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欣伯
文|風馬牛 (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1989 年暑假,即將讀高中的劉強東穿著拖鞋、大褲衩和兩根筋汗衫,帶著攢了很多年的 50 塊錢第一次出門遠行。在一次演講中,劉強東講到,「當時南京金陵大廈,是我們整個江蘇最高的建築,在全國也可能排得上,如果沒記錯的話是 37 層,我一定要看看最高的大樓是什麽樣子。所以從火車站出來,大概淩晨一點鍾,就開始走,走到金陵飯店,夜裏面看,這麽高一個大樓,繞了 10 圈 20 圈我也不知道了,反正就近看遠看,還摸了摸牆,覺得這牆真結實。夜裏還亮著燈,因爲小的時候從來沒有電,一直上初中的時候,才有電,而且每天晚上都停電。老實說,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世界上有比我們宿遷更大的城市,有更多的秘密。」
事實上,不只是劉強東,對于許多江蘇人而言,金陵飯店有著特殊的記憶。37 層高的金陵飯店曾是江蘇最早的五星級飯店和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是中國對外開放後,第一批利用僑、外資興建的涉外飯店;第一座帶有旋轉餐廳的飯店;第一座頂層可以停直升機的高樓;第一座帶 12 層車庫的高樓;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經營管理的國際化大酒店……此外,這家飯店不僅是當時南京的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品牌享譽中外。
作爲金陵飯店的創始人,陶欣伯是一位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生前爲新加坡欣光集團董事長、江蘇省慈善總會名譽會長。據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官方微信公衆號 9 月 2 日訃告顯示:陶欣伯于 2021 年 8 月 24 日在南京安詳離世,享年 105 歲。
值得一提的是,陶欣伯一生熱愛祖國,反哺社會。他亂世時積極報國,敢于創業,白手起家;盛世時創辦慈善基金會,無私資助貧困學子,是許多年輕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奮鬥榜樣。
1
陶欣伯的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氣勢磅礴,充滿傳奇色彩。
1916 年 12 月,陶欣伯出生于南京市江甯縣橫溪鄉,十歲時,他隨家人移居上海法租界,在中法學堂念書,在震旦大學求學。在自傳中,陶欣伯回憶說:我靠著爺爺的教誨和在私塾裏受到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對中國人傳統價值觀裏的「善」、「良」、「誠信」等概念的認識逐步深入。這些概念成爲我自己待人處事的原則。有了這些概念作爲自己的思想基礎,就不僅不容易做錯事,而且碰到問題處理起來也能遊刃有余。
1936 年的一天,《中國時報》刊登了一張照片,內容是時任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在打上海市長吳鐵城的耳光。這個事件強烈地影響了陶欣伯,使他深感恥辱,卻又無處釋放自己的憤怒。陶欣伯開始真正意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就此放棄了學好法語進入外交界的想法。轉而改學化學專業,以圖科學救國。
1937 年 7 月,陶欣伯加入中國旅行社工作。一開始,他被安排在上海銀行門口當接待員,總經理陳光甫特地叮囑陶欣伯,「當學徒要從學習怎麽待人開始。銀行是爲民衆服務的,每個進來的客人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陶欣伯遵照陳光甫的囑咐,一開始就從根本學起,兢兢業業的接待每一位顧客。對于每個進大門的人,不管穿的是皮鞋、布鞋、還是草鞋,他都一樣對待,站起身來以真誠的笑臉相迎,而不是敷衍的假笑。從剛開始工作,陶欣伯就養成了好習慣,這使他終身受益。
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陶欣伯被中國旅行社委派爲駐越南辦事處的二把手,負責滇越鐵路運輸工作。就這樣,懷著萬事靠自己主動、積極努力上進的信念,陶欣伯開始了離家闖天下的人生路。陶欣伯回憶說:在越南期間,不乏驚險的插曲,但最終我都能安渡難關,有驚無險。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年少不輕狂,無論大事小事都認真應對;對于別人的意見,我注意在現實中加以檢驗,只要是正確的意見,我都能聽進去,擇善而從之。一旦發現行不通,我就換一條路走,慢慢剔除無用的意見,留下有用的。老老實實地聽從忠告,一絲不苟的照著做,這看似有些迂腐,但卻是我爲人處世的良好准則。在人格的修養方面,我一直謹記「三思而後行」的教誨,堅決抵禦了嫖、賭、毒等各種誘惑,這就使我能在各色環境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此後不久,陶欣伯又轉往緬甸,參與滇緬公路建設。1941 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到相持階段。年僅 25 歲的陶欣伯接受重托,僅用半年的時間,在資金緊張、卡車奇缺、戰火紛飛的情況下,完成了將三千噸器材從緬甸仰光港運送到中國甘肅玉門油礦的艱巨任務,書寫了滇緬公路運輸史上的一個奇迹。
