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19日刊文稱,面對疫情的沖擊,中國成爲了投資者疫情危機的避難所。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新冠病毒疫情的最初暴發地中國同時也是投資者避開疫情風險的好去處,這個觀點或許顯得有些古怪。
然而,無論從政策、宏觀經濟因素還是某些行業的強勁程度來看,有許多理由可以相信,與幾乎其他任何地方相比,中國市場的前景都具有吸引力。
沒錯,中國正在遭受打擊。但是,之所以對中國的看法相對樂觀,一個重要原因是太平洋兩岸決策者的不同反應。一家總部設在香港的宏觀對沖基金的創始人上周哀歎道:“發達國家市場的央行很快將一無所有。”他指的是美聯儲宣布接近零的利率以及已經在實施的各種量化寬松計劃。
相比之下,中國似乎更有選擇余地。新加坡星展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泰穆爾·拜格說,中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者“看起來很聰明”,因爲“他們時刻准備應對新情況”。拜格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原本可以向所有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以緩解各種壓力,但這並不符合讓中國企業減少債務依賴來實現增長的原則。相反,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鼓勵銀行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放貸。
此外,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在談到對中國每日經濟活動進行追蹤時發現的複蘇迹象時寫道:“如果我們判斷正確,中國將是第一個遭遇病毒、也是第一個擺脫由病毒引起的經濟放緩的國家。”
這種樂觀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資産價格上,與其他許多市場相比,中國資産價格的彈性更大。人民幣對美元保持了相當穩定的彙率,而債券市場則從外國投資者那裏獲得了創紀錄的資金流入。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城市一度冷清的街道正開始回歸常態。中信資本董事長、麥當勞在內地和香港連鎖店的大投資者張懿宸說:“我們(餐館)的90%都是開放的,我們的客流量恢複了80%。”
其他人也認同他的樂觀展望。專門從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業務的睿亞資産的合夥人蔡瑞怡說,在世界許多地方,病毒暴發對經濟的影響尚未完全展現出來。但她說,在中國,“我們意外地看到了積極的迹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