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創業投資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空前地凸顯,政策面上提出要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以支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2017年,創投機構主動適應“雙創”戰略需求和市場變化,進行了多元化退出模式探索、跨國投資、設立專業並購基金等模式創新;
2017年,“國家隊”資金和産業資本繼續加速進入創投市場,在豐富創投生態圈的同時,也給創投機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2017年,市場資金越發向頭部創業企業和創投機構聚攏,創投市場格局分化越發明顯,資源導向型投資越來越受創業者歡迎。
2017年的創投行業可以這樣形容:在理性中重塑價值,在變化中主動求變。
1
創投機構IPO
迎來豐收年
對許多創投機構來說,2017年無疑是一個收獲大年。據記者統計,截至今年11月,共有90家創投機構收獲了IPO企業,是VC/PE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年。其中,收獲最豐的機構深創投在過去11個月收獲了19家IPO企業,達晨創投以17家IPO企業緊隨其後,甚至有“7天收獲3家IPO、12小時收獲2家IPO”等IPO傳奇時速不斷上演。
今年創投機構的豐收離不開資本市場政策的利好,2017年初IPO審核呈現加速態勢,數據顯示,近一年來IPO審核企業數量已達到約百家,同時美股和港股也迎來爆發期。此外,在2009年~2011年間掀起的全民PE熱潮也爲幾年後的“退出潮”做好了鋪墊。
作爲今年IPO退出企業數量位居前列的創投機構,深創投和達晨創投的董事長也道出了他們收獲的秘訣。達晨創投董事長劉晝表示,中國本土創投在互聯網投資方面一直比較薄弱,而公司在三五年前就開始布局一些實體企業,到今年也就迎來了收獲年。在他看來,風口來了,大家都趨之若鹜的時候反而投資回報一定會下降,所以要下手早。而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則表示,深創投在2015年後進一步加大了投資,所以自然也會有所産出,但整體的投資收益可能沒有外資創投那麽多。
2
PE加速進入
二級市場
今年以來,私募股權投資(PE)機構加速進入二級市場,而控股型投資是他們進入二級市場主要采取的方式。控股型投資是通過收購拿下一家公司的控制權,對之進行並購重組、改善運營來享受這家公司的增值收益。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發生PE機構控股收購案例近10起。典型案例包括今年年初,中信股份(港股00267)、中信資本、凱雷投資集團和麥當勞聯合成立新公司,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在新公司中將持有共52%的控股權,凱雷和麥當勞分別持有28%和20%的股權。今年7月,萬科組團厚樸、高瓴資本等參與新加坡物流巨頭普洛斯私有化,其中高瓴資本和厚樸投資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此外,還有高瓴資本控股百麗、PAG太盟投資集團對珍愛網的絕對控股權收購、韬蘊資本實現對易到的控股、聯想控股(港股03396)收購盧森堡國際銀行89.936%的股權、深創投控股投資的企業中新賽克今年也登陸了資本市場。
在基石資本管理合夥人陳延立的觀察中,目前一二級市場的估值水平已經非常接近,二級市場的整體估值也相對合理甚至出現結構性低估,加上二級市場以及美股港股的體量非常大,且許多企業都是中國經濟最核心的代表,這使很多PE對二級市場産生了興趣。但控股型投資成功的關鍵在于:一是深入透徹的行業研究和理解,二是優秀的管理團隊。
有業內人士指出,2017年是這種模式標志性的時間點,但出于理念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短期內還很難看到遍地開花的情況,但從增長型投資發展爲多元化投資的趨勢非常明顯。
而除了控股式收購外,以基石資本爲代表的PE機構,還發行了直接面向二級市場的基金。“二級市場的投資策略將會沿用一級市場的中長期價值投資策略。”陳延立說。
3
創投基金股東
鎖定期3年變1年
