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部美食苦情劇火出圈了,它就是被稱爲“舌尖上的娘惹菜”、“大長今馬來西亞版”的《小娘惹》。
這部翻拍自2008年新加坡版《小娘惹》的同名電視劇,開播時未被看好,甚至被吐槽劇情狗血,但播出一個月時間不到,全網熱搜 45 個,不僅帶動藝人熱度飙升,更帶火了娘惹菜及其背後的峇峇(bā)娘惹文化。
2020年版《小娘惹》海報
《小娘惹》娘惹菜劇照
花樣繁多的娘惹糕,辛香濃郁的娘惹雞、搭配豐富的椰漿飯,在柔光濾鏡下熠熠生輝,營造既熟悉又陌生的南洋風情。劇中女主角舂香料的場景,也從母親傳到兒孫輩,透過食物串聯起土生華人家庭的世代情仇。
《小娘惹》土豆炖雞劇照
娘惹菜看似複雜,其實不過是中式烹饪手法和當地食材的一種融合,香、甜、辣、臭等味道反複調和,不吃到最後一口,都不知道是驚喜還是驚嚇!
除了娘惹菜,馬來西亞還有很多華人帶去的閩粵食物,比如肉骨茶、福建面、炒粿條、海南雞飯等。借此,華人得以落地生根和借物思鄉,甚至更講究保留原味,因此馬來西亞也被譽爲“中國華南傳統小吃最後一塊寶地”。
通過不斷融合與傳承,土生華人峇峇娘惹的家傳料理和閩粵一帶的經典美食,在海外大放異彩,形成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不論劇裏劇外都值得了解更多,先“吃”爲敬!
01 峇峇娘惹的家傳料理
說起娘惹菜,不得不提漂洋過海定居馬來西亞的早期華人。明朝以後,迫于戰亂和尋求更多機遇,東南沿海一帶的人們遷往南洋,或往來經商或打工謀生。
《小娘惹》第一集下南洋背景交代
頗有身份地位的華人移民與當地土著通婚而生的混血後裔,男性被稱爲峇峇(Baba),女性被稱爲娘惹(Nyonya)。
《小娘惹》第一集土生華人背景交代
這樣的家庭一般都是“大戶人家”,衣食住行有得講究,自然而然根據喜好和習慣去料理當地食材。
娘惹們從小跟母親學廚藝,一代傳一代,原本是比較小衆的家傳菜,後來漸漸發展出獨特的融合菜式,越來越多東南亞餐廳也以娘惹菜來豐富菜單。
娘惹菜風味濃郁,擅長以多種馬來西亞當地香料調制烹煮,生姜、南姜、小蔥頭、辣椒、香茅、叻沙葉、班蘭葉、羅望子等較爲常用。
如果說香料是娘惹菜的點金之石,那麽舂香料便是娘惹的基本功。不同的香料,舂搗時間和程度各異,有的用來取汁蒸糕,有的搗成糊狀和雞肉等食材炖煮入味,有的則是直接搗碎作爲配料拌炒。
椰漿、蝦醬、三巴醬和棕榈糖,也是缺一不可的娘惹風味調料。
椰漿之于馬來西亞,不僅是甜品中的那抹香甜,也是調和鹹辣食物的神來之筆。椰漿飯便是優秀代表選手。
椰漿飯
以椰漿代水蒸米,砌成金字塔狀或用碗倒扣在蕉葉上,搭配炸花生、鳳尾魚幹、煎蛋(或切半的煮雞蛋)、黃瓜片和五香炸雞、炭烤煮雞肉等各式葷菜,就是街邊常見的椰漿飯。
這樣一份國民椰漿飯,還少不了一勺三巴醬(Sambal Tumis)。
三巴醬雞翅
這醬香得奇妙、臭得直接,主要有蝦醬、小米椒、小蔥頭、大蒜、南姜等食材,家家戶戶做法不盡相同,或甜或辣,都離不了香和臭。有了它,就等于有了蘸料,除此之外,炒菜、炒米粉、拌飯都很能打。
咖喱叻沙
用三巴醬調味的叻沙(Laksa),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馬來西亞美食。湯頭以魚蝦、叻沙葉和各種香料醬汁熬制而成,搭配不同粗細的米粉,有咖喱和亞參這兩大種做法。前者加入咖喱和椰漿,口感香甜微辣,是馬六甲等南部地區的做法。後者加入羅望子調味,更清淡鮮爽,是北部地區的做法。但其實,每個地區多少都有點改良。
古早味東馬叻沙
主食湯面吃完,不妨再來點甜品小食。
《小娘惹》娘惹糕劇照
娘惹糕,好看得就像曼妙婀娜的小娘惹,紅黃粉綠紫藍,斑斓葉、蝶豆花等食材浸染出天然色劑,化糯米粉、木薯粉爲彩虹,哦不,是紅龜粿、班蘭糕、千層糕、曼煎糕……
烏打
