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工業地産發展商裕廊集團是新加坡貿工部下屬的官方機構,是新加坡最大的工業地産發展商。裕廊國際(中國)在1994年11月進駐中國,在中國蘇州工業園區設立附屬公司–裕廊國際工程(蘇州)有限公司,負責園區規劃、設計、運營等事務。裕廊國際致力于爲在華投資商提供一站式專業咨詢服務:總體規劃、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選址、建築設計、設備及工藝設計、項目管理、設計及建造(交鑰匙工程);至今爲止,裕廊國際已在中國成功完成了305個工程,項目跨越了60多個城市。
裕廊集團在全球116個城市共拓展了750多個項目,總面積近12萬平方公裏,相當于再造171個新加坡,被譽爲亞洲“工業園區孵化器”。中國蘇州工業園區也是其重點項目之一,這一擴張模式突破國家界限,在多個國家複制新加坡裕廊工業園發展模式,尋求到更多資源和市場,破解本土發展物理空間瓶頸,贏得更多利益,並將“裕廊品牌”推廣到其他國家,打造出“裕廊管理”核心競爭力。
通過分析研究,新加坡裕廊有以下五大經驗值得借鑒:
(一)構建與政府之間快速、低成本的交易制度
裕廊工業區的制度安排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單一層次體制。園區是一項地方性工作,速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交易的成本。裕廊工業區的真正優勢在于與政府相關的交易速度快,所以成本很低,機構之間的協作變得簡易,其中包括投資許可、營業執照、城市規劃與建設設計許可、勞動力、稅收、進出口報關服務和其他監管活動。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工業領域的政府投資、集群政策、人力資本政策、資本合作和勞動力合作等,機構之間的協作變得簡易。信息流動被極大地簡化了,交易速度快于包括香港在內的幾乎世界上所有地區。因此爲工業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引進多方資本進行合作
新加坡原來長期依賴轉口貿易,工業基礎尚未建立,且國內市場狹小。針對這些不利條件,新加坡政府采取大力引進國外資本的策略,並明顯以跨國公司的投資爲重點。自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引進跨國公司設廠,如殼牌、美孚等跨國石油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美國列明士頓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廠商;迄今新加坡已成爲世界第三大煤油中心、東南亞最大修造船中心及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産圈,由此可見引進策略的成功。裕廊工業區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于能抓住機遇,大力引進跨國公司的投資。
(三)堅決執行政府意志,既發展經濟,更關注民生
國際上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廠,根據生産的需要和擴展情況逐步解決交通、供水等問題。此種模式的優點是針對實際需要建設,切合性強,投入成本和風險小;缺點是基礎設施往往分散零亂,效率不高,阻礙生産的發展。另一種模式是從整個工業區發展全面出發,按照總體建設規劃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完整的基礎設施,爲工業區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計劃性較好,效率高,並可迅速改善投資環境,但投入成本和風險也較大。裕廊集團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在園區內形成基礎設施系統的同時,還興建了學校、科學館、商場、體育館等,使裕廊工業區成爲生産和生活綜合體,既發展了經濟,又關注了民生。
(四)合理的規劃和發展模式是集團成功的前提
新加坡政府從一開始就將裕廊定爲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工業區,合理妥善地規劃。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靠近市區的東北部劃爲新興工業和無汙染工業區,重點發展電子、電器及技術密集型産業;沿海的西南部劃爲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爲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沿裕廊河兩岸則規劃住宅區和各種生活設施。爲充分發揮裕廊工業區的綜合功能,新加坡政府于1969年9月在裕廊碼頭內設立自由貿易區,使裕廊工業區既是工業生産基地,同時也是轉口貿易的活動場所。在整體發展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也同時兼顧到,從一開始就有計劃地保留10%的用地用作建設公園和風景區。現已建成10多個公園,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飛禽公園、中國式公園、森林公園等,使裕廊成爲風光別致的工業區兼旅遊區,被稱爲“花園工業鎮”。
(五)構建集團與之發展要求相匹配的管理機制
裕廊工業區的管理機構是1968年6月1日成立的裕廊管理局,該局具有很高的自主權。園區管理委員會有批准項目,批准城市規劃以及園區規劃的權力,同時能發放居民暫住證,管理貿易和市場,征稅,發放商業許可證等。它不僅是園區的開發者,同時也是工業區招商引資的推廣者。委員會同時還提供警察、稅收、海關、社會保障、教育、計劃生育、全民體育運動,以及社區發展、勞工等多項公共服務。同時,裕廊鎮管理局還控制著工業用地、科技園區和商業園區設施的供給。裕廊工業區的制度安排保證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提供了較好的經濟發展空間,帶來了租金的下降,縮減了一些公用設施的成本,提供了免費的公共服務、有效率的推廣戰略和品牌、持續性和諸如創新的便利設施,更好的基礎設施等良好的供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