1942 年,爲了躲避日軍,陶欣伯帶著新婚妻子劉光藜在四川成都住了一段時間。1945 年,他隨軍到越南協助處理日軍的投降。因法越交戰,陶欣伯重返緬甸經營大米、雜糧、木材等出口業務及船務。
陶欣伯曾回憶說:爲了能夠順利辦成事情,我學會了遇事多忍讓。時間長了,我也就能保持平靜的心情處理各種棘手的問題。因爲我行事的誠實作風和信譽,那些一來一往的客戶都把我當作朋友,不斷的把他們自己的朋友介紹給我,而那些朋友再介紹其他朋友給我。就這樣,雪球越滾越大,我的生意圈越來越大,來找我做生意的人絡繹不絕。我在仰光的名聲一直很好。所有人都說,「到了仰光,把提單交給老陶就萬事大吉了。」對我來說,和我做買賣的人對我放心,是一種無形的資産,能讓生意慢慢越做越好。
2
陶欣伯曾說,「雖然我出道很早,但是由于牢記爺爺的教誨和離開上海時從楊先生(楊衛玉)那裏得到的忠告,自己很快就站穩了腳跟,得以自立。即使自己身邊腐敗墮落的人很多,但我自己堅持原則不爲誘惑所動。由于自己很早就經曆過大場面,後來也就不屑與他人爭權爭名爭利,所以一生都活得很舒坦。」
1962 年,緬甸軍事政變使陶欣伯的事業遭遇挫折。他和生意夥伴在香港另起爐竈,各出 50 萬元港幣成立海德船務公司。在緬甸做進出口貿易時,公司需要船舶運送貨物,陶欣伯經常和各國的船運公司打交道,也建立了廣泛的商業網絡,這使得他在香港發展船運業時駕輕就熟。僅用短短三年,事業就已風生水起。
1963 年,陶欣伯帶領全家到新加坡定居。1968 年開始投資房地産,在金融區珊頓道建造了「欣光大廈」,取自己和夫人劉光藜名中各一字以示紀念。這座大廈成爲當時的商業建築物先驅。也在這一年,陶欣伯入股新加坡置地,持有約 25% 股權,並出任公司主席。
陶欣伯執掌新加坡置地期間,帶領企業從一家小公司發展成新加坡房地産巨擘。最令他引以爲豪的成就是在新加坡金融中心萊佛士坊興建蚬殼大廈。這項投資的回報出奇地高,約 4 年的租金就收回了成本。同時,新加坡置地還和渣打銀行一起建造了渣打銀行大廈,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新加坡,蚬殼大廈和渣打銀行大廈雙樓並立,傲視萊佛士坊。
上世紀 80 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招標填海打造濱海中心地段,陶欣伯中標。當時這塊地皮還處在圍海填土階段,敢買下一塊還泡在水裏的地,需要很大魄力。後來,新加坡置地在這裏領銜開發了濱海廣場,現在是著名的購物中心。
陶欣伯常說,「老天給了我 5 個孩子,我在事業上也有 5 個‘孩子’,即欣光大廈、濱海廣場、吉利福中心、蚬殼大廈和新門廣場,個個都出類拔萃。」
在做地産的過程中,陶欣伯學到了三個秘訣:第一,投資要講回報增長,不能向銀行借款太多。第二,做貿易就要講利潤,雖然可以百分百地借款,但既然是做貿易,就一定不能離開貿易原則,要速戰速決,不賺錢也要及時割掉。地産業一要有堅實的資産基礎,二要有持續的利潤收入,視收入的數目分配股息。第三,管理費用要注意花在激勵員工方面。
3
「我與我老伴作爲中國人,一生都不忘本。我們身在國外,但總是在想中國如何好起來,我與外國人交流時總是對中國充滿信心,而且相信中國會好起來,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曆史和基因在適當的時候就能被激發出來。」
雖說大半輩子遠離故土,在多個國家打拼天下,但陶欣伯卻是「鄉音未改」,對祖國始終深有感情。
1979 年,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陶欣伯帶著鄉情和赤子之心回國投資。陶欣伯在中國第一項大投資是在家鄉南京興建金陵飯店。在他看來,在外面做生意,一定要天時地利人和。陶欣伯曾開玩笑地說:北京衙門太多,上海人太聰明,不是廣東人在廣東做事太複雜,最後只能選擇南京。
金陵飯店舊影
1983 年,江蘇省首家五星級酒店——金陵飯店正式營業,曾憑借主樓 37 層、 110 米的高度成爲當時的「中國第一高樓」,在運營過程中還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自開業以來,金陵飯店多次接待外國政商名流,不僅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也成爲了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金陵飯店的成功令陶欣伯非常滿意,此後他加大馬力在中國發展房地産,先後注資打造了上海世貿商城、北京亮馬河大廈、南京狀元樓酒店、上海新天地的住宅等多個項目。
4
「我認爲,要解決中國面對的問題,一定要逐步將各地區的貧富差距縮小。現在,中國處于生活水平平均線以下的人口太多,而國家要有起色,就要有足夠數量過上小康生活的中産階級。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能夠爲進一步的政治改革提供基礎。從長遠來看,幫助窮人脫困的唯一出路就是從教育入手。受了教育,人才能學會思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學會理性的對待,而不會輕易地‘橫豎橫’、動辄造成社會沖突,這就能夠爲公衆和諧相處、社會和諧發展打下了最好的基礎。」
