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整理
紫禁城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轼主題書畫特展”從8月底對外展出,即將在本月底落幕,此外,上海朵雲軒的120周年特展、四川博物院的唐蕃古道沿線文物聯展等已進入最後十多天的倒計時。
在上海外灘,藝術愛好者可以觀看到包括《呐喊》版畫在內的蒙克展、以《日出·印象》爲主的莫奈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的“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呈現了夏加爾筆下一個個迷幻的詩意世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個新展“北溝傳奇”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也都值得關注。
在海外,除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外,即將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巴黎蓬皮杜的馬蒂斯誕辰150周年舉辦回顧展、日本奈良的72回正倉院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爲您梳理本周展覽資訊。
上海
呐喊與回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爲主的展覽。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爲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向往與追求。這是《日出·印象》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啓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鑒。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M/M上海制造
展期:2020年9月29日—2021年4月18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 (Paris)的中國首展“M/M上海制造”占據了整個七樓展廳。展覽通過呈現百余件作品,回顧其30年設計生涯,探討設計如何在不同的語境裏被轉譯與重釋。
海浪——曆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
展期:2020年7月31日—11月15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余件曆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
平疇良苗——朱懷新藝術作品展
展期:2020年10月1日—10月31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以“風雨來時路、起落自有時、歲月忽已晚”三個單元呈現。此次展出的150余件作品全部來自于朱懷新家屬的捐贈,透過作品我們可以感悟到朱懷新五十年的時間裏,面對時代的劇變和家庭困境,堅持不懈的創作和自我風格的完善。
大美朵雲——朵雲軒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
展期:2020年9月26日—10月26日
地點:朵雲軒藝術中心(上海市徐彙區天鑰橋路1188號)
展覽展出120件展品,精選自朵雲軒曆年經營積累的萬余件文物藝術品庫藏,分書畫、碑帖、印譜、雜項等,這也是朵雲軒創立120年來,曆史上首次公開如此大規模對外亮相。
公·園
展期: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虹口區多倫路27號)
公園對于絕大多數在城市中長大和生活的人來說,往往具有非常特別的記憶和感受。作爲一個影像展,本次展覽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僅包括攝影和錄像,同時還有聲音、裝置、多媒體等其他類型。
醉墨銷憂——劉濤、白謙慎、薛龍春作品展
展期:2020年10月10日—11月18日
地點:安簃藝術空間(上海銅仁路90弄4號一樓)
展覽呈現了劉濤、白謙慎與薛龍春三位學者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較之單純的研究者,他們對相關曆史有更多直感式的“感同身受”,敏感于書法的材料、技術、形式與風格;而作爲專業研究者,面對毛筆退出日常書寫,傳統書法成爲小衆的“無用”的審美之學,他們爬梳曆史,在被曆史資源滋養的同時,堅持書法的研習。劉濤長期執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其書風高古奇崛,清雅隽逸,富文人意味。白謙慎是知名藝術史學者,其作品風格平和敦厚,薛龍春長期致力于傳統與當代的探索融合。
安德烈·布特茲:光、色彩與希望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地點:余德耀美術館
德國藝術家安德烈·布特茲(André Butzer,生于1973年斯圖加特)在中國大陸的首個機構個展。展覽將呈現布特茲25年來的實踐成果,圍繞其最爲人熟知的卡通形象與色彩風暴展開,爲中國觀衆帶來他最新的系列創作。
民·潮:月份牌畫稿與20世紀時尚潮流展
地點:上海震旦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16日 – 2021年4月4日
上世紀,月份牌廣告畫曾一度成爲主要的傳播手段。此次展覽展出超過100件月份牌原稿畫及旗袍服飾,以現代化的展陳方式和沉浸式的場景體驗,還原百年前的上海時代風尚,致敬中國商業美術先驅。
慶雲五色——童衍方書畫金石藝術展
地點:朵雲藝術館(南京東路422號朵雲軒四樓 )
展期:2020年10月17日-10月22日
童衍方是當代海派書法篆刻界的代表人物,在書、畫、印、鑒藏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在朵雲軒120周年之際,展覽有慶賀之意,展品多用各色彩箋,以體現“慶雲五色”之祥瑞氣氛。此次展出的童衍方作品內容多與“雲”有關。如所作成扇廿件,均含“雲”字。對聯、立軸、橫批,也多含“雲”字。
意外——孫良瓷器藝術展
地點:上海璟通藝術中心(黃陂南路700號B棟215—217室)
展期:2020年9月26日—11月15日
展覽展出孫良創作的瓷器作品50多件。自80年代開始,孫良就致力于探索個性化藝術表達。30多年來,他的創作涉及水墨實驗、抽象、材料試驗等多個層面,近年來孫良一直對陶瓷工藝和陶瓷文化進行著深度思考和揣摩,他認爲,要在不失中國陶瓷美學的標准下,用自己的風格畫瓷。此次展覽爲藝術家延續瓷器上的藝術探險。
風從江城來
地點:上海美博美術館(闵行區黎明路88號)
展期:2020年10月18日-11月6日
今年是湖北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此次展覽展出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在滬任教的高校老師及職業藝術家的100件作品,涵蓋架上繪畫、雕塑、互動裝置、影像多媒體等多種媒介形式,是參展藝術家從不同的背景角度介入藝術實踐,爲展覽帶來近期對藝術的實踐與思考或是在美院就讀時的回憶,共同用藝術獻給學校,獻禮校慶。
北京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期: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
此次展覽分爲三個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回望紫禁城600年曆史。展品包括萬曆十六年(1588)繪成的《徐顯卿宦迹圖冊》、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時的屋脊飾件、乾隆三十八年(1773)甯壽宮花園的漆紗裝飾等。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轼主題書畫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日—10月3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大陸蘇轼墨迹最爲集中的收藏單位,同時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轼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蘇轼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作品。展覽從院藏文物中精選出61件套與蘇轼相關的書、畫、碑帖類文物作爲展覽主體,並輔以院藏器物類文物和古籍善本。
