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遊市場近年來持續火熱,三亞中央商務區鳳凰島海域遊艇“紮堆”出海。李學仕攝
2020年9月28日,海南自貿港首條洲際航線開通啓航。陳元才攝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鄭重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今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海南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爲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示範和展示中國風範的靓麗名片。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展如何?按照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未來該如何謀劃更大突破?近日,本報調研組走進海南,深入港口碼頭、特色園區和林間地頭,與各族幹部群衆、專家學者交流研討,多維度探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路徑。
憑海臨風,潮起南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蓄勢待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到海南考察調研,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指引海南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打造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
經略一島,關乎全國。作爲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不僅事關海南自身發展,更關乎中國改革開放全局。4年多來,從“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宏偉藍圖日漸成爲美好現實。
“離2025年全島封關運作還有2年多時間,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采訪中,海南幹部群衆開拓創新、真抓實幹的勁頭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用行動證明“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全世界的機會,也是每一個人的機會”,他們還將用更多的行動證明“社會主義不僅能建設自由貿易港,而且能建設得更好!”
曆史選擇了海南
從自由貿易區到自由貿易港,雖爲一字之差,卻有著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內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便是海南當地幹部,可能也說不清“自由貿易港”到底意味著什麽,未來又將改變什麽。
“自由貿易港”的提法,最早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既沒有說在什麽地方建,也沒有說只建一個。不過,作爲自由貿易區的升級版,自由貿易港建設可能帶來的溢出效應,還是吸引了不少地方躍躍欲試。當時,多個地方提出申請,上報了建設方案,但最後中央明確了海南一家。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說,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審時度勢作出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曆史性戰略決策。海南作爲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具備了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更高水平開放政策的比較優勢。
僅有比較優勢是不夠的,海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區位布局,也是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加分項。海南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戰略支點,而海島的獨立地理單元也讓開放風險在可控範圍內。從市場輻射範圍看,如果把國內市場劃成一個圈,把東盟市場也劃成一個圈,在地圖上看就如同一個“8”,而海南正位于這兩個圈的交彙處。
對于這個曆史機遇,海南全省上下倍加珍惜。建省30多年來,並非沒有重大機遇,遺憾的是,海南並沒有很好地把握住。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苗樹彬說,從海南出發,飛行4小時範圍內可抵達2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約三成GDP。只要改變思路、勇于創新,用好建設自由貿易港這個曆史契機,海南完全可以把市場的“8”變成“∞”,創造出“無窮大”的發展空間。
當初,海南在發展方向上一直搖擺不定——有人主張走貿易之路,有人堅持無工不富,還有人認爲應該旅遊先行。爭論中,最先破裂的卻是房地産“泡沫”。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房地産“爛尾”和金融信用危機的接踵而來,讓海南陷入困境——僅有700萬人口的海南,積壓的房地産項目竟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1995年,海南經濟增速從此前的全國第一跌至倒數第一。
痛定思痛,海南堅定了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信心和決心。雖然發展起步晚了些,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但後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換個角度看,這也是給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留白。
長期從事外向型經濟研究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長湧說,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就是要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同時,通過借鑒國際知名自由貿易港先進經驗,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制度體系,爲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新路。
時與勢選擇了海南——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黨中央把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重任交到海南手中,不僅僅是對海南的信任,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這一次,海南不容錯過,也絕不會錯過。
肩負著全國最大經濟特區、重要改革試驗田、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等諸多使命,無論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還是在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藍圖上,海南理應找准自己的位置,理應發揮出與其地位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由海南來完成這項曆史性任務,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的一個戰略安排,不斷摸索、大膽試驗,現在蹚出來一條路子。”對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飽含著期待。
海南准備好了嗎