烏打(Otak-otak),一種將魚肉泥和各種香料混合成茸,用香蕉葉包裹以後蒸熟、烤熟的神奇食物。真正的重調味、輕口感,吃魚不見魚,各地做法均有不同,是驚喜還是驚嚇,因人而異。
金杯薄餅
金杯薄餅,是從福建潤餅衍生而來的娘惹小食。傳統潤餅做法,是在面皮上鋪滿胡蘿蔔絲、豆芽、蛋絲、蚵仔、香菜、紅蔥酥等配料,卷起來就吃。但這樣難免會有碎料掉下來,爲了讓娘惹們吃相更爲雅觀,便把食材放進容器裏,炸制定型,沿著邊緣咬食即可。
娘惹雞
除了這些相對有辨識度的食物,娘惹菜在食材搭配和香料運用上既靈活又隨性,混合南姜、小蔥頭、辣椒等香料炖煮的娘惹雞,醬汁濃稠、鹹中帶辛甜,是一道非常經典的娘惹菜,做法適用于其他葷菜。
土生華人慣用食材和當地香料的結合,可以說是中南合璧的結晶。閩粵移民異國求生的美食之路,則是愛拼才會贏的韌性。
02 閩粵美食海外揚名記
早期下南洋的移民,面對的問題更多是如何填飽肚子。相較于娘惹融合菜,原鄉美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
在國內的馬來西亞餐廳、新加坡餐廳,你能在一整排菜單裏看到一兩個“娘惹”字眼,同時也很容易看到“海南雞飯”、“肉骨茶”等菜名。這些食物,跟隨福建、潮州、海南等地華人漂洋過海,風味不減,更甚美味。
海南的雞飯,到了馬來西亞,因爲是海南人做的雞飯,就叫“海南雞飯”。一碟白斬雞、一碗雞油飯、一碗清雞湯,搭配三樣特有的調味醬,黑醬油、辣椒醬和油姜末。不得不提的是,黑醬油真是馬來西亞食物的靈魂調味品,出現頻率最高。
白斬雞的選材因店而異,肉雞松軟、土雞緊實、文昌雞滑嫩,烹熟後過冷河,雞皮爽脆、外形漂亮,自然晾挂降溫,用時長,但味道更爲鮮甜。
福建面
福建都沒有的“福建面”,在馬來西亞有兩種不同做法。一是吉隆坡一帶的黑醬油炒面,用的是黑醬油和粗堿面,加豬油渣,幹炒濕炒都可以。二是槟城一帶的辣味蝦面,以蝦殼熬湯,加豬肉和辣醬醬一起煮,講究湯鮮。
福建黑派肉骨茶
肉骨茶,也有黑白兩派。福建黑派肉骨茶,湯色濃,藥材味重,特點是加入黑醬油,豬骨色澤油亮誘人,微苦帶甘。潮州白派肉骨茶,湯色淡,胡椒味重,清香鮮甜。
不論哪一派,肉骨茶都是馬來西亞人的重要日常飲食,從早餐開始就飯喝湯吃肉。有些店家爲了保證原湯原味,會一面煮湯一面兌湯,避免一鍋到底湯頭前淡尾重的情況。
炒粿條
炒粿條、菜頭粿和水粿,妥妥的潮州小吃之光。
炒粿條口味變化豐富,馬來西亞各個地區均有不同做法,區別主要是使用黑醬油、三巴辣椒醬、甜醬油、魚露等調料帶來的風味,配料基本上少不了雞蛋、臘腸和豆芽和血蚶。
菜頭粿
這樣的調料和配料,還可以搭配蒸煮好的蘿蔔粿角,吃口更軟嫩。
水粿
水粿的做法,保留得很傳統,純米磨成漿之後,倒入一個個小缽裏蒸熟,中間自然形成凹陷,剛好可以盛放菜脯碎,當做早餐和下午茶都很不錯。
五香卷
隔壁福建的五香卷,也常常出現在街邊小店。搭配炸魚丸、炸豆腐等小吃,蘸醬享用。
咖椰吐司
最早由海南人開店售賣的咖椰吐司,面包外焦裏軟,夾入黃油和咖椰醬,椰香濃郁。咖椰醬(Kaya)是很經典的南洋甜醬,以椰漿、雞蛋或鴨蛋、班蘭葉和棕榈糖加熱拌勻,是當時進口果醬的平價替代品。
馬來西亞街邊小店和茶餐室裏,珍多冰(Cendol)、海南咖啡、薏米水、麽麽喳喳等都是日常解暑小甜水。到了國內會有些許改良,比如珍多冰裏的班蘭粉條,會換成西米。
珍多冰、麽麽喳喳、冰咖啡
“吃”完這些米面湯糕粿,是不是覺得很有親切感?《小娘惹》的宅鬥劇情雖然比較苦情,但峇峇娘惹的衣食住行還原得紮實且浪漫,頻上熱搜自有其道理。
如果你剛好看過這部劇,或是喜歡這些吃食,你會發現……台台也有同款經典碗勺!
除此之外,你還有哪些喜歡的閩粵小吃或南洋美食,不妨來告訴我們吧!
最後,常駐上海的台台逛吃了幾家新馬餐廳,分享給大家
文 | AC捏
圖 | 思宇
部分圖片來自于小娘惹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