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在2020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指出,目前,盡管隨著疫情部分得到控制,部分國家已開始重啓經濟,複工複産,但由于尚未找到根本性的醫療解決方案,經濟的恢複前景仍然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張濤強調,對于高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亞洲國家而言,外部需求尤爲重要。“亞洲經濟複蘇的力度有賴于亞洲與世界其他國家繼續保持開放和創新的能力,也有賴于亞洲各國進一步深化聯系和推進區域和次區域合作與一體化,其中當然包括我們正在進行當中的大灣區的建設。”
張濤指出,亞洲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裏都受益于國際貿易的強勁增長,最近幾年也感受到了本地區經濟由貿易變緩帶來的負面沖擊。“我們注意到相關國家正重新努力解決貿易和技術的分歧,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努力完善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這些都是值得歡迎的舉措。我們的研究表明,如果進一步開放貿易和促進區域一體化,在新的穩定狀態條件下,亞洲地區GDP總量可以提高至少10%。”
今年年初以來,受新冠疫情以及各種封城措施影響,全球經曆了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爲嚴重的經濟衰退。IMF分別于今年4月和6月兩次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在4月的報告中,IMF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3.3%大幅調降至-3.0%,在6月的報告中又繼續下調了1.9個百分點,達到-4.9%。
對于調降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張濤指出,在IMF看來,新冠疫情對2020年全球經濟的負面沖擊比兩、三個月前更爲強烈。“在6月的報告裏,幾乎所有IMF成員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都有所下調。這是自大蕭條以來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首次同步嚴重下滑,其中,發達經濟體將萎縮8%,新興經濟體將萎縮3%,而除中國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將萎縮5%。”
據IMF預測,2020年將有超過95%的國家人均收入出現負增長。其中,出口型經濟體的經濟表現會受到更爲嚴重的沖擊。
談到經濟複蘇的前景,張濤指出,往好的方面看,隨著人們對病毒了解的增加,如果藥物和疫苗取得更爲積極的進展,治療水平不斷提高,那麽經濟前景可能獲得極大的改善。同時,如果有更大、更有利的經濟金融政策的支持,那麽經濟也可能更快、更有力地恢複。
同時,他指出,往差的方面看,疫情還可能出現反彈,寬松的金融條件也可能快速趨緊,國際貿易可能進一步減少,地緣政治關系緊張也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些都可能進一步地傷害人們的消費和投資信心,從而導致全球經濟進一步萎縮或增長趨緩。IMF估計2020年全球貿易將萎縮近12%,如果進一步萎縮,將對經濟産生更嚴重的打擊。
今年只有極少數亞太經濟體會實現正增長
疫情防控是經濟複蘇的前提。當前,亞洲各國的疫情形勢不盡相同。印度的新增病例每周都在大量增加,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正在努力壓平疫情曲線,日本自5月中下旬以來,新增病例數字也有所回升。另一方面,中國、韓國、新西蘭和新加坡等地區的疫情得到了較爲有效的控制。
張濤指出,對于除中國以外的絕大多數亞洲經濟體而言,防疫封鎖措施都對實體經濟確實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了2020年第二季度。IMF預計亞洲的整體産出將在2020年收縮1.6%,這比4月的預測的零增長進一步下降了。
“實際上,亞洲國家在2020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要好于我們4月的預測值,這是因爲一些國家較早地穩定住了疫情。但如果考慮到全球需求疲軟和部分經濟體將在更長時間中實施防疫封鎖措施,大多數亞洲國家今年全年的增速都會被下調,這也在6月的報告中得到了體現。”
據IMF預測,今年亞太地區只有極少數幾個經濟體會實現正增長,大多數經濟體將出現萎縮。其中,中國的GDP將增長1.0%,韓國將下降2%左右,印度將下降4.5%左右,日本將下降5.8%。對于依賴海外僑彙、旅遊業或者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而言,萎縮程度可能會更大。
張濤強調,在亞洲,截至目前,各國2020年唯一增長的需求支出是政府的消費和投資,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各國目前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公共部門的支撐。
全球經濟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複到疫前水平
“我們認爲,全球和亞洲經濟的複蘇時間將會更長,將從2021年開始。”張濤指出,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爲5.4%,這比4月的預測值5.8%要低0.4個百分點。
“考慮到2020年的GDP基數還要比4月的預測低不少,再加上2021年更加緩慢的經濟增長率,全球經濟的體量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複到疫情暴發前的水平。”張濤說,“2021年全球GDP水平將低于2019年,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皆是如此。”
不過,張濤指出,這要把中國除外,因爲中國在2020年仍然有正的增長。
總體而言,張濤說,2021年全球經濟僅僅是部分複蘇,如果按照6月的預測推算,2020和2021年這兩年全球經濟體量將比沒有疫情暴發的情形減少大約12萬億美元。其中,酒店業、旅遊業和旅行服務業受到的沖擊尤爲明顯。
據IMF預測,2021年,亞太地區將增長6.6%,其中,中國將增長8.2%。亞洲2022年的實際GDP增速比危機前的預測值低了5%。“我們預計疫情給亞洲造成的産出損失將持續存在。不幸的是,部分産出損失將是永久的。”
張濤指出,私人部門在2021年將逐步複蘇,但複蘇步伐可能比以前的預期更爲緩慢。不僅如此,這種由私人部門帶動的增長的假設,目前看來可能偏向過于樂觀。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緩慢的、局部的經濟複蘇?張濤認爲,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與預期相比,防疫封鎖措施的範圍可能更大,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同時,盡管有些國家推出了刺激政策,但一些永久性的負面影響開始出現。根據最近IMF針對57個經濟體的研究,防疫封鎖措施導致工業産出每月下降大約12%。即使放松了隔離措施,由于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經濟活動也不太可能完全恢複,幸存下來的企業將提高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標准,這可能也會對生産率産生一些負面影響。此外,不少亞洲經濟體都依賴旅遊業、海外僑彙,以及面對面接觸的服務收入,這些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複。
第二,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一季度貿易與上年同期相比萎縮3.5%。就亞洲而言,其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總體態勢並沒有改變。當全世界遭受疫情沖擊的時候,亞洲地區也無法獨善其身。雖然亞洲國家已經開始從根本上轉變過去嚴重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並且逐漸增加區內需求。但是,亞洲地區對區外需求的依賴還是十分明顯。鑒于區外發達經濟體正在經曆比較嚴重的衰退,2020年亞洲地區的整體出口預計仍然將大幅下滑。
第三,亞洲地區國家內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最近幾年開始迅速上升。IMF的研究表明,新冠大流行又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的現象,特別是損害了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群體,傷害了他們的就業前景。新冠疫情不僅使不平等差距有所擴大,更是對亞洲地區造成了一些長遠性的不利影響,因爲亞洲地區非正式勞動者的比例比較高。這使得經濟複蘇需要更長的時間,也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支持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第四,債務水平不斷攀升。許多亞洲國家的家庭、企業資産負債表在疫情期間有所惡化,這將影響投資者的情緒,延緩複蘇的進程,從而加劇經濟受到的長期的不利影響。
第五,如果當前預測的由私人部門主導的複蘇,沒有像想象中那樣及時出現,那麽亞洲的政策制定者們還將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缺乏足夠的政策空間。由于缺乏政策空間,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像當前這樣提供迫切需要的經濟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