6月17日,一場由書記、省長“坐診”的“病例剖析會”,在海南各市縣線上線下同步舉行。3個來自基層一線的典型“病例”,被放到台面上逐一剖析,紅臉出汗開藥方之余,劍指當地營商環境中存在的久拖不決、服務意識不強等頑疾。
一年前的6月,省委書記沈曉明在全省“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動員會上,毫不客氣地向全省幹部發問:爲什麽沒有産業項目落地?爲什麽設立了專項資金市縣卻很少申報?爲什麽以前對投資商說可以,現在又說不可以……
“營商環境是海南打造自由貿易港的‘金飯碗’。”海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張相國說,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國際上成熟自由貿易港具有的共同特點。對海南來說,營商環境這個“軟件”的搭建,可能比封關“硬件”的建設更重要。
2021年3月,海南成立了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由省長挂帥,統籌協調和系統謀劃全省營商環境工作。截至今年7月11日,營商環境專班共收到各類營商環境問題線索4040件,辦結3265件,辦結率80.82%,一批群衆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堵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解決企業問題,只是優化營商環境的表層修複,要深層次地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制度。”張相國說,專班不是簡單地接收相關問題,而是要從頂層制度設計上來推動營商環境的提升,建立問題解決的閉環機制,不僅要實現“網上可辦”,更要通過標准化、便利化來實現“網上好辦”。
“營商環境事關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成敗。沒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再好的政策也難以落地生效。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市場主體,進一步改善海南營商環境已成爲共識。”海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省社科院院長王惠平說。
在海南,營商環境是建設自由貿易港著力打造和完善的重要支柱之一,它與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體系、社會治理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組織領導體系,共同構成了支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八大重要支柱。
4年多來,在中央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領導小組正確領導下,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不僅整體推進蹄疾步穩、有力有序,而且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較爲清晰的“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
這個簡稱爲“1348”的戰略框架,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關鍵是形成了共識,升華了認識水平。過去吵來吵去的事情,現在統一了。
2018年以來,《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先後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頒布實施,海南未來發展及一系列重磅支持措施以中央文件、國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構築起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三大制度基石。不僅如此,海南還按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要求,著力打造自由貿易港的“四梁”。
“有了‘地基’‘立柱’‘橫梁’‘屋頂’,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大廈就立起來了,就穩固了。”沈曉明說,“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戰略框架,既是頂層設計又是落實抓手,也是指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施工圖。
伴隨著戰略框架的推進實施,海南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2018年至2021年,海南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6%,特別是2021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曆史性走在全國前列,其中,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1.2%,位列第二,兩年平均增速7.3%,位列第一。
雖然主要經濟指標亮麗,但海南廣大幹群清醒地認識到,這與海南經濟發展的較低基數不無關系。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已經30多年了,在發展觀念上沒有太大問題,但過去發展基礎較差、産業基礎薄弱,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海南建設的是“三農”自貿港——當地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左右是農民,全省80%是農村地區,全省GDP中20%是農業,而全國這個比重還不到5%。
“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是在農村地區建自由貿易港的,在3.54萬平方公裏的全島上建設自由貿易港只有海南。正因如此,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必須強調制度集成創新。”王惠平說。
按照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2025年前,海南將圍繞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各類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形成早期收獲,適時啓動全島封關運作;2035年前,海南將進一步優化完善開放政策和相關制度安排,全面實現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推進建設高水平自由貿易港。
“今年是全島封關運作准備工作的關鍵一年。”海南省省長馮飛說,全省正按照全島封關運作要求,圍繞“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壓茬推進任務清單、項目清單和壓力測試清單“三張清單”,努力把相關工作落實落細。
“海南自由貿易港要到2025年封關運作後才算全面開始,當前仍處于壓力測試階段,最多只能算是早期收獲。”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副主任李宇飛說,封關運作後,差不多要10年時間才能初步建成自由貿易港。不過,對于海南的老百姓來說,或許明後年,就能感受到自由貿易港建設帶來的變化了。
海南的新時代之問
不可否認,海南的改革發展之路走得並不平坦。未來,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到底怎樣建,成爲考驗海南人的時代課題。
海南經濟發展經曆過三次“大起大落”的教訓,其中兩次與房地産業有關。相當長一段時間,海南經濟對房地産依賴嚴重,“一有重大利好政策就房價飙升”,一度成爲海南房地産的風向標。
在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宣布在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前後,外界對海南是否會“重蹈覆轍”十分關注:海南還會重返發展房地産的老路嗎?
