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
文|風馬牛 (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上周,我們寫了印尼華人首富黃奕住。在黃奕住的老家福建南安,其實還有一位非常牛的企業家,他叫李光前。
李光前是陳嘉庚的女婿,世界十大華商之一,也是繼陳嘉庚後東南亞地區最傑出的華僑領袖之一,被譽爲「南國之光、華社先賢」。他愛國愛鄉,博愛濟衆,爲祖國和南洋教育及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和高度贊揚。
1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其父李國專是鄉裏的私塾教師,後來又到廈門,開過裁縫鋪,給人理發,之後還經營過一段時間客棧,但都因爲生意蕭條而不了了之。
盡管家境貧寒,但李國專仍節衣縮食,堅持將兒子送進學校讀書。李光前自幼聰穎懂事,在家鄉接受私塾教育,放學後替人放牛,賺錢貼補家用,深受父母疼愛。
1903年,爲了生計,李國專決定下南洋謀生,帶著10歲的李光前一起去新加坡。在去新加坡的船上,多是來自窮鄉僻壤的福建人,衣衫單薄。不料途中氣溫劇降,凍得大家直打哆嗦。當時,陳嘉庚也在船上,他看到大家被凍成那樣,就吩咐倉庫保管員,「我姓陳,你通知乘客,給每人發一條毯子,費用由我來出。」那位保管員大概沒聽清楚,通知變成了「乘客中姓陳的,每人發一條毯子」。
那時候,船上旅客不管張三李四,紛紛報名說姓陳,先拿一條毛毯禦寒再說。不久,陳嘉庚到各船艙查看,見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仍穿單衣,躲在角落裏凍得牙齒直打顫,連忙問他爲什麽沒去領毛毯。少年說,「船上通知姓陳的才可以領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領。」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陳嘉庚深受觸動,說道,「我再通知一次,不姓陳的也可以領毛毯,你去拿吧」。
來到新加坡後,李光前進入英印學堂修英文,並利用周末到養正學堂學中文。
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影響下,清政府創立了專供華僑讀書的暨南學堂。李光前因爲學習成績優秀,于1909年被招入暨南學堂。兩年後,李光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從暨南學堂畢業。同年,他考入北京清華高等學校(預科),之後又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深造,立志成爲一名工程師。也是在此期間,李光前受孫中山革命事迹的感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下令關閉了唐山路礦專門學堂,而身爲同盟會會員的李光前此時也成了被四處搜捕的對象。爲了逃難,1912年,李光前由上海乘船,再度前往新加坡。
重返新加坡後,李光前在道南學校及崇正學校任教,不久又考上當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工程課。3年後,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斷學業,以謀生計。
因爲精通中英文,經友人介紹,李光前進入愛國華僑莊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由此開始進入商界。
當時民國初立,中國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分別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課本和「中華版」教科書,東南亞各地有許多華僑學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舊課本。李光前目光敏銳,感到機不可失,于是與國內出版社聯系,買入大批新教科書轉售給各僑校,爲公司贏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如果說莊希泉是將李光前帶入商界的領路人,那麽陳嘉庚就是對李光前有著知遇之恩的伯樂了。
1916年的一天,李光前在下班途中再次遇見陳嘉庚,當時雨下得很大,陳嘉庚的汽車停在附近,他沒帶雨具,無法去駕車。李光前看到後,趕忙給陳嘉庚遞去一把雨傘,陳嘉庚表達感謝後,讓李光前第二天到他的橡膠公司去取傘。
有些緣分或許是上天注定。那時候,陳嘉庚一直想要打破英國洋行壟斷新馬橡膠出口的局面,與歐美橡膠商直接交易,但苦于整個公司沒有能與外國商人進行對話的人才。與李光前交流後,陳嘉庚見識到了他出衆的才能,便在征得好友莊希泉同意後,禮聘李光前到自己的謙益公司負責橡膠業務。
在謙益公司工作的十一年間,李光前協助陳嘉庚將謙益公司的事業做到頂峰。他本人也學到了非常多,並深受陳嘉庚的器重,陳嘉庚還將長女陳愛禮許配給他。
