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4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僑批中看黨史”,“僑”見中國共産黨的偉大》的報道。
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家書承載著濃濃的骨肉親情,遊子遠行、夫妻離別、親友異地,家書始終是突破山海阻隔“帶著體溫的紐帶”。
尤其在大批遊子漂洋過海討生活的僑鄉,一種名爲“僑批”的特殊家書,更是靜靜地流淌在歲月的長河裏,如訴如泣,如歌如詩,記錄著家、城、國的故事,真實記錄了海外華僑華人曆史,被國學大師饒宗頤稱譽爲“僑史敦煌”,已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産。
在那個沒有電話、郵件、微信的年代,遠隔重洋見面比登天還難的一家人,是如何靠著這一紙薄薄的家書,維系著家人親情、夫妻感情、情侶戀情?如何表達著他們內心的惆怅、歡喜與悲傷?又是如何寄托著對家的想念、對鄉的挂牽、對國的熱愛?透過這些泛黃的僑批,人們還讀出海外華僑對中國共産黨的期待、擁護和支持,對新中國成立後發生巨大變化的欣喜和憧憬。
僑批是一種“信件”“彙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在著名僑鄉廣東江門五邑地區,僑批更多被稱爲“銀信”。江門的僑批以其數量多、曆史跨度長、覆蓋範圍廣、內容豐富等特點,在世界記憶遺産保護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成爲江門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化資源。
如何挖掘、包裝、傳播、活化這些“老物件”,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爲一體,讓文化寶藏得到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始終是一道重要的時代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曆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爲僑鄉新時代保護、活化僑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點燃了僑鄉人對這些“老物件”的關注度,激發了研究、活化僑批的新角度。
僑批舞劇《僑批·家國》。新華社發
“僑批中看黨史”:講好百年黨史的江門創舉
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江門市委著眼如何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資源,使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聚人心,謀劃將僑鄉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僑批置身于百年輝煌黨史的坐標中進行觀察解讀。這一構想,讓僑批研究專家、博物館學者、民間收藏達人、媒體人士眼前一亮,迅速響應。
“僑批中看黨史”是黨史研究和學習的一個全新視角維度。由于沒有現成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大家一頭紮進“故紙”堆裏尋找答案。“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我們堅信,地方性的就是中國性的、世界性的。
從時間維度看,僑批集中産生的年代與百年黨史有著很長跨度的交集。鴉片戰爭後,列強欺淩、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大量華南沿海百姓出洋謀生,華僑出國後就産生了大量僑批,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70年代。這些浩如煙海的家書漂洋過海,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歲月滄桑,正好映照著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曆程。
從內容維度看,僑批從個人、家庭的視角,對百年曆史有很多直觀反映和多重映射。即使有的書信沒有直接談及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但其反映的國內外現實,記錄僑胞們孜孜以求盼望祖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夢想,也充分印證了黨的事業的正義性與人民性,印證了中國共産黨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複興的偉大理想和光輝實踐。因而,挖掘“僑批中的黨史”,有著非常現實的可行性。
1953年印尼華僑陳金秀寫給大哥陳成長的家書,記載著兄妹二人雖相隔兩地數十年,不僅憑一封封銀信、一句句簡短的問候寄托思念之情,還強烈地表達了海外華僑對新中國成立後發生巨大變化的欣喜,更反映了華僑對中國共産黨的擁護和支持,以及渴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期盼。他們的父親還給三個孫子起名爲“寶華、寶僑、寶強”,連起來是“華僑強”。