事實上,海南房地産市場在重大政策利好下能否平穩運行,影響著各界對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信心和預期。短期賺快錢必定長期背包袱!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開啓自由貿易港建設前後,海南打出了全域限購、加強引導管控、完善住房體系等一系列“組合拳”,房地産“一業獨大”的經濟結構得到有效改善。省委書記沈曉明多次指出,“海南不可能永遠靠房地産吃飯,必須要有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趕考路上,海南的使命不再是單純的先行先試,而是更高標准的建設發展。楊長湧說,海南偏離國際主航線,自身又缺乏足夠的市場腹地,不適宜大規模發展加工貿易,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必須揚長避短、有所爲有所不爲。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海南的做法是,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優勢,緊緊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等主導産業,將打基礎利長遠同挖潛力提增量結合起來,在構建現代産業體系中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用一個個“首創”和“第一”,刷新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新高度。
洋浦,海南對外開放和産業發展的一面旗幟。1992年,洋浦經濟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爲我國第一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享受保稅區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自貿港建設以來,洋浦作爲先行區、示範區、樣板間,更是率先破題,燒開了保稅港區“這壺水”。
今年5月,海南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幹意見》,打響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一槍”。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首席規劃師、新加坡籍專家林光明說:“這座城市一定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第四代城市,是一個以人爲本的城市,是一個有活力的綠色、宜居、創新和開放的城市。”
位于澄邁縣的海南生態軟件園,也是拔地而起的經濟“增長極”:2021年園區營業收入1900億元,實現稅收140億元;今年一季度,園區營業收入583億元,實現稅收48億元……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發展迅猛的園區,2009年才開工建設,而且是一個以“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模式打造的新型園區。園區從零起步,成長爲海南數字經濟的主要平台和載體,入園企業逾萬家,這其中的艱辛,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淳至體會最深。
2008年4月,楊淳至只身來瓊,一個人、一個包、一輛車,在遠離城市的荒地上開始了創業。十幾年過去了,軟件園從無到有,正高標准建設二期項目,打造基于技術驅動的未來城市生活新模式。楊淳至說:“自由貿易港政策爲軟件園插上了騰飛翅膀,越來越多國際國內頭部企業項目在園區落地轉化,我們的目標是早日實現營業收入過萬億,爲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新貢獻。”
生態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關鍵詞。海南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如何在保護好這一中華民族四季花園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讓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是海南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護生態才能促發展。海南明確將“堅持生態立省,建設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自由貿易港”作爲今後5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推動生態優勢與開放優勢相融合,紮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爲子孫後代的金飯碗。
向海而生,曾是近海島民們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如今,開放的海南賦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內涵。
傍晚時分,瓊海市潭門鎮無所歸止海景民宿熱鬧起來。遊客們在沙灘上撒歡納涼,酒吧裏老板符名林忙著調制飲料。2018年推行漁民轉型時,“80後”符名林看到本地沒有遊客住宿的地方,便和夥伴們租用了廢棄貝殼加工廠進行改造,這個充滿海洋氣息的民宿很快就成了“網紅店”。
“除了民宿,漁民專業合作社也有員工22人,年創産值近300萬元。”符名林說,爲適應海洋生態保護的需要,像他一樣“洗腳上岸”的漁民在潭門還有很多,大家依托旅遊資源和政策扶持,吃起了“旅遊飯”。
在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這個坐落在火山岩地帶上的昔日貧困村,經過當地幹群的“點石成金”,成了今天的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土少石頭多,荒山堆亂石”是昔日施茶村的真實寫照。當初最窮的時候,有人建議幹脆把火山石賣了,也有人說幹脆把地都租出去。村黨委書記洪義乾回憶道:“當時來村裏談合作的企業一撥接一撥,但村裏堅持不賣一分地。正是當初的‘頑固’,才守住了今天的‘金飯碗’”。
結合“火山石”這一特有資源,施茶村“變廢爲寶”,建起火山石斛園,引進無核荔枝産業,辦起施茶人才培訓學校。如今,村裏還計劃借助自由貿易港東風,建設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吸引全國鄉村幹部來施茶村培訓學習。
位于五指山下的水滿鄉毛納村,是個黎族聚居村。村裏發揮背靠五指山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優勢,開發民族特色鄉村休閑旅遊,逐步打造“全域旅遊示範村”。“90後”小夥李傑是水滿鄉宣傳委員,2016年大學畢業後從繁華都市回到家鄉,他說:“無論是對城市還是農村,自由貿易港建設都是難得的發展機遇。五指山在生態發展、鄉村振興方面,潛力大得很!”
