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在各方面都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口碑一般般的情況下,竟然創造了收視和話題雙重奇迹!它就是最近播出的《小娘惹》!
但這就讓人納悶了,這部劇到底好在哪兒呢?或許答案之一就藏在那個設定的背景裏:新加坡。畢竟電視劇不是相聲,主要還是用眼睛來看的。劇中所展現的南洋風情,有著濃郁的年代氣息,讓我們置身其中,如臨其境。
《小娘惹》劇中住宅建築在馬來西亞槟城喬生博物館。這是一座華僑豪宅。雖然名爲博物館,但實際上它是一座華人富商的私宅,裏面居住的正是百年前下南洋的華商後代。曾經他們與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娘惹峇峇就生活在這裏。電視劇很好的還原了小娘惹真實的居住環境。
什麽是峇峇娘惹? “峇峇”怎麽讀? 峇峇娘惹”:峇是個多音字,baba nyonya。男性稱爲Baba “峇峇”,女性稱爲Nyonya“娘惹”。
馬來亞當地有個有趣的傳說:明朝皇帝曾經派了一位公主到馬來亞去,拜訪當時馬來亞的統治者蘇丹,對他向明王朝進貢表示感謝。據說這位公主的名字叫做Hang Li Po,或者Hong Li-Po。
據說跟著這位公主隨行的一些貴族、貴族後代和仆人,有的就留在了當地,形成了一個華人社群,于是,當地人給這個華人社群起了一個名字,叫“伯拉奈幹”(Peranakan)。這個詞,就跟我們要說的“娘惹”有關系了。
“峇峇”和“娘惹”
“伯拉奈幹”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本地出生但非土著的中國人”或者“混血中國人”的意思。在中文裏經常翻譯成“土生華人”。但是,並不是哪裏的土生華人都叫“伯拉奈幹”,它特指在馬來亞和印尼的土生華人群體。
爲什麽要把馬來亞和印尼往一塊撮合呢?因爲馬來亞和印尼的華人群體經常有互相的交流和走動,從語言到習慣再到文化都差不多,所以才用同一個詞指代他們。所以,現在英語裏的Peranakan,一般就泛指東南亞的土生華人。
既有當地特點也有中國元素的土生華人建築 其中峇峇指的是男人。這個詞最早起源于古代伊朗,也就是古波斯語,然後經由印度語進入馬來亞語言。馬來亞人一開始用這個詞來稱呼對祖父母的愛,意思更接近“爺爺”;後來這個詞進入普通方言裏,變成了一種對有身份、有地位男人的尊稱。
其中娘惹指的是女人。娘惹也是一個外來詞,是從舊葡萄牙語裏“donha”這個詞演變過來的,“donha”的意思就是“女士”。古時的馬來人傾向于把所有的外國女性都叫“娘惹”,但是後來慢慢變成了僅僅指帶有中國人血統的那些女性。 提到娘惹,就不得不提到兩件事:一是穿,二是吃。在這兩件事上,娘惹們都體現出了“中外混合”的特點。
娘惹:穿得講究
看過《小娘惹》的人,一定對她們的服裝印象深刻。在《小娘惹》裏,有一張結婚的劇照:
娘惹們不光衣服很講究,腳上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娘惹的鞋子叫做“Kasot”,大概可以翻譯成“串珠拖鞋”。這種鞋的特別之處在于,近看的話,鞋面上全是一顆顆的小珠子:
這些小珠子是制鞋的工匠一顆顆手工縫上去的。早期的時候,這些小珠子要從波西米亞(現在的捷克共和國)進口,從大玻璃珠切割成小玻璃珠,然後再縫在帆布上。
後來,原材料和樣式都有了翻新,原來平底的造型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一些高跟的款式,上面的花紋也多是歐洲流行的花卉圖案。不過,無論時代怎麽變,那些珠子還是要靠人手工一針一線地縫上去。誰知腳上珠,粒粒皆辛苦。
這劇裏時不時還端出一盤盤東南亞口味的菜和小點心~
《小娘惹》在娘惹菜、娘惹裝、婚典儀式、長桌宴等娘惹文化習俗方面進行高度還原並淋漓盡致地展現,爲觀衆獻上了豐富又多樣的文化大餐。
華人世界-娘惹文化
長桌宴有哪些習俗?(有哪些好吃的?)