禦瓷新見——景德鎮明代禦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瓷器對比展
展期:2020年9月22日—12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展覽分爲三個單元,景仁宮正殿展出第一單元,名爲“紅藍相映——青花、釉裏紅、青花釉裏紅瓷”;景仁宮後殿展出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分別爲“五光十色——顔色釉瓷”和“色彩缤紛——各種彩瓷”。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2月28日
地點:徐悲鴻紀念館四層展廳(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號)
展覽共分爲三個版塊:“沉酣矯變”、“雅麗豐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鴻評任伯年之語,將分別展示任伯年筆法奇崛、形神兼備的人物,設色雅豔、技法多樣的花鳥畫,以及多幅被徐悲鴻視作璞玉的伯年遺墨,共計50余件。這些畫作都是首度公開展出,也是徐悲鴻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結。
浮槎萬裏——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展期:2020年9月4日起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占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甯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國博在展的還有“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江蘇
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7日
地點:吳中博物館(蘇州)
特展以南京博物院館藏的明清“吳中山水勝景”主題書畫爲主要展品,那些留存在古畫裏的吳地美景,至今仍存,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被人們所熟知。沈周的《東莊圖》、文徵明的《行草遊天平山詩》等重磅級展品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黃金爲尚:曆史·交流·工藝
展期:2020年9月30日—12月16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覽通過梳理黃金制品曆史、追溯外來文化影響、探索古代黃金工藝,全面展示中國古代黃金的曆史。展覽彙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學術支持,並得到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余所文博單位支持。
梅竹雙清——蘇州博物館藏梅花與竹子題材特展
展期:2020年8月25日—11月22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文人無不愛梅喜竹者。自北宋文人畫興起以來,梅、竹二物作爲四君子題材而備受青睐。此次展覽特別遴選館藏明清以來文人逸士畫梅寫竹之作約40件。
浙江
絲路流金——絲綢之路上的金銀貨幣精華展
展期:2020年9月15日—11月29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出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絲綢之路金銀貨幣700枚左右,其中包括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古波斯、貴霜、古印度、伊斯蘭等王朝和地區的珍稀金銀貨幣。
江西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8日
地點:八大山人紀念館(南昌)
八大山人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之間雖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陰,卻有著奇妙的緣分與關聯。北京畫院選取了院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赴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展出,這是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第一次和江西觀衆見面,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也是首度面向觀衆展出。
河北
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1月18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
“超現實派”畫家馬克·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充滿了夢幻與神秘:總是在半空中飛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頻繁出現的擁吻的年輕情侶;取材于猶太文化中的屋頂、綠色面孔的人以及驢子;童年經驗中的馬戲團、婚禮場景與念茲在茲的抽象化故鄉……從10月9日起,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開始展出,包含《紫羅蘭公雞》、《戀人與花束》、《俄羅斯的村莊》等經典主題的創作;另有《拉·封丹寓言》、《聖經系列》和《巴黎系列》三個系列百余幅版畫作品,共計155件作品。展覽橫跨1925年到1981年將近60年的時空,展現藝術家貫穿其一生的永恒主題——愛、鄉愁以及深植于民族特色的信仰。
河南
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基本陳列展“泱泱華夏,擇中建都”
展期:2020年9月24日起
地點:河南博物院
闊別5年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館經過全方位提升後,近日面向社會試開放。開館後,新的基本陳列展覽主題定爲“泱泱華夏,擇中建都”,並精心挑選的5000余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四神雲氣圖、唐朝武則天金簡等珍貴文物以及近幾年的考古新發現。與基本陳列展同期亮相的還有“明清河南”專題陳列和“國寶特展”,“明清河南”通過文物展示明清時期中原文化的特色;“國寶特展”則實行國寶輪流做莊制,每期一件國寶。據悉,第一件與觀衆見面的是賈湖骨笛,這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
山西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2月20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距今5000年前後,滿天星鬥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遊聚合。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爲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
漢東大國——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1月29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本次展覽共展出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曆代曾侯青銅器百余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輔佐周王朝,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 700 年間的曆史畫卷。
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
展期:2020年9月24日—12月5日
地點:運城博物館
漢畫像石集中分布于山東、豫南、陝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展覽分“股肱要地”“農耕風貌”“生活印迹”“魂兮歸去”4個單元,展出170余件漢代精美文物。