破與立的答卷
每一場改革都需要破冰前行。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本身就是一個改革的過程,海南須在實踐中作答。
先立後破,行穩致遠。
海南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制度創新這個根本著力點,尤其是突出制度集成創新,聚焦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大膽解放思想,破除利益藩籬,打造制度創新高地。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以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效。澳斯卡國際糧油項目從開工建設到包裝油車間試産僅用了7個月,創造了‘洋浦速度’,這在全球同行業中都是領先的!”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耿峰說。
“洋浦速度”來自制度的集成創新。海南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實行全島統一規劃。伴隨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推進,海南以更大力度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基本形成省市縣聯動的空間規劃管理體系,爲全省“一張藍圖幹到底”打牢了基礎;海南創新設立國際投資“單一窗口”,一個窗口、一個賬號、一站辦結,致力于爲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最優質的服務,全面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漸進式探索、綜合性改革和舉國性支持的有機統一。兩年多來,海南圍繞自由貿易港建設,進行了許多突破性探索。”海南省委黨校教務處處長、教授畢普雲聊起海南自由貿易港娓娓道來,“做載體,11個重點園區共同發力;做創新,7批123項制度集成創新成果發布;抓政策,兩年出台270多項政策,平均每月出台12項左右;防風險,爲全島封關運作把好關口。”
“你看,大到宏觀經濟、財稅金融、市場監管、投資消費等市場領域,小到生活服務、社保就業、醫療衛生、精准氣象等民生領域,全都進入了海南數據産品超市。”6月21日上午,海南省大數據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董學耕指著海南省大數據共享指揮平台對記者說。隨手點開中國(海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台,實時的離島免稅數據一覽無余,品類購買統計、人均消費額、年齡段結構分布等數據一目了然。
數據變成便捷生活的工具,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一大亮點。海南自由貿易港提出“6+1+4”的制度設計,其一便是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讓見面辦的事項進入“數據”流程,讓停留在線下的數據“動起來”,換回的是項目建設與審批效率的再提速。
一段時間以來,海南部分縣市在土地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一方面是“項目等土地”,政府對新增用地資源要素統籌不及時、不到位,“有項目無土地”問題較爲明顯;另一方面是“土地曬太陽”,不少存量土地長期沉澱,土地資源存在盤活不足的問題。
爲破解這一難題,海南建立了“土地超市+閑儲置換”制度,令人沒想到的是,“土地超市”在“海易辦”APP一經上線,便引發市場強烈關注。河南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在APP上看中一個地塊後,還“按圖索骥”專門飛到海南實地考察。
“改變和突破現有的制度框架,大膽進行改革創新是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應有之義。”王惠平說,今後海南還要對標CPTPP等國際最高經貿規則,逐步實行最高水平壓力測試,爲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借鑒和示範。
“用數字技術改變傳統規則,既有助于各市縣摸清家底,招商時心中有數,也有助于企業‘雲上讀地、雲上選地’,實現了從‘不找市場找市長’向‘不找市長找市場’的轉變。”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黨組成員、省總體規劃副總督察王雪皓介紹。
箭在弦上,不立不破。
教育是發展的基石。本身高等教育資源不多的海南,卻創造性地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
