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報道稱,亞洲的航空市場掀起了樞紐機場的爭奪戰。新加坡的樟宜機場開設了大規模商業設施,韓國的仁川國際機場計劃增加跑道,到2030年將年接待旅客人數提高至1億人次規模。隨著中産階層的擴大和廉價航空公司的崛起,包括中轉旅客在內,預計今後旅客人數也將大幅增加。亞洲各國和地區競相使機場具備媲美百貨店的零售功能,通過銷售商品和租金增加收益。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11日報道,在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大型商業設施“星耀樟宜”于10月正式開業。總面積達13.57萬平方米,設施內擁有世界最高(40米)的室內瀑布和新加坡最大的樹籬迷宮。開發費達17億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約合5.2元人民幣)。
報道稱,星耀樟宜內共開設了280家店鋪,日均訪問人數達約30萬人。通過深夜營業來獲取中轉旅客的需求。
韓國的仁川國際機場9月發布了“2030藍圖”,力爭到2030年成爲全球數一數二的樞紐機場。首先將在2024年之前新設跑道和擴建旅客航站樓,還計劃活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提高機場的運營效率。
據當地媒體報道,仁川國際機場力爭到2030年將年接待旅客人數提高至超過1億人次,將銷售額提高一倍至5萬億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69韓元)。在國際吞吐量方面,力爭達到世界第一。
在中國,投入巨額資金興建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于9月啓用,10月底國際航線正式通航。力爭2021年之前旅客人數達到4500萬人次,未來達到1億人次。現有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國內航線旅客的比例較高,力爭通過大興機場充實國際航線。
亞洲機場瞄准的是“百貨店型”機場。商品銷售和租金收入成爲重要的收益源。
報道介紹,樟宜機場集團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的銷售額中,租賃和商品銷售等收入占到六成。日本方面,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成田機場內店鋪的銷售額達到創曆史新高的1432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5元人民幣),較5年前大幅增加了70%,與三越日本橋本店不相上下。零售業務在成田機場整體銷售額中的占比達42%,成爲比肩主業機場運營業務的主要收益源。
資料圖片。新華社/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