陶欣伯主張「教育是立國之本,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只有幫助年輕一代提高文化知識管理水平,積極填補城鄉之間的差別,才能保證國家在健康的道路上持續前進。爲此, 1991 年,年逾古稀的陶欣伯在回到祖國以後,便與夫人劉光藜一同熱心教育,慷慨解囊,將自己取之于社會的財富以資助教育的方式還諸社會。
1997 年,陶欣伯創辦了陶欣伯教育基金,主要爲有志在國外著名工商管理學院(哈佛商學院、斯坦福商學院等)深造的未來中國企業家提供獎學金。陶欣伯對接受獎學金的學生有三點要求。首先,這位學生必須是中國籍無外國居住證者。其次,該學生的確家境清寒,需要財政補助。最後,在其完成學業之後,必須返回中國工作兩年。如今,獲得過資助的學生大部分留在了中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爲中國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林利軍就是其中一位, 2001 年,他考入哈佛大學商學院,在陶欣伯獎學金的支持下順利畢業,歸國後創設彙添富基金與正心谷創新資本,成爲了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和投資家。
2006 年,陶欣伯又籌備了新的基金會——「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該基金會以「資助貧困有志,獎勵品學兼優;鼓勵回鄉創業,服務基層社會」爲宗旨,在江蘇省內 22 所項目合作院校設立「伯藜助學金」,資助農村地區貧困有志且品學兼優的學子完成大學學業,用切實的步驟架起連接鄉村和城市的橋梁,爲我國的鄉村建設培養人才。截至 2019 年,基金會累計捐贈金額共 10.7 億元。
由于在慈善教育事業方面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陶欣伯被授予了許多項榮譽。例如 2006 年,陶欣伯被特聘爲江蘇省慈善總會名譽會長。2009 年,中華慈善總會授予陶欣伯「中華慈善個人突出貢獻獎」。2016 年,陶欣伯的事迹被央視《人物》專欄拍攝爲紀錄片,同年,獲得中國「綠卡」,這是對他慈善事業的最大肯定。
在一次采訪中,陶欣伯曾表示:現在 100 歲了,我很開心自己還能爲幫助這些陶學子而出力,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也成爲了我的「不老良藥」。看到他們一個個成長起來,就像看到自己家裏的孩子一步步長大,心裏是很高興的。
退休後的陶欣伯除了做慈善,大多數時間都在和妻子去各地度假頤養天年。在自傳中,陶欣伯曾說:我同老伴已經共享了近七十年的婚姻生活,至今恩愛有加。家中兒孫滿堂、其樂融融。在我的人生中,事業與家庭是支持我前進的兩大動力。對我來說,我的每一位家人都是我最珍貴的財富。他們伴隨我走過最艱難的歲月,亦同我一起見證了成功與輝煌。至今,我仍然相信人生的第一要義是要「修身」。在大家庭裏,「齊家」就是要用公平的原則來保持家庭和睦。如今大多是夫妻倆加一個孩子,所以如果個人能夠做到「修身」,「齊家」的問題也就大致解決了。「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一個人是擔當不起來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推動社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5
盡管陶欣伯心懷大愛,卻爲人謙遜;事業有成,卻行事低調,鮮少見諸媒體。
2021 年 8 月 24 日,陶欣伯在南京安詳離世,享年 105 歲。曾經受助的「陶學子」們紛紛通過各種方式悼念,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位改變了他們一生命運、給予他們無窮力量的老人。
生前,陶欣伯曾對自己的人生經驗進行了總結,即:做人要真誠,公開透明,不能騙人;做事要全力以赴,錯了,責己不怨人。陶欣伯認爲:如果一個人不堅守正確的原則,那麽即便一時有所成就,也是僥幸的結果,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我之所以能成爲一個像現在這樣的「少數派」,是因爲我一生中堅持了中國的優秀傳統價值觀所致。
資料來源
1.《陶欣伯人生小故事》,上海文藝出版社,作者:陶欣伯 口述 ;倪亦斌 整理
2.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官網
3.陶欣伯:青春馳騁商場 耄耋信步慈善,聯合早報網
4.人物|陶欣伯的傳奇一生,央視科教
5.新加坡華裔慈善家陶欣伯去世!曾建昔日中國第一高樓金陵飯店,南方都市報,羅瑾 侯婧婧
6.新加坡百歲富豪做事做人,環球人物,施曉慧
7.「新金陵」25%股份捐給助學基金會,金陵晚報,郝也
8.「新金陵開業,我還會來」,新華日報,王穎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