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王坤朔 張馨心)全球戰“疫”正在全面展開,中國方案和經驗越發受到關注與肯定。其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爲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湖北武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集中介紹了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藥物。
中醫藥總有效率達90%以上
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豔紅介紹,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進恢複期人群機體康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早期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總結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傳染病規律和經驗,深入發掘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篩選了以‘三藥三方’爲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成爲中國方案的重要特色和優勢。”余豔紅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會上介紹,中醫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新冠肺炎疫情治療過程當中取得重要作用。“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阻止疫情蔓延,是我們取勝的基礎。”他表示,在方艙,采取以中醫藥爲主的中西醫綜合治療,除了給患者服用湯劑或中成藥,還有按摩、刮痧、貼敷等方式進行治療。數據顯示,2月初“四類人員”當中診斷確診比例是超過80%,中旬就降到了30%,到2月底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以內。
“中醫很強調預防的作用,在這次抗擊疫情中,預防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在方艙醫院,應湖北省衛健委的要求,爲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了藥食同源的預防方,目前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沒有一例感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說。
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介紹,從目前臨床觀察來看,中醫藥對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治療有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了輕症和普通型病人向重型的轉化,二是降低了重型向危重型的轉化,三是用于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治療,四是用于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康複。“中醫藥作爲新冠肺炎治療的多靶點治療手段,與目前的傳統治療相結合,一定能夠挽救更多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生命。”他說。
余豔紅表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遇到重大疫病事件,都會從中尋找解決辦法。這次的實踐再次充分證明,中醫藥學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屢經考驗,曆久彌新,值得珍惜,它依然好使、管用,並且經濟易行。
大疫出良藥 “三藥三方”有顯著療效
“大疫出良藥”——張伯禮說,每次在一個大疫過後,都會出現一批好藥在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也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就跟西醫同道一樣,注重從老藥裏篩選有效的藥,同時也研制了幾個新方,也就是“三藥三方”。
據余豔紅介紹,本次疫情中通過臨床療效的同步觀察,目前已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張伯禮介紹,金花清感顆粒的方子曆史悠久,是由《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和《溫病條辨》的銀翹散合方組成。連花清瘟是在治療非典的時候研制的一張處方,它主要的功效也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熱,治療輕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的患者有確切的療效,目前我國已向意大利援助了10萬盒蓮花清瘟膠囊。
邱海波表示,越來越多的中藥、中成藥、中藥注射劑正在使用國際上公認的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來對其療效進行評估。中醫和西醫治療模式上有明顯不同,從西醫來看,多數化學藥物是單靶點的,而中醫和中藥更多是多靶點的,像團隊作戰。
邱海波重點介紹了血必淨注射液的治療和研究情況,在體外實驗中證明了其對新冠病毒的複制有抑制作用,在相關動物實驗研究中,血必淨注射液對炎症風暴以及對凝血功能的障礙具有遏制作用。“這次我們選擇中藥注射劑來治療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是由于前期臨床研究中證明了血必淨在重症肺炎中是有一定療效的。它在之前的重症肺炎的治療,以及在膿毒症的治療中已經取得了大家公認的成效。”他說。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中醫藥治療傳染病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科學規律。針對傳染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三種治療方法,比如清熱、化濕和解毒。因爲各種傳染病的病因不同,這三種治法各有所偏重,中醫在幾千年曆史上産生了非常著名的經典名方。“我們中藥的使用好比能夠迅速的動員一個國家的軍隊保衛體系,迅速驅趕外來的敵人(病毒),防止敵人對國家造成重大的破壞。”劉清泉說。
願與世界共享中醫藥經驗和成果
針對中醫藥國際合作問題,余豔紅表示,現在疫情在多國、多點暴發,中方願同有需求的國家開展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余豔紅介紹,目前,我們已及時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把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翻譯成英文。還通過遠程視頻交流,提供技術方案等,向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國家分享救治經驗。同時,中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經向意大利、法國等國和港澳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藥品和器械。此外,已選派中醫師赴外支援,並一直與境外相關專家保持著密切聯系。
黃璐琦表示,不擔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醫。“不擔心的原因,來自于信心和實踐。中醫和西醫雖屬于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對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認識角度,但是它們都會基于臨床療效這一事實。屠呦呦等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正是基于臨床療效這一事實。現在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中醫針灸。”
3月18日,化濕敗毒顆粒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的批件,這是在國家診療方案推薦的方劑的基礎上,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結合臨床實踐優化而成。黃璐琦介紹,化濕敗毒顆粒被國外朋友親切地稱爲“Q-14”——Q英文諧音CURE,取治愈、解藥的意思,“14”表示這張方子是由14味藥組成,由此引申爲一句俗語“One for all, all for one——我爲人人,人人爲我”。表明中國願與各國人民並肩作戰,共抗疫情,共享中醫藥的經驗和成果。
張伯禮表示,中西醫結合救治,是我們中國方案中的亮點,現在世界上疫情較嚴重,疫情也不分國界,而中醫大愛無疆,非常願意和同道們分享中醫藥救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