陳金秀在僑批中這樣寫道:“親愛的大哥大嫂:解放後的新中國,在短短的三年當中,全國一切的一切都換(煥)然一新…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畫報》…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強大、自由、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國人民成爲真正的主人了……”這些尋常人家的家書,帶著濃烈真摯的感情,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研究者還找到了陳金秀的哥哥——94歲老人陳成長。僑批中的主人翁從曆史中走出來,他由衷地說:“只有大家和平發展,小家才能幸福生活。因爲戰亂,我與父親、妹妹相隔兩地多年,如今在黨的領導下,親人們魂牽夢萦的家鄉的發展日新月異,才讓我和妹妹如願重逢。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
“僑批中的黨史故事”通過媒體傳播開來,迅速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有黨史、僑史專家認爲,挖掘僑批中的黨史爲黨史和國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視野、新方法、新觀點,爲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值得持續深挖、借鑒推廣。
從一紙家書到一紙千金:華人華僑愛國愛鄉擁護共産黨的生動見證
隨著挖掘、研究、解讀的不斷深入,“僑批中的黨史”的獨特價值更加顯現,一封封輝映百年黨史的僑批從塵封中走出,跳入公衆的眼簾,其內容之豐、範圍之廣、角度之多、情感之真,令人如獲至寶、欣喜萬分、感動于心。
這些“跨越山海的家書”,有的出自著名僑領之手,有的來自政府官員的回應,更多産生于平民草根。雖家書主人各異,戀家、思鄉、愛國、擁黨都無一例外地是所有信件的內容主題及情感主線,咫尺素箋,紙短情長。
在這一批挖掘解讀的家書中,有一對父子,40多年來雖不能常伴左右,但就是靠著這一紙家書陪伴著彼此的成長,珍藏的40多封父親當年親筆寫下的家書,猶如燈塔一樣引領著兒子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抉擇,家書裏帶著的僑彙在艱難的歲月裏照亮了全家的希望。這位父親反複在書信中提道:“我唯一理想,就是有機會返回祖國去與我家人團聚。”他反複叮囑孩子們,“不僅要愛家,更要愛國”。可惜因種種原因,父親最終未能等到歸期,長眠異鄉。如今兒子已功成名就,卻在心中留下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一段難以釋懷的鄉愁以及一生永難實現的心願。
不少幸運的華僑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懷著赤子丹心,克服種種困難,從世界各地回到當時百廢待興的故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華僑梁葆常一家的故事正是當時衆多歸國華僑的縮影。他在闊別祖國家人20多年後,毅然地將資産轉回國內並放棄了外國國籍。回到祖國後,他在信中說:“天亮了!我們中華民族受外人所欺的奇恥大辱,用我們勇士的血來洗滌淨盡了……”“我可以說我已結束了可悲的海外生涯了,回來光明康莊的祖國了!許多人未同意我的見解,但我用行動來參加到革命隊伍裏。”赤子丹心,其誠可鑒。
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躍然字裏行間。在僑批的故事裏,家、城、國無論是重大變遷還是細微變化,都牽動著海外遊子赤誠的中國心,都留存著濃厚的家國情懷。
“在史書中寫下光輝的一頁,這一頁震蕩了整個世界,使世界每一個角落都在議論紛紛。祖國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國大陸上的人民不可忽視。爲中國人的一員,是值得自豪。”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位江門籍海外華僑在信中這樣表達倍感自豪的心情。
除了對大事的記錄贊歎,還有很多變遷點滴在家書中被提及。廣州解放初期,歸僑贊歎解放軍進兵迅速、軍紀嚴明;好政策推動企業發展,華僑企業家滿心喜悅由衷稱贊;有華僑點贊新中國婚姻法爲“天法”,一夫一妻制真正實現男女平等;還有華僑詳細記錄香港張燈結彩慶新中國國慶,見證了香港同胞愛國心等。
透過一封封僑批,還能讀到華僑群體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成長以及對中國未來高超的洞察力。著名僑領司徒美堂在1948年10月23日寫給毛澤東、周恩來的信中說:“美堂奔走革命六十余年,深信民主政治必須實現。”司徒美堂是從華工成長起來的愛國僑領、世界洪門領袖,他的政治態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他不僅自己堅定追隨中國共産黨,作爲愛國僑領,在他的影響下,廣大海外僑胞也認清了中國的政治領導力量所在,選擇了追隨中國共産黨。
