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不僅用在運送貨物,還變身藝廊、工作室、熟食中心,甚至流動酒店,變換城市景觀。作者走訪城中多個集裝箱建築,大開眼界。
每當車子沿著岌巴海港 (Keppel Harbour) 行駛時,映入眼簾的是高高疊起的集裝箱,畫面頗壯觀;還有客工們穿梭于鐵箱間的忙碌身影,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新加坡的經濟脈搏在跳動著,集裝箱將島國和世界接軌,貿易生生不息。
多年以來,集裝箱的主要用處是把貨物囤積起來,安全地運輸到目的地,實用亦耐用。人們似乎低估了集裝箱的其他功能。近年有創意工作者,以及腦筋轉得快的起步公司,就相中這些樸實無華的集裝箱,打造出非同凡響的另類空間,讓人刮目相看。
由集裝箱改裝的展覽廳,寬敞有現代感。
遠的不說,鄰近國家泰國就利用數百個集裝箱改造爲創意市集,一個長形鐵箱化爲一個攤販,張羅城中最潮的時尚、飲食、文創品,深受年輕人青睐。
這個稱爲Art Box的流動性現代版跳蚤市場出現在曼谷,這幾年落腳旅遊朝聖地恰都恰市集,集裝箱並列有序,異常熱鬧。
集裝箱創意市集也延伸至島國,辦了三年的Art Box新加坡版,反應出乎意料的好。來尋鮮的潮人串門子般一攤一攤地逛,像個嘉年華會,擠得水泄不通。無奈冠病疫情來襲,恐怕今年無法連續四年舉行了。
集裝箱建築在全球蔚然成風,各領風騷。除了市集,新加坡還有不少功能不同的創意集裝箱建築,從藝廊、熟食中心到酒店皆各自精彩,潛能甚廣。集裝箱建築構築城市的新景象,宛似變形金剛,具靈活性,變幻無窮。
集裝箱攝影藝廊Deck
菜菜首次接觸集裝箱建築是在四年前的新加坡。一個炎日的周末午後路過布連拾街 (Prinsep Street),被一個堆砌得高高的黑色集裝箱結構吸引,乍看誤以爲是一個在施工的建築工地,不禁駐足欣賞。
DECK攝影藝廊曾獲頒新加坡“總統設計獎”之年度最佳設計。
愈看愈有意思,集裝箱竟然能夠疊成這個模樣,向上的部分如煙囪凸出,向橫發展的紮實穩固。從外觀無法猜透裏頭的內容,反而增添神秘感,有進去探究竟的動力。這個名爲Deck的異類建築原來是個新晉的攝影藝廊。
Deck的設立可謂偶然,原本只當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活動場地而臨時搭建,卻因獨特氛圍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支持,拆了又未免可惜,于是活動完畢後長期駐紮在勿拉士峇沙區的藝術圈內。
Deck包含兩個展覽廳、一個圖書館和工作室,另有一個備有暗房設施的獨立集裝箱,同時附設餐館。Deck近年來舉辦過許多攝影展覽和影像相關活動,包括新加坡青年攝影大賽,可謂本地的視覺藝術推手。
配合影集捐贈活動,Deck當時將其中一個集裝箱改造爲書籍展區。
這個獨立藝廊曾獲得德國著名出版商Steidl的青睐,獲贈超過1000本攝影集,涵蓋的題材尤其廣泛,從美國當代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 (Robert Frank)到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大作,成爲東南亞首個全展示攝影集的圖書館。位于德國哥廷根的Steidl事務所兼印刷廠在出版業界口碑佳,不僅制作嚴謹,成品有質感。
配合當時的捐贈活動,Deck的一個展覽廳搖身一變成爲供訪客浏覽千余本書籍的展區,另一個則展示Steidl的設計與印刷過程。雖然是幾年前的事了,卻是我參觀過的展覽中,較有誠意且能夠對號入座的。
誠然,集裝箱營造的工業氛圍爲整體的參觀體驗加分,爬上階梯俯瞰四周也別有滋味。Deck拼湊的集裝箱空間讓我開了眼界,看到集裝箱組裝後的多種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此建築設計由本地的Laud建築事務所操刀,2015年獲頒新加坡“總統設計獎”之年度最佳設計,給予集裝箱建築最大的肯定。(注:阻斷措施解封第二階段,Deck仍未對外開放。)
集裝箱藝術工作室 Block O
另一個由集裝箱改造的藝術空間是月眠藝術中心 (Goodman Arts Centre) 的 Greenfield Modular Studios(直譯綠色模塊工作室),亦稱Block O,將舊集裝箱再循環,打造成藝術工作室。
位于蒙巴登路的月眠藝術中心是拉薩爾藝術學院的前校舍,這裏彙聚各領域的藝術團體,包括新加坡文藝協會,以及獨立藝術工作者。建于2018年的Block O是月眠藝術中心的延伸,一新一舊,相輔相成。
菜菜曾在藝術中心的舊樓出席文藝協會的新書發布會,欣慰協會終于有個面積不小的固定會所。當時看到一些藝術家在課室般的空間創作,每人一個單位;對藝術家而言,有個靜心創作的鬥室夫複何求。
Block O是月眠藝術中心的延伸,由數十個集裝箱組裝成藝術工作室。
或許舊樓用的是島國非常典型的1970、80年代的舊校舍結構,課室格局顯得中規中矩,作爲一個藝術場所,似乎缺乏了什麽。Block O的設立可謂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增添現代藝術氣息。