政策層面,今年監管層對創業投資表現出極大的重視,其中關于創投基金股東鎖定期的安排引起了業內的極大關注。具體來看,在發行審核過程中,對于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股份限售期安排,將區分情況進行處理:對于發行人有實際控制人的,非實際控制人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鎖定一年;對于發行人沒有或難以認定實際控制人的,對于非發行人第一大股東,但位列合計持股51%以上股東範圍,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東,不再要求其承諾所持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鎖定36個月,而是鎖定一年。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表示,在投資實踐中,諸如醫療健康、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企業發展壯大需要經多輪融資,發行上市時,股權結構往往比較分散,創始人持有的股份比較有限,新規根據實際控制人情況進行區分更加符合市場和行業的規律。而且,政策適用條件的設置將引導創投基金投早投小,回歸價值投資本源。
對于A股市場來說,新規有助于“建立創業投資項目的投資年限與上市後鎖定期的反向挂鈎機制”,抑制投機型、套利型投資行爲,促使投資機構進一步堅定長期投資的理念,在投資項目時更加注重公司的內在價值,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長性。
4
創投減稅政策
盼落地
4月28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的通知》。按照文件,在京津冀等創投基金試點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投基金、個人天使投資人的投資,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稅所得額。文件發出後,不少人歡呼,符合條件的創投機構和天使投資人可以去領大紅包了。
不過,部分符合條件的創投機構向記者透露,時至今日,相關文件內容並未落實到位。中美創投創始合夥人胡浪濤表示,今年正好是他們一期基金部分項目實現退出的節點,團隊試圖就這個政策找落地。“減稅政策是這麽提的,但從我個人觀察來看,並沒有太多細則落地,很多地方政府沒有跟進的辦法。甚至很多內地針對VC/PE的減稅優惠政策都回收了。”
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告訴胡浪濤,這些政策之所以沒有落地,跟國家正在進行政策梳理有關。“以前有一些地方能享受稅收優惠的,現在也收緊了,也跟這個有關系。”胡浪濤說,希望政策能夠加快落地,在條款方面,征稅方式可以以基金整體收益來作爲課稅的計算基礎,並且在優惠力度上能夠再調高一些。這也是行業內很多人共同的呼聲。
前海母基金首席執行合夥人靳海濤表示,對于創業投資機構,不少地方的稅務機構往往在單個項目退出時,即向創投機構征稅。但實際上,單個項目的退出,往往還無法覆蓋基金投資的本金。他呼籲給予創業投資機構及其管理人員,與高新技術企業一樣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5
早期投資後移
今年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早期投資機構開始募集資金投資中後期項目。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共發生早期投資1320筆,募集新基金78只,而2016年全年早期投資的2051筆,全年募集新基金127只;2017年天使融資筆數占總融資筆數的20%,2016年則占31%,而這個數據在2015年是42%,早期投資基金似乎越來越少。
這一點在從事FA工作的葉女士感受比較明顯,今年年初,她向某知名早期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推薦A輪的創業項目,盡管該投資經理對項目很感興趣,但卻無奈于公司內部現在很難推動較早期的項目而不得不拒絕,該投資經理的回複是“我們現在募了投B輪以後,甚至投Pre-IPO的基金”。不久後,她又和國內另外一家知名早期投資基金接觸,發現該基金也開始投後期的項目,且此前投了一堆早期的項目根本沒法管理。“越是當初有名的早期投資機構如今越是往中後期移動,手上的早期項目都很難找到比較有名的早期基金了。”