四川
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
展期:2020年9月27日—10月27日
地點:四川博物院一號展廳
聚焦古道文化的宣傳,精心遴選展示來自青海、甘肅、陝西、甯夏、新疆、西藏、四川等七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及其對沿線地區的重要意義。
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成都博物館
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在特展廳展出,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藝術家包括提香、格列柯、魯本斯、凡·戴克、洛蘭、倫勃朗、卡爾夫、德·霍赫、華托、布歇、雷諾茲、弗拉戈納爾、戈雅、透納、柯羅、畢沙羅、莫奈、雷諾阿、高更等。
湖南
秘魯古代文明展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
展覽分爲“文明初現”、“衆星璀璨”、“群雄逐鹿”、“四海歸一”四個單元的內容,以14個文明串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
台北
她——女性形象與才藝
展期:2020年10月6日—12月27日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于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後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3月7日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2020年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台”、“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等六大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曆史影像爲主要內容,輔以遷台前賢後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部分故宮文物遷到台灣地區初期的曆史經緯。
筆墨見真章——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書法導賞
展期:2020年9月24日—12月22日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曆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展品包括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明文徵明《書蘭亭序》等。
海外
美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
展期:2020年8月29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超過25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幾乎涵蓋館藏中所有的藝術類型,呈現人類5000年藝術史。
雅各布·勞倫斯:美國鬥爭
展期:2020年8月29日—11月1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將美國現代主義畫家鮮爲人知的繪畫系列“奮鬥”重聚展出,這件作品創作于1950年代中期,當時對公立學校種族隔離等裁決對畫家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著眼于女性和有色人種的經曆,創作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
法國
亨利·馬蒂斯紀念展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0月21日 – 2021年2月22日
爲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彙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裏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後,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
德國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
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
地點:盧浮宮
展期:以上展覽分別延長至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8日
2020年上半年盧浮宮有兩場大展,據盧浮宮官網顯示,這兩場特展將推遲至今年10月舉辦。“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聚焦活躍于文藝複興時期雷根斯堡的畫家、設計師和雕刻師。
“肉體與靈魂”共展出150件作品,展示了從多納泰羅(Donatello)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期間,人體在其運動的多樣性中的表現是如何在雕塑中被展現的。
畢加索和漫畫
展期:2020年7月21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展覽突出了畢加索對漫畫的喜愛,以及漫畫中的畢加索形象。作爲一個連環漫畫人物,畢加索出現在Gotlib、Clement Oubrerie、Reiser和Art Spiegelman的漫畫世界裏,創造了一種想象中的畢加索。
英國
大英博物館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文物
展期:2020年8月24日起
地點:倫敦大英博物館
重新開館後,大英博物館大部分的底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衆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志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後,博物館將開始重新開放2、3上層展廳。
大英博物館推遲的春季特展“怛特羅:革命的啓蒙”和“北極:文化與氣候”目前已確定了新的日期。“怛特羅:革命的啓蒙”將于2020年9月24日展至2021年1月24日;“北極:文化與氣候”將于2020年10月22日展至2021年2月21日。兩個特展都將延長展期,以確保更多觀衆可以在此特殊時期進行參觀。
提香:愛,欲望和死亡
展期:延長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此次展覽主要聚焦于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托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故事爲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裏和倫敦等地作品聚于一處,這是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挪威
“在遠處—蒙克與自然”&“實驗的自我—蒙克的攝影”
地點:蒙克博物館
展期:展至10月31日
“在遠處”借自然表達內在與外在之間的轉換和聯系。在他的作品中,風景永遠不只是背景,它體現了人類的情緒和焦慮,無論身處大自然,還是僅通過窗戶或開啓的房門感知世界,周圍的環境似乎因爲吸收了畫中人的內心風景,也變得憂郁。
蒙克還是一位好奇的攝影師,他經常利用技術“錯誤”造就照片效果,這些導致的重影效果反映了他在繪畫和平面作品中的策略,展覽中,通過蒙克的大量照片了解他鮮爲人知的一面。
日本
第72屆 正倉院展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24日-11月9日
此次展覽爲第72屆正倉院展,展品共有59件,涵蓋樂器、家具、服裝配飾、文獻經卷、武器、藥物,以及日本傳統戲劇“技樂”的面具等類別,其中4件爲首次展出。重要展品包括嵌有犀牛和獅子紋樣的“平螺钿背圓鏡”、弓身描繪唐代散樂圖的“墨繪彈弓”、結合山水畫與金箔裝飾的“紫檀槽琵琶”等。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