從外觀來看,Block O猶如獨立個體,脫離藝術中心母體,數十個集裝箱組合起來,彰顯個性。Block O包含11個藝術工作室,也充當展覽及工作坊場地。正如名稱中的greenfield, 這個集裝箱藝術空間坐落綠色草坪上,部分結構種植藤蔓植物,綠意柔化了集裝箱的鋼骨結構,同時也開了窗口,看似房子,隱約看到裏頭的內容,有溫度。
阻斷措施期間,藝術中心暫時不對外開放,意味藝術家無法在工作室創作。從外賞Block O,倒有置身歐洲藝術村的感覺。有畫家曾反映,有別于在工業區租用畫室,這裏陽光充沛,自然光能夠提振精神作畫。
集裝箱熟食中心Timbre+
一向標榜創新的本地飲食集團Timbre于2016年在緯壹科技城起步谷 (JTC LaunchPad@one-north) 開設了集裝箱熟食中心Timbre+,展現集裝箱的多元化。
這裏的集裝箱漆上塗鴉式的畫作,非常亮眼,並爲亞逸拉惹區的科研地段增添生氣。當年落成時堪稱新加坡首個新時代的熟食中心,引起相當大的回響。這裏美食荟萃,夜幕低垂時,熟食中心內的中央舞台還有現場樂隊表演,注入新活力,動感十足。
將集裝箱融入其建築結構,漆上塗鴉式的畫作,注入活力。
所謂集裝箱熟食中心是將集裝箱融入其建築結構,堆砌出錯落有致的格局,裏裏外外粗糙的裝潢散發工業味,和周圍的科研辦公樓形成對比。美食攤位中,其中六個是特別從美國引進的複古大篷(Caravan),改裝爲廚房專賣異國餐飲,相當新穎。
菜菜在解封第二階段造訪,雖然食客能夠堂食,中央舞台卻仍禁止表演,集裝箱熟食中心也未恢複以往的熱鬧景象,顯得黯然失色。不變的是,集裝箱上俏皮、幽默且充滿魄力的塗鴉;似乎告訴我們,放輕松,最壞的總會過去,一切皆會變得更好。
集裝箱酒店
由集裝箱改裝成酒店雖然在國外已有先例;然而,當本地的首個集裝箱酒店“The Shipping Container Hotel”(船運集裝箱酒店)于今年1月開業時,乃是新鮮事一樁,並體現了集裝箱人性化的一面。很多人都深感好奇,集裝箱酒店有可能像一般客房那樣舒適嗎?
集裝箱酒店體現了集裝箱人性化的一面,提供非一般的入住體驗。
正如人不可貌相,集裝箱亦如此。踏入這個40英尺長的旅館,第一感覺是不可思議,所有酒店該有的基本設施皆有,善用每一寸空間,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集裝箱酒店能夠容納四名賓客,共有兩張折疊式的雙人床。其他設施包括無線網絡、電視、餐桌、冰箱、微波爐、洗衣機,可媲美五星級酒店的套房,就連浴室的裝潢也充滿格調。
集裝箱酒店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利用長型的有限空間打造舒適感,業者佘良昌奇思妙想,采用極簡風格以及柔和的淺色調營造北歐的Hygge(簡約與閑逸)氛圍,也很“無印良品”。
集裝箱酒店善用每一寸空間,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集裝箱酒店的設施和浴室裝潢可媲美五星級酒店的套房。
停泊在緯壹科技城的集裝箱酒店共有兩箱,距離僅幾步之遙,內部格局與設施一致。佘良昌說,從開業到阻斷措施前的短短數月,酒店的住客率高達90%,接待超過100多位賓客;以二三十來歲的本地千禧一代居多,也有來自美國的遊客。
賓客一般因爲好奇選擇入住該酒店,把它當度假屋住上一兩晚,遠離城市的塵囂松懈身心。集裝箱酒店的另一優勢是可以在外辦烤肉會,酒店會提供烤肉架和餐具。
奈何冠病疫情來襲,酒店業首當其沖,所幸新加坡旅遊局已批准集裝箱酒店接受“度宅假”(staycation)預訂。想必未來的旅遊趨勢將以在地遊爲首選考量,而集裝箱酒店就能相互襯托,提供非一般的住宿體驗。集裝箱酒店也不局限于固定的地點。業者希望未來能以“快閃”形式把其酒店帶到牛車水、小印度、虎豹別墅等旅遊區,客人入住的當兒,能融入周遭環境。
關于集裝箱
集裝箱由美國人馬爾科姆·麥克萊恩(Malcom McLean)于1956年發明,同年的集裝箱首航從美國紐瓦克港至休斯頓港,從此改變了全球的貨運模式,麥克萊恩因此被稱爲“集裝箱之父”。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爲了更有效地運輸物資,便將集裝箱標准化,以20英尺定爲標准長度,後來因需求推出了40英尺長的集裝箱。
新加坡也受益于集裝箱的貨運,島國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成國際貿易樞紐,來自全球各地的集裝箱在此轉運,推動經濟,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和搭建一個新建築結構比較,集裝箱的成本較爲低廉,容易組裝再循環,也方便移動,一般集裝箱的壽命介于10至12年間。
在新加坡,緯壹科技城起步谷可謂集裝箱點子的萌芽地。除了集裝箱酒店和集裝箱熟食中心,這裏還有24小時的集裝箱健身房、集裝箱“快閃”展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