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理發店門口旋轉的紅藍白色燈柱吧?
爲何世界各地的理發店都采用這傳統標志性的燈,讓顧客老遠就知道這裏是理發店而找上門理發呢?
(圖源:ebay)
其實有三個故事的。要知道嗎?
等等,庭哥哥看看老板有沒來?因爲我還在做工,蛇一下吹吹水然後回去有空又寫一下,真的沒有時間坐著好好把故事講完。
第一個故事:
法國大革命時期,有一家理發店是革命黨人活動的據點。一次,在理發師的掩護下,一個革命黨主要領導人在被追捕中得以脫險。革命勝利後,爲了表彰其功績,特許他們以紅,白,藍三色國旗作爲標志,
(圖源:pixabay)
第二個故事:
人們一看到紅白藍立刻會聯想到法國國旗,但是這標志並不像征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而是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而白色代表繃帶。
(圖源:pixabay)
這個國際通用的標志是法國人梅亞那克爾在1540年設計的,那麽理發店爲什麽要用動脈靜脈繃帶來做標志呢?
那是因爲近代醫學在發展之前,理發師往往兼職外科醫生,他們能醫冶一些骨拆,脫臼,跌打損傷之類的外科病,所以才用這做爲標志。
笫三個故事:
中世紀,西歐流行一種說法,人生病主要是體內多余的元素不平衡。只要引出體內多余的元素,就會恢複健康。而血液則被認爲是最容易引出體外的一種元素。因而歐洲人認爲放血是康複之始。但醫師認爲這是下等人做的事情,自己不肯動手放血,自然托理發師來做。于是理發師就成了兼職外科醫師。
(圖源:pixabay)
1540年,經英格蘭國王批准,成立了理發師,外科醫師聯合會,從此理發師正式打出了外科醫師的牌子,並選三色柱作爲他們行醫和理發的標志。
(圖源:pixabay)
1745年,英王喬冶二世勒令成立皇家外科醫學會,外科醫師從此與理發師分家。但理發店門前的三色燈柱一直沿用下來,新加坡的理發店也沿襲這種裝飾,把它作爲理發店的唯一標志。由于時代的變化,現代理發店門口不一定是三色柱,而許多是黑白色,多了些時尚元素。
(圖源:pixabay)
小時候住在新村,村裏是沒有理發店的,我只依稀記得一個叔叔騎著後面有個架子的腳車,架子上有個小木箱子,裏面裝滿理發的剃刀,剪刀,梳子,鏡子等。
(圖源:pixabay)
他周六周日才來,踏著腳車繞著村子裏的小路有一聲沒一句地喊,”飛發,上門飛發”【廣東話理發叫飛發】。媽媽們看到就會叫住叔叔來家裏爲他們的小孩剪頭發。
叔叔會把腳車停在屋子旁邊陰涼的樹下。小瓜們一人一張木凳子從屋子裏搬出來,坐好後叔叔會把一條白布圈在孩子身前。我只記得叔叔問媽媽們要爲孩子剪什麽發型?陸軍裝還是椰殼頭?
陸軍裝是剪的短短,有型有款那個。而椰殼頭,叔叔在小箱子翻出半個揶殼,把半個椰殼套在小孩的頭上拿出剪刀繞著椰殼剪,然後用剃刀括括括。男孩女孩也是給叔叔剪,收價才三角。
(圖源:pixabay)
後來很久不見叔叔來剪發,我們唯有隨著爸爸走去靠近街場的河堤旁的幾棵大樹下,那裏早上有理發師替大人小孩理發。大樹下放張椅子而鏡子則釘在樹幹上,有幾張椅子和幾個理發師,還有公仔書看呢。
有天在村子裏的粉檔吃粉,聽到大人圍著正在吃粉的理發叔叔聊天問,“爲什麽那麽久沒有上門理發了。”叔叔講近來幾次傍晚收工回家,在村尾通去他住的地方,需要經過一段偏僻的叢林。
(圖源:pixabay)
這條路他走了很多年是沒有屋子的,不過最近傍晚當他經過那段路時,叢林左邊出現了一間簡陋破洞沒有木門的屋子,門口站了個女人,臉上像塗了層白灰的樣子,目無表情一直向我招手。她身後立著兩個圓滾滾的小孩,臉蛋左右紅紅像足紙紮的童男童女,嚇到他每次不敢望左邊。
中午他經過這是沒有屋子的,理發完回去卻出來一間屋子和那些【人】。所以他索性不再來這個村子了。聽大人講那個叢林有很多墓幾十年給草草樹樹遮擋了,所以外面經過的外人根本不知道這有墳墓,我們小孩子更不知道叔叔講什麽。
(圖源:pixabay)
後來賣粉的清嫂告訴我們不要去那裏玩,我們才知道原來鬼媽媽也想叫叔叔上門替她的寶貝理發。
是真真假假,當年只是小孩子也不當一回事,不過也有踏腳車賣掃把,一路走一路叫掃把 掃把地沿戶叫賣,最好奇的媽媽常叫也是坐腳車到處上門跟人鏟刀磨的來磨剪刀,一邊磨刀,手不停口也不停。他也看過那女人向他招手。不過他膽大,他沒有當一回事。因爲他知道該地沒有屋子的。
(圖源:pixabay)
現在那地方已發展起了兩排店鋪和後面的住宅區,而村子還有四分之一保留還沒有拆。不過也變老人村。年輕人都不要待在那,而老的又不想搬,唯有過年過節才熟鬧。
我也搬了廿多年,偶爾也會進去找找童年嘻笑的地方,一片灑落紅紅相思豆的叢林,也是童男童女出現的地方。這很多是私人地不要出賣,所以發展到不三不四,也有馬來人住不過靠河那頭,這個村少說也有七八十年了,奇怪那些人好像永遠長不大而活在另一空間地窺視著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