華僑余禮津有一封寫于20世紀20年代的書信,雖然不長,卻預見了未來的中國。信件精要的內容不僅見證了當年中國工人運動産生的社會影響力,可以窺視當年華僑對工人階級力量的認可和期望,更看見了中國革命的未來和希望所在。他在信中講述,香港海員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在經濟上、政治上給英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和奮鬥精神,鍛煉了工人階級隊伍,激發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熱情,也爲中國共産黨後來的革命事業儲備了領導力量。“自此次罷工風波之後,在英人方面其態度略見和平,至于在港奸商以及賣國之徒,亦見下氣。”他進而在信中說,“倘再進一步,則我中國未可限量也。”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堅守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曆史的發展印證了余禮津當年的遠見和准確超前的判斷力。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重病在身的老華僑許滿大寫給家人的臨終遺言。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把一生對家國的情感濃縮到信中。在這封家書中,他向兒女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經曆和感受,介紹自己所觀察到的美國社會狀況,同時通過對比判斷出新中國的發展趨勢,對新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如“國家爲萬世萬民永久之基業”“無知者未見出過外國實未知國家之重要性,未受過外國人之欺淩侮辱與迫(剝)削,未明白外人之強力與思想,所以無知者不明新祖國之國家主義實意誠理”。當年其子女面對國內生活方面的困難,也有出國謀生的打算。許滿大認爲不可取,他認爲,青年人不應該因爲國家暫時的困難而逃避,他在信中寫道:“身爲男子生于斯長于斯而育于斯,應盡愛國保家之責,當今祖國建設難苦之期,無論何人不能逃被(避),如有逃被(避)者是爲國與家之大道不道,而無愛國保家之責任心,該不能成爲新中國之公民,仍而新中國亦應當不必要如此等莫須有無責任心之公衆逃民。”他還對後代表達了這樣的希望——“我寄語中華之青年人加倍努力,爲國爲家爲人民公衆後世子孫之樂園而鬥爭。”在那些艱難的年代,一位普通華僑能有如此高潔的思想境界,令人肅然起敬。
承載著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的僑批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海外華僑回鄉參與祖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好政策,讓海外華僑華人感到無比興奮,也使他們積蓄內心多年的念祖愛鄉的赤子之情得以盡情迸發。捐資家鄉建設成了很多華僑華人的情感表達。如海外華僑華人鄧奕豪、余年富分別在僑批中表示,要積極參與家鄉的建設,並將當時先進的汽車、錄音機等設備捐贈回家鄉,他們在信中寫道:“更希望祖國昌盛和強大,我們海外僑胞有好靠山。”
在所有發掘的僑批中,最令人動容的是一封“尋子僑批”,它引出的是一個讓人動容深思的“愛國賣子”的真實故事。爲支援祖國抗日戰爭,1940年,在南洋謀生的江門籍華僑鄭潮炯和妻子決定將剛出生40天的兒子賣給一位華僑商人作爲養子,簽下賣子契約,將換來的80元錢全部捐給了抗日籌赈會。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2年,短短5年時間裏,鄭潮炯跑遍了南洋戲院、茶樓、碼頭、車站等,勸說僑胞爲祖國抗日戰爭捐款,並把籌集的18萬元義款全數交給以陳嘉庚先生爲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赈總會”。在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裏,伫立著賣子救國鄭潮炯的雕塑,保存下來的當年鄭潮炯賣子契約的背面,寫了兩個大字——血書!
因爲對兒子的思念,抗戰勝利後,鄭潮炯夫婦就開始到處探聽、尋找兒子的下落,用盡了各種方法都未能成功。新中國成立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夫妻倆抱著再試試看的想法給新中國政府寄了求助信。沒想到不太抱有希望的舉動,卻給這對苦苦思念兒子的夫婦帶來了意外驚喜。1965年2月下旬的一天,也就是寄出信件3個月後,鄭潮炯意外地收到一封來自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的信函,令他驚喜萬分的是,在這封回批中(注:“回批”是指僑眷或僑眷委托僑批遞送機構在收到僑批後寫給海外寄批(信)人的回頭信),他們分隔了20多年的親生兒子在國家多部門接力幫助下成功找到了!從此,骨肉得以相認相見,分隔20多年的親人在新加坡與廣東之間架起了書信往來的橋梁。這兩封特殊僑批與回批的故事,見證了華僑對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支持、擁護和參與,更見證了新中國黨和政府的愛僑情深。
“從僑批中看黨史”,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被挖掘出來,這些串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紙家書,見證昨日,觀照今朝。穿越時空,我們依然還能感受到來自海外僑胞的音容笑貌,讓我們從全新的維度深切地感歎國家之變、大黨之偉、人民之幸、丹心之堅,激發起內心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活化賦能:新方式打開“老”僑批