陳嘉庚(左)與李光前(右)
2
1927年,李光前離開謙益,開始獨立闖蕩屬于自己的天地。當時一英國商人有意將馬來西亞麻坡的1000英畝膠園以10萬元低價出售,陳嘉庚因園內有猛虎傷人反對購買。李光前曾在英文報紙看到當地政府有意開辟公路發展麻坡的報道,便毅然籌資買下。不久,當地政府果然修路,園價暴漲,他以40萬元高價售出,一年淨賺30萬元,並以此在麻坡創辦南益橡膠公司。
李光前曾說,「成功的一半靠勤勞」。公司初創階段,他每天淩晨四點半就出現在橡膠廠工作,穩紮穩打,量力而行,不借錢擴張,不打腫臉充胖子。在企業經營方面,李光前奉行「八字真言」:「誠實、信用、嚴明、謹慎」。南益創辦後,他從未欠過別人一分錢。在管理方面,李光前奉行華人傳統的經營方法,也針對華人家族企業的一些弊端進行改革,吸收西方先進的一些管理,把擁有權與管理權分開,形成一種法治精神取向的家庭企業管理方法。在對待員工方面,李光前是儒家倫理的實踐者,他將儒家倫理應用于其企業的人事管理。因此,他非常愛護和關心員工。在公司人事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獨樹一幟的管理措施。由于南益的工資高,福利好,員工們都視公司爲歸宿。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流傳一句口頭禅,「沒有人有本領挖走南益的員工;南益的員工,你趕他,他也不走。」
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李光前縱橫捭阖,南益公司渡過難關。此後,他一方面不斷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另一方面又不失時機地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制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産。到上世紀30年代中期,李光前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盡管取得不錯的成就,但李光前並沒有就此停滯,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他先是與人合辦華商銀行。1932年,華商銀行、和豐銀行、華僑銀行合並,從而成立了華僑銀行。
合並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憑著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爲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爲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到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海內外著名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二戰期間,李光前的企業遭受重創,當時他因赴華盛頓參加國際橡膠會議,被迫滯留在美國。戰爭結束後,李光前回到新加坡,看到一片廢墟後十分痛心,一方面,他立即著手進行企業的恢複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複經濟,爲重建戰後新加坡及促進新馬地區的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60年代末,南益橡膠有限公司所轄橡膠園已近2萬畝,附屬機構達35家,還經營23家有限公司(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幹廠等),以及華僑銀行、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成爲舉世公認的超級富豪。
3
小孝齊家,大孝爲國。李光前不僅對父親、嶽父等長輩十分孝順,對國家和民族,亦可謂忠義兩全。
1928年,日寇制造「濟南慘案」,陳嘉庚號召南洋華僑支援祖國,並成立「山東籌赈會」,出任會長。李光前出任理事,推動抗日赈濟活動,抗擊日寇暴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光前領導《南洋商報》揭露日軍侵華罪行,聲援祖國抗戰,同時偕陳六使等愛國僑賢推舉陳嘉庚領導新馬僑胞籌赈抗日。同年10月10日,新馬華僑籌赈祖國傷員難民大會委員會成立,陳嘉庚出任主席,李光前率先捐款10萬元,予以支持。
1938年,陳嘉庚聯合其它僑領成立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李光前被推選爲第一屆常委,全面參與救國活動,與陳嘉庚、葉玉堆、李俊承、陳延謙等率先各自認購10萬元救國公債,無償捐給祖國。