對于這個變化,有投資人坦言,經曆前兩年的摸索,許多早期基金發現其實早期項目的收益也沒那麽大,但風險卻很大,還是中後期穩妥一點。也有投資人分析是錢募多了,投前期投不過來,後期的單個項目投資金額大,容易在給定的時間內把錢投出去。
業內的共識是,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後移,對于許多早期投資機構來說,早期投資的確越來越不好做。且不說前兩年催生的大批早期創投基金正在搶奪優質項目,以BAT爲首的互聯網巨頭已經進行深度投資布局,也正在進入早期投資市場,競爭可謂愈演愈烈。
6
人工智能頭部企業
融資火熱
2017年科技圈最火的概念無疑是人工智能。根據投資界的統計,截至12月8日,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公開的融資案例已經超過150起,不乏寒武紀(A輪1億美元)、曠視科技(C輪4.6億美元)、商湯科技(B輪4.1億美元)這樣動辄過億美元的大手筆。
千乘資本投資總監姜欣告訴記者,他今年看了二三十個人工智能的項目,目前行業內創業公司都開始在具體應用場景去做落地,提供場景化的解決方案。嚴格意義上,今年他們只投了一個人工智能項目,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估值太高,二是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投資人普遍認爲,行業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泡沫比較大估值過高,許多企業都還在尋找適合的應用場景。
但是,今年人工智能項目相比去年,從數量上說並沒有出現井噴的現象,不過確實有很多企業喜歡借用這個概念,但做的事情跟人工智能關系不是特別大。在姜欣看來,部分初創企業心態不是特別好,看哪塊熱就給自己貼標簽,本質上應該從實際問題出發。
姜欣認爲,在國內做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機會不大,對于創業者而言,與具體應用場景結合才是出路。像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創業公司巨頭已經在安防等領域紮根,還有很多應用場景例如金融、零售、營銷等方面,未來還有很多機會。
7
共享經濟從1.0時代
走向2.0時代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按摩椅、共享雨傘等“共享+”模式當之無愧地成爲2017年的“人氣之王”,這個領域的潮起源于資本的推波助瀾,潮落也源于資本的意興闌珊。據不完全統計,時至今日,數十億資本砸出來的共享經濟領域已經有26家企業宣告倒閉或終止服務。
2016年上半年,熊貓資本就以摩拜單車投資人的身份開始關注共享經濟領域的種種變化和發展,在最先出現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中,對比了充電寶的使用頻率後,熊貓資本選擇了共享單車。在熊貓資本合夥人毛聖博看來,隨後出現的共享雨傘等模式都不是能夠持續的商業模式。在他的研究中,共享經濟項目應該符合四個特點:一是持有成本高,使用成本低;二是大衆需求頻次高;三是標准化需求爲主,個性化需求爲輔;四是資源匹配效率高。
共享經濟經曆了一年半的潮起潮落後,毛聖博認爲,共享經濟正在從1.0版本向2.0進化,共享1.0是依賴巨大存量市場的C2C模式,它創造了很多價值,但也存在供給非標、溝通成本高、供給難持續等問題。而熊貓資本認爲共享2.0的模式將會走向B2C,即用戶不再需要承擔保有成本,由B端提供優秀的産品以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
8
財務顧問
好光景不再
財務顧問(FA),在“雙創”熱度正酣之時扮演著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紅娘”,但昔日的好光景在2017年卻逐漸消失。據FA業內人士胡君回憶,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一個剛成立不到3個月、還沒有産品的團隊可能天使輪估值就能達到1000萬美元,一個O2O項目一年完成3次融資,而這樣的現象似乎屢見不鮮。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行業的收入還很不錯,一個月可以Close幾個項目,有些人一個月可以賺20萬,一年100萬也不成問題。據胡君介紹,2014年~2015年間,許多FA機構靠包裝項目來吸引投資者,而許多投資者也都在搶項目。