僑批的保護活化利用遇到了最好的時代,江門用潮流的表達方式對僑批進行立體化的包裝,用微電影、圖文、視頻、海報、H5等多種形式將一個個感人的僑批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讓發黃的文字轉化爲可讀可親可感可悟的融媒體産品。一年來,江門推出16期“僑批中的黨史”短視頻、100余件融媒體産品,全網閱讀量超過650萬次,讓這一世界記憶遺産煥發新光彩。每一期“僑批中的黨史”都以豐富的內涵、飽滿的情感、通俗的解讀、創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各大媒體和海內外受衆爭相報道傳閱。
僑史專家對“僑批中的黨史”的挖掘傳播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紛紛自發將作品向海外專家學者轉發,“僑批中的黨史”項目還被評爲第八屆“粵治—治理現代化”優秀案例。海內外超過100家主流媒體對五邑僑批活化工作進行報道。江門五邑僑批專題成功跻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制作的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並于首集刊播。
與此同時,江門還探索運用這些與海內外廣大華人華僑有強烈情感共鳴的“老物件”進行對外文化交流,運用大衆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僑鄉世界文化遺産。通過海外工作公衆號以及華人華僑的微信群、朋友圈、社交媒體等私域空間傳播“僑批中的黨史”,直接覆蓋美洲、澳洲、東南亞及港澳地區的100多個江門籍海外鄉親社團。海外鄉親看到後紛紛表示:“非常感動,一封封僑批飽含父輩對家鄉的深情,也從側面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偉大!”
文物活化利用需要理論研究爲基礎,江門率先成立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舉辦了全國首個“僑批中的黨史”學術研討會,深度推進五邑僑批資源向學術研究成果高質量轉化。通過“僑批中的黨史”挖掘活動,深入挖掘僑批的曆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並以僑批爲題探索回答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課題。
正如專家所言,“研究僑批中的黨史爲保護活化僑批開辟了嶄新的天地”。當前僑批研究更多集中在華僑精神、中國文化以及近代華僑史、家族史、經濟史、社會史、金融史、郵政史、中外交通史、國際關系史等方面,從僑批中發掘研究黨史是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展僑批中的黨史研究彌補了僑批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爲僑批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豐厚的沃土;同時,激發了海外華僑華人愛國愛鄉的情懷,助力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豐富的僑批資源也爲研究僑批中的黨史提供了大量素材。書信是曆史研究中的重要佐證載體,華僑的書信從第三者的視角去印證審視曆史,更富真實性、更具客觀化、更有動人感。從華僑書信的角度去解讀、觀察中國共産黨黨史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從僑批出發,挖掘華僑書信中的黨史故事,爲研究黨史開辟了全新的視角,使黨史解讀折射出來的溫暖柔軟的人性光芒,顯得更立體豐滿、更入腦走心。
江門嘗試讓僑批插上時尚之翼,用藝術的方式打開,陸續推出僑批題材的戲劇、歌曲、文創等一批文藝創作産品。創排的舞劇《僑批·家國》,有高度、有創意、有溫度,擦亮了世界記憶遺産的城市名片,創下了“低成本高品質”的藝術精品範例,也是江門作爲全國首個中國舞蹈之城的城市形象展示;同時,啓動五邑銀信全球征集活動,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對象由黨內向全社會延伸,地域由僑鄉向港澳向世界延伸,引起強烈情感共鳴。創排的大型沉浸式誦讀劇《僑批·中國》也于去年12月成功首演,以家書誦讀的藝術形式感動了廣大觀衆。本土的文藝工作者也紛紛通過各種文藝形式激情創作,如創作傳唱僑鄉歌曲《一紙情長》,用僑鄉賣雞調民謠的藝術感染力,讓僑批以文藝作品的形式逐漸成爲僑鄉城市文化標簽,溫潤人心。
道雖遠,行則必至。有著“中國著名僑鄉”美譽的江門,僑特色是其中熠熠生輝的寶貴資源。江門擁有著兩塊世界級文化名片,一爲碉樓,二爲僑批。如果說碉樓是有形的,那麽僑批則是無限的。
如今,“做好僑批資源活化使用”被列入江門“十四五”規劃和文化發展改革重要任務。打造“僑批中的黨史”黨史學習教育品牌,啓迪我們與時俱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有可爲。勇于回答好時代課題,不斷挖掘主題、捕捉創新靈感,描繪精神圖譜,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