1939年,李光前被選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主席,團結華商,維護權益,組織抗日,竭盡所能。1943年,日寇侵占新加坡,在美出席世界樹膠大會的李光前被迫滯留,充分利用在國際紅十字會工作之機,廣泛發動僑胞捐款捐物,救濟國內傷兵難民。
廈門大學
「錢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在大力支持抗日救國的同時,李光前一生捐資無數,80%施于教育事業,鼎力支持陳嘉庚傾資辦學,持續襄助廈門大學創建與發展,其捐資興建的光前學村直到今天仍爲南安培養著一批又一批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李光前在家鄉創辦國光中學時,東南亞的所有産業已被日本沒收,經濟十分困難,爲使國光中學書聲不辍,他甚至典賣衣物、汽車、手表。「平時需要教育,戰時更需要教育!遠處國外,在祖國辦教育也可略盡國民義務。」李光前在致友人的信中說。
據了解,李光前捐助的對象不分種族、籍貫、地域或宗教,他的善舉幾乎遍及世界各地,沒人知道他到底做了多少公益事業。李光前反對以自己名字冠名樓宇、學校、醫院等,即使嶽父陳嘉庚親自商請也甯辭不受。他說,「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要討功勞,一討功勞就不對了。」李光前也因此贏得海內外各界稱贊。
爲了讓慈善濟世的精神永續,李光前用心良苦地將慈善資金制度化。1952年,他創立「李氏基金」,把南益集團的部分資産捐作基金。1964年,又將個人名下的全部股權(占南益總股份的48%)捐獻給李氏基金。作爲南益集團最大股東的李氏基金,每年數目可觀的股息,永久性地全部用于慈善事業。
4
李光前一生孜孜好學,在全球富豪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學識淵博的。他通曉中英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具有豐富的閱曆和實踐經驗,因此,他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刻、更透徹的獨到見解。
在做人方面,李光前真誠勇毅、謙遜寬宏、質樸無華,其道德修養仰之彌高,世人楷模。不論達官顯貴,抑或普通勞工,他均以禮相待。
在生活方面,李光前極爲儉樸,從不抽煙喝酒,也不爲自己和妻子兒女過生日;日常飲食最喜粗茶淡飯,愛吃地瓜粥配花生、鹹菜;樂于到公共食堂就餐,主動了解基層生活,與普通人交朋友;出門搭乘三等座公交車、電車,曾因衣著太過樸素,被工廠門衛拒之門外。李光前嚴于律己,率先垂範,兒女們無不心悅誠服,處身富裕家庭卻都自奉勤儉。
70歲生日當天,李光前還瞞著家人完成第18次獻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許多人都認爲獻血對身體有害。太太心疼地勸他說,「我們捐錢給人家就好了,爲什麽這麽大年紀了,還要自己獻血?」李光前回答說,「人家性命垂危,若沒有血會馬上失救,我們可以慢慢補回,要做個榜樣給人家看,不然誰會獻血?」
把溫暖留給別人,自己的身體卻日漸衰弱。
1965年,李光前罹患肝癌,在聽說中國國內有治愈癌症或控制其發展的先例後,決定回上海求醫。周恩來總理得知消息後,在百忙中邀請李光前一行到京參觀遊覽,並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李光前夫婦子女及隨行人員。周總理高度贊揚了他對中國社會的貢獻,說,「凡是爲祖國作過貢獻的華僑,祖國和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嘉庚先生、光前先生翁婿的愛國壯舉,是一段千秋佳話呀!」 周總理還十分關切地詢問了李光前的病情,並安排中國名醫爲他會診。經醫生會診後,他們發現,這位華商巨富竟然有著營養不良的症狀,無不驚愕,難以置信。
治療完回新加坡後,李光前的病情好轉了兩年,但之後病情再度惡化。1967年6月2日,李光前病逝于新加坡,享年75歲。新加坡各界爲這位偉大的實業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李光前去世後,爲弘揚先輩「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奉獻精神,其後代一同主持以家族名義運作的「李氏基金」,繼續傳播大愛。而李光前的精神遺産同樣在激勵著我們前進。
資料來源
1.【學黨史·憶僑史】李光前:濟世益群的儒商典範,福僑世界總網
2.李光前:一名營養不良的華人首富,中國僑網
3.光前裕後 輝耀千秋——記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僑商典範李光前先生,廈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4.李光前:暨南學堂走出的華人教育慈善家,暨南大學校友會
5.校史課 | 他給廈大捐了24棟樓,廈門大學
6.李光前:曾經的橡膠大王,福建工商時報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