南海之濱,黎安半島,一座橫空出世的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初具規模。這片以教育對外開放爲核心使命的園區,22萬平方米基礎設施已經封頂,今年秋季即將正式開學。
敢闖敢試、大膽創新是試驗區人的鮮明特征。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管理局副局長王臨平來自武漢大學,是中組部2021年新選派130名來瓊挂職幹部中的一員。從象牙塔到火熱園區,王臨平在自由貿易港建設浪潮下實現了角色轉換。
“我去年剛來時,這一大片還是西瓜地,現在已是一片教育新城了!”王臨平指著教學大樓對記者說。在海南建設高教園區,惟有創新:辦學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創新、治理體系創新、“教、産、科、城”融合發展模式創新……一系列制度集成創新成果,在這塊自由貿易港早期安排、早期收獲的重要平台上充分綻放。
“從無到有,這是海南發展高等教育、推動教育回流的破題之舉。”王臨平說。自園區建設啓動以來,試驗區實施五大類18項超常規舉措,包括創新規劃、課題、勘察、咨詢、設計“五位一體”模式,將項目前期工作由串聯開展轉變爲並聯開展和園區項目謀劃、采購、建設、調度的“一體化”模式系統思維,克服各種困難,跑出“加速度”。
“再過兩個月,這塊安靜的土地上將會迎來琅琅書聲,‘留學海南’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王臨平對海南前景充滿期待。
快與慢的抉擇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時間緊、任務重,對“速度”二字尤爲渴望。
以承接醫療消費回流爲使命的海南博鳌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率先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樂城先行區進口特許藥械品種首次突破200例,其中,醫療器械142種,藥品58種,特許藥械使用患者數量同比增長454%,基本實現了醫療技術、設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三同步”——這比預期的2025年提前3年實現了目標。
跑出“加速度”的秘訣在哪裏?答案就是制度集成創新。樂城先行區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呂小蕾介紹,除政策東風外,省藥監局、省衛健委、海口海關等職能部門與樂城先行區管理局持續推動制度集成創新,通過藥械“批量審批”,優化審批模式,真正實現了從“患者等藥械”到“藥械等患者”的轉變,迸發出制度集成創新的生機活力。
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記者了解到,樂城先行區通過創新“醫保+商保”機制,推出了“樂城全球特藥險”,讓更多的患者“用得起”特許藥品。截至目前,北京、山西、湖南、河北、湖北隨州、甘肅蘭州等省市推出的當地惠民保已將樂城特藥納入保險範圍,100種樂城特藥已經走出海南。
對海南來說,建設自由貿易港不僅是百米賽跑,更是接力賽和馬拉松,該快的時候分秒必爭,該慢的時候也要“耐得住寂寞”。從發展經驗看,香港建設自由貿易港用了100多年,新加坡用了60多年,迪拜也用了30多年。海南發展的底子薄,自由貿易港建設尚處在“平整土地”“調理肌體”階段,但越是關鍵時期,越要夯實根基,越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有時候,選擇慢也是一種快。適合在溫帶寒帶生長的玫瑰,在熱帶可以種植嗎?海南玫瑰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瑩用15年時間回答了這個問題。
“有人說三亞氣候好、土壤好,插根筷子都能長出葉來,種玫瑰肯定沒問題,他們的提議打動了我。”2006年,在上海做花卉批發的楊瑩被邀請到三亞收購蘭花。理想是玫瑰色,現實卻很殘酷。由于水土不服,楊瑩在海南種植的玫瑰花苗一批一批死亡。“那個時候很想放棄,也哭過無數次,但可能是我骨子裏那股倔強吧,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楊瑩說。
走進三亞市吉陽區博後村的玫瑰谷,只見各色玫瑰花競相綻放。“目前我們有2000多個品種、2000多種顔色的玫瑰。”海南玫瑰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碩告訴記者,正是這些鮮豔的花朵,打破了海南不能種植玫瑰的“魔咒”,讓愛情之花在天涯海角絢爛。
玫瑰谷和自由貿易港也在相互映襯。“我們將用好自由貿易港政策,積極發揮玫瑰種植基地的優勢,建設玫瑰精油萃取流水線,努力把玫瑰谷打造成世界精油中心、香精香料集散中心和玫瑰産業國際貿易中心,讓更多老鄉吃上‘玫瑰飯’。”王碩說。
在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既無先例可循,又不能簡單照搬西方模式。如何確保方向不偏、路子不歪?