正是劇中所出現的長桌,長桌宴是娘惹家族的盛宴,也是一展娘惹廚藝的好時機。
長桌宴(toh panjang 讀音“豆瓣醬”)是峇峇家庭最重視的宴席,有錢人家的峇峇,會不惜重金邀請市面上口碑好的大廚到家,准備豐富的菜肴招待到場賓客。有錢的娘惹人家,會在特殊的日子擺請“長桌宴(Tok Panjang)”,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享用豐盛的娘惹菜肴。
“Tok”是福建方言,意爲“桌子”;“panjang”是馬來語,意爲“長”。吃“豆瓣醬”也有禮儀,必須等傭人把菜夾到你盤子裏,才可以舉筷,自己夾菜會被視爲不懂禮貌。這也是峇峇家庭的老規矩之一。
香料,是娘惹菜中的絕對靈魂。
爲了能隨時烹煮出適合家人味口的食物,一個娘惹的廚房裏會同時備有十多種不同的香料:小蔥頭、蒜頭、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葉、檸檬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等等。由于准備一道菜要使用多種不同的香料,舊時娘惹的時間多多消磨在舂樁之間。只有把香料舂好,才能學做菜。
娘惹菜系是令人交口稱贊的南洋最特別、最精致的佳肴之一,自成一派。娘惹菜結合了中華傳統菜肴的精致和烹饪手法與馬來當地濃郁的香料調味,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融合出一種風味獨特的娘惹菜系。時至今日娘惹菜也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一大菜系,受到各國遊人的歡迎。
蒼翠欲滴娘惹糕、舌尖精靈豆腐湯、夜市王者娘惹面、清香龍眼茶……瘋狂自動分泌口水中……
娘惹制作點心也是一絕,她們采用中式的蒸煮方式,利用當地盛産的椰糖、椰漿、碗豆花、糯米制作出色味俱佳的各式糕點。這些顔色誘人的點心,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聚集地和馬六甲隨處都能吃到,味美價廉。
手裏的肥宅水它突然就不香了,強烈安利這不能錯過的娘惹美食劇!話說你追劇也饞嗎?
在新加坡還有一道非常出名的娘惹菜,比如,有一種叫做“laksa”的面湯,音譯一般叫做“叻沙”,意譯可以叫“咖喱米粉湯面”。你要是去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一定要嘗一嘗這個“叻沙”。
爲什麽呢?首先“叻沙”就是一道典型的娘惹菜,而且是極負盛名的娘惹菜;其次“叻沙”的做法很多,口味也很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更重要的是,“叻沙”完美地體現了各個國家之間烹饪文化的互動——馬來西亞北方的“叻沙”更接近泰國口味,偏酸偏辣,而馬來西亞南方和新加坡的“叻沙”更接近印尼口味,偏甜偏椰子香味。
偏甜口的“叻沙”(左)和偏酸辣口的“叻沙”(右) 說到底,娘惹以及娘惹文化,其實也可以算作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輸出”,只不過它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到了今天,西方人一看到娘惹菜就要流口水,中國人覺得娘惹的服裝鞋子挺好看,而新加坡人覺得《小娘惹》是他們的東西。
這麽看來,這種文化輸出和融合還是相當成功的。其實,任何時代的文化輸出,前提都是人的輸出。畢竟文化不是空洞的東西,它就跟肉一樣,是長在活人身上的。古代中國人到了外國,就把我們那一套吃喝拉撒、婚喪嫁娶的東西也帶出去了,這才有了“峇峇娘惹”。
快和小萬萬一起追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