但是,這樣的好光景在2017年卻遭遇了“滑鐵盧”。取而代之的是,現在投資者投錢都非常謹慎,不再像以前那樣願意燒錢,他們更加看中如何流量變現,更願意投資離錢近的項目,或者是TO B的項目。換句話說,如今投資機構的投資風格更加穩健,對商業的本質看得更透。而且,投資機構更喜歡用自己信任的FA,有些FA已經被某些投資機構拉入黑名單了,只要是他們推過來的項目一律不投。
在這樣的情況下,FA自身也發生了一些變革,大致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如今不僅投資機構挑項目,FA對所服務的項目要求也變得很高;第二,許多FA開始意識到要懂項目、了解商業邏輯才能找到好項目,因此開始招聘有産業思維的人;第三,如今專注教育、醫療等行業項目的垂直化FA機構越來越多,這種機構能給項目提供更多垂直化的資源。
9
互聯網巨頭漸成
創投“深口袋”
今年以來,以共享經濟、文化娛樂、人工智能、新零售等爲代表的中國新興産業經濟各處“風口”的投資,都能見到BAT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在業內人士看來,他們正在成爲這個時代創業投資的“深口袋”。
而在幾個互聯網巨頭中,最搶眼的莫過于騰訊。從9月到11月,衆安保險、閱文集團(港股00772)、搜狗、易鑫集團(港股02858)相繼上市,給騰訊帶來超過400億元的賬面收益。除此以外,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將在明年IPO。
而在投資上起步較晚的百度,繼去年成立了百度風投後,今年又與中國人壽(港股02628)聯手成立百度資本,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互聯網金融、消費升級、互聯網+等領域的中後期項目進行投資。今年以來,百度已投資了多個AI領域的企業,包括大數據公司數美科技、蔚來汽車等,還計劃在2018年投資10家以上AI創業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騰訊、阿裏巴巴、百度三家公司投資的數量分別是113家、45家、39家。從投資的數量來看,騰訊依然是投資布局最多的公司,百度最少,騰訊在2017年的投資數量比阿裏巴巴和百度的總數之和還要多。整體上看,三家企業的投資都偏向于中後期項目。
除了BAT之外,還有小米、今日頭條等第二梯隊的互聯網企業也在搶占新的風口,他們的入局給傳統創投機構帶來危機,讓本已競爭激烈的賽道變得更爲激烈。不少投資人發現,今年以來想獲得這些互聯網巨頭投資的創業項目比往年多了很多,除了資金以外,這些創業者更加看重互聯網企業的資源,因此,創投也逐步從“資金爲王”走向“資源爲王”。
10
新零售“元年”到
自從去年10月,馬雲提出“純電商已死,新零售時代已來”之後,各行各業紛紛入場以超預期的速度捧起了新零售的“風口”。今年年初,無人零售便利店便以“新零售”概念項目亮相創投圈,一時激起萬重浪。一時之間,缤果盒子、F5未來商店、小麥便利店等項目成爲投資人追捧的項目,阿裏也推出“淘咖啡”這一無人零售便利店概念産品,一出場就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在融資端,無人便利零售店創下一周融資超1.3億元的紀錄,風頭直逼共享經濟。
到了下半年,這些喊著要快速擴張的無人零售便利店卻遲遲未能真正落地,甚至傳出項目關閉的消息。這時候,它的“姐妹項目”——無人貨架開始登場亮相,並且以更爲瘋狂的態勢席卷了整個創投圈。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目前,今年無人貨架市場迅速湧入了超過50家創業公司,風險投資砸入超過20億元。但在快速擴張的情況下,行業內也已經出現了合並收購等向頭部集中的現象,從風口吹起到進入洗牌,無人貨架的速度顯得比以往任何一個項目都要更快一些。
作爲新零售領域的投資人,啓明創投合夥人黃佩華投資缤果盒子時還沒有“新零售”這個詞,只是看到一個測試版的“Amazon Go”和松下的智能購物籃子在嘗試“無人零售”,感覺這是個創新的方向,看著這個領域的不斷演變,黃佩華總結出新零售的幾個趨勢:第一,更加方便,離消費者更近;第二,更注重線下體驗,如盒馬生鮮加了餐飲;第三,更加智能。總的來說,“新零售”最終還是要回歸零售的本質,如成本控制,商品流轉效率等。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