思深益遠,謀定後動。海南全省上下已達成共識:只有統籌好開放的節奏和進度,穩紮穩打、步步爲營,循序漸進推動各項政策舉措落地實施、産生實效,才能確保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行穩致遠。
要扭住風險防控這個“最關鍵變量”。“當前,自由貿易港各項政策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已經顯現,只要管控好各類風險,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就一定能夠建成。”沈曉明說,擔當作爲不是蠻幹,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和節奏。對自由貿易港建設而言,這個科學的方法就是堅持“闖”爲基調、“穩”爲基礎、遠近結合、小步快跑——
“闖”爲基調,就是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穩”爲基礎,就是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犯低級錯誤;遠近結合,就是既要考慮早期安排、早期收獲,也要考慮中長期效益;小步快跑,就是不求一步有多大,但求步步實、步步向前進。
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自由貿易港在建設過程中,部分行業和領域出現一定的風險是正常的,但不能出現重大風險,更不能陷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管就死”的怪圈。未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更要用法律手段、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打造起安全屏障。
奔赴星辰大海
從區位上看,海南正好是連接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兩個最活躍區域的中間節點,一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向奔赴”正在這裏交彙展開。
“消費是連接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重要一環。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是中央賦予海南的戰略定位之一。”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夏鋒認爲,依托自由貿易港開放政策,海南正加快打造免稅購物、國際醫療和“留學海南”三大品牌,致力承接海外消費回流,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作爲中央支持海南發展的一項特殊優惠政策,離島免稅購物政策在促進海南旅遊經濟發展、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自2020年7月1日海南離島免稅新政實施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海口海關共監管離島免稅商品銷售金額906億元,日均購物金額1.24億元,較新政實施前增長257%。
遊客越來越多了,如何把離島免稅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中免集團海南運營中心副總裁王旖信心滿滿:要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誠信經營、優質服務吸引消費者,爲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作出更大貢獻。
消費者來了,企業也就來了。談及海南建設自貿港對企業意味著什麽,夏鋒將其概括爲“兩多一低一少”,“自由貿易港政策將使全球資源集聚到海南,企業做生意最看重的是資源,資源越多意味著商機越多,市場主體就會越聚越多。”
“建設自由貿易港還意味著成本更低、限制更少,這實際上也是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目標,否則就不叫自由貿易港了,或者自由貿易港的開放水平還不夠。”夏鋒強調說。
如果說國際國內市場在海南是一場雙向奔赴,那麽面朝星辰大海發展深海深空産業,則是另一場浪漫又“高科技”的奔赴。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強調:“要把海南更好發展起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要“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
科技創新,擺在了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核心位置。海南發揮“溫度”“深度”“緯度”優勢,加快建設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航天科技城,打造“陸海空”三大科技創新高地。在海南,越來越多“上天入海”的科研奇迹正在發生。
7月6日,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在文昌市破土動工,成爲海南服務和融入航天強國戰略、主動擁抱航天産業變革的又一標志性項目。馮飛說,海南將充分發揮商業航天發射場主場優勢與自貿港政策優勢的疊加效應,瞄准世界商業航天發展前沿,加快構建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産業生態體系,支持文昌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航天城。
以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成功首飛爲契機,文昌開啓了與遙遠星空的緣分。近年來,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等航天發射任務先後在這裏執行。
和遙遠的太空一樣,深邃的海洋同樣充滿未知。對管轄著中國面積最大海域的海南來說,深海科考是其天然優勢,自然也吸引著全國涉海科研機構的目光。近年來,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等一批重大深海科研成果在三亞先後落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得以組建,推進海洋科技由深海向深淵、極地邁進……
科技創新正在加快轉爲産業優勢,爲自由貿易港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新動能。
北緯18度的三亞,種玫瑰需要曆經一番磨難,但育種實驗卻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經過60多年發展,海南已成爲全國育種科技高地,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超700家“育、繁、推”機構的科技人員到海南從事南繁工作,累計超過2萬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在南繁加代、繁育,占我國育成新品種的70%以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創新給化解種業“卡脖子”問題帶來了更多可能。在三亞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副主任彭軍看來,除了先天條件,海南優越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對于企業、科研機構都極具吸引力,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轉基地等平台的建設,將成爲引進國外種質資源的重要通道,極大便利基礎科研、國際交流和産學研轉化,爲實驗室建設提供獨特條件。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對于海南來說,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一場全新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立足海南與跳出海南結合起來。建設者們深知,不立足于海南,就是無根之萍;不跳出海南,就只能是井底之蛙。面向未來,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海南須用“國之大者”的高度指引發展,更要用“國之大者”的擔當,擘畫自由貿易港的宏偉藍圖。
(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趙子忠、王偉、顧陽、姚進、潘世鵬、江藍、林春宏)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