城待遇。2016年起又實施了流動人口積分管理制度,以更加公平、公開、有序的方式,讓流動人口享受到戶籍准入、子女入學和子女參加蘇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等相關福利待遇,力爭在“新蘇州人”的心中留下第二故鄉的幸福烙印。
海量數據瞬息萬變,除了揭示趨勢更彰顯速度。很多新蘇州人融入這座城市的方式,是跟著數據“跑起來”。
“機會只有一杯咖啡的時間。”在虹橋機場商務區的咖啡廳裏,提前得知了客商負責人行程的昆山花橋招商人員小孫剛剛趕到。“我打開了‘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告訴客商蘇州昆山就在這裏。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讓客商多一個選擇,換來一個年産值3億的項目落戶的可能性。”
今年1月3日,蘇州開放再出發大會向全球首發中、英、日文版《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包括106條投資考察線路、230個可用招商載體、718條投資合作項目需求……生動、全面推介蘇州營商環境、投資政策,爲全球資本選擇蘇州、投資蘇州定制“一攬子”攻略。
“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解決問題。”楓橋街道專職網格員吳蘭芳在一次例行巡查中,發現她所服務的小區存在垃圾桶無相應分類標識、機動車亂停亂放現象。她把這些信息上報到楓橋街道的集成指揮平台,幾秒鍾後,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做出回應,將信息轉交給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僅過半個小時,網格員向集成指揮平台傳來照片,顯示相關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近年來,楓橋街道發揮網格化治理機制優勢,通過“住楓橋”App、“富民政策雷達”等信息管理系統,以大數據爲支撐,以社區第三級網格爲載體,實現線上、線下功能高度融合。
“做一件清一件,環境和氛圍不允許慢。”蘇州市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鄒國祥說。記者在蘇州調研時也發現,一個幹部手頭同時做幾件事是常態。一次市委組織部召開座談會,兩個年輕同志提出要先講,因爲上午還要搞策劃;一個老同志發完言一看表已過11點,拎起包就往杭州趕,午飯就在路上解決。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建洪教授過去在武漢、上海、美國等地工作學習,最終入職蘇州大學,選擇生活在蘇州。他說,“一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二是文化基因好,三是這裏的人有一種爭第一、創唯一的氣質,多做少說,先做後說。每一點都很吸引我。”
大數據好用、管用的背後,離不開既有著學霸基因,又總想要“把不可能變爲可能”的新蘇州精神。
曆史上,泰伯奔吳、衣冠南渡,吳文化吸收中原文化改造自身;近代以來,馮桂芬、王韬等蘇州人提出“中體西用”;改革開放後,蘇州學習新加坡,借鑒海內外一切先進經驗。
“滿招損、謙受益,蘇州一直睜大眼睛,不斷尋找世界上的先進經驗,馬上學、認真學,還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學,最後往往徒弟變師傅。”姑蘇區委副書記王俊說。
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潔說,從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改革開放後形成的“三大法寶”,曆史給蘇州留下的不僅是園林文化、精致文化,更是一種追求卓越、胸懷天下的文化,這也是蘇州之所以成爲蘇州的“傳家寶”。
(小標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
在我國西南的一些省份,至今在方言裏還留著一個詞“蘇氣”。人們把穿戴漂亮、脫俗、有氣派叫作“蘇氣”,後來也會誤寫爲“舒氣”或“書氣”。
“蘇氣”從何而來?民國時期當地縣志解釋稱,“從前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爲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蘇氣’,曰‘蘇派’。”明清時期還有一個詞叫“蘇意”,有文獻記載爲“蘇人以爲雅者,則雅之;蘇人以爲俗者,則俗之”。
曆史上的蘇州善于並敢于爲天下之先,由此延伸而來的蘇樣、蘇式、蘇作等,無一不是時尚潮流的代名詞。故宮博物院研究發現,館藏186萬件文物中有三到四成都是蘇式的、蘇造的。
眼下,蘇州再一次迎來了時代的機遇。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作爲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標識、共有的精神家園,“江南文化”被賦予了融合長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說,這個IP內涵豐富,意義重大。“以江南文化爲戰略資源構建長三角文化價值認同機制,引領長三角城市群轉變發展方式,是新時代賦予江南文化的重大戰略使命。”
曆史上,蘇州曾經從多維度诠釋著江南的巅峰狀態:魚米之鄉、絲織中心、蘇式美學……既寓意著小橋流水式的自然景觀,也寓意著經濟與文化上的雙重繁榮,還有種種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
有著名學者認爲,即使六朝都城在南京、南宋首都在杭州,也沒有撼動過蘇州在江南地區經濟文化上的優勢地位。在江南文化體系中,蘇州應該擯棄保守心態,擁有“C位”自信。
去年底以來,蘇州加快了對江南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傳播,舉辦首屆江南文化藝術節,舉辦江南運河文化論壇,出版江南文化書籍,在重續江南文脈的維度上,蘇州要重新找回“超越地域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能級,是經濟的,也是文化的。”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蘇州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正當時。我們要挖掘城市文化遺産的核心價值,整合散落在各個部門和民間的優質資源,以文興城,提高蘇州在全球新一輪競合中的核心競爭力。
善弈者,謀勢。在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優勢,在精進優勢中提升發展格局,新時代的蘇州再出發。
10月中旬,《蘇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2035)》公示稿出爐。在這幅規劃圖上,直觀地顯示著古城的核心地位。這份規劃還鮮明地提出了一個目標:強化蘇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建設世界遺産典範城市。
11月初,蘇州再次提出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的一段”,並強調要以“活保護”續文脈、強生態。江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許昆林說,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使得大運河“連線織網、融彙交流”的作用日益凸顯。蘇州要挖掘好運河文化,進一步挖掘、充實和展示水韻江南文化精髓。
當蘇州一次次重提江南,宣言找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時,其實是要找回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重建文化高地的輝煌,背後是一種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路徑規劃。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藍圖,回望曆史,更能讀懂一座城市的遠見。
改革開放40年以來,蘇州先後編制了1986版、1996版、2011版三版國土空間規劃,科學、有效地引領城市發展,從“東城西市”到“一體兩翼”,從“五區組團”到新老蘇州交相輝映的現代版圖,在爲古城減負松綁的同時,拉開了城市框架,迎來了一次次“蓄能升級”的契機。
“幾乎是每十年一個節點,以規劃引領蘇州成長軌迹。既爲國際化城市打開了發展的空間,更避免了很多城市在逼仄的老城中發展破壞曆史的問題。蘇州也因此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雙面繡’風格,較好地取得了古城保護和新城發展的平衡。”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徐克明說。
如今,從宋代《平江圖》細描精摹的河街相鄰,到國土空間規劃(2035)勾勒的大城藍圖,蘇州正邁過“運河時代”“太湖時代”,全面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江大海”時代。
“兩個一百年”交彙之際,一幅新時代的姑蘇繁華圖,正式起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