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外國人對于中醫中藥接受度並不高,特別是口感苦澀的中藥,但如今外國人對中醫中藥表現出的虔誠出乎中醫大夫們的意料。
70年來,在現代醫學應對疾病挑戰進入一個個平台期的時刻,中醫藥爲人類提供了另一種健康思維模式和另一種醫學解決方案。隨著它屢屢彰顯在應對重大疾病或疫情時的效用,中醫藥這支一度被邊緣化的醫學力量,逐漸獲得全球範圍內更爲廣泛的關注和更加深刻的認同。
中國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把“團結中西醫”作爲三大衛生工作方針之一,確立了中醫藥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甯類藥物已經産生了抗藥性,全世界都在研發新的抗瘧藥。屠呦呦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獲得啓迪,最終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以青蒿素類爲主的複合療法作爲抗瘧首選方案。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幾十年裏,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療了兩億多人,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中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到2018年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2016年,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中成藥複方丹參滴丸正式完成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三期臨床試驗。這是全球首例完成FDA三期隨機、雙盲、大規模試驗的複方中藥,西方市場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兩分天下的格局有望被打破。此外,地奧心血康、丹參膠囊等亦獲得歐盟上市許可。
近年來,中藥在治療危急重症方面的良好成效,讓世界看到了中藥的“能耐”。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等也在積極開展中醫藥研究,布局中醫藥研發與生産。耶魯大學的研究學者從中藥古方中萃取芍藥、黃岑、甘草、大棗等4種植物的有效成分,重新組合後制作出效果穩定的抗癌藥。日本的一項研究亦證明,黃岑對骨髓瘤細胞有抗增殖作用。在日本,許多漢方藥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漢方研究機構和中藥材生産基地。韓國也成立了漢方藥專門研究機構。在歐洲,英國、意大利等國也已經有公司以中草藥爲基礎,進行中醫藥治療腫瘤、糖尿病的研究與嘗試。
中醫的治療手段也逐步爲世界所接納。1997年,美國最重要的衛生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舉行了一次千人聽證會,根據臨床療效和科學根據得出結論,針灸在鎮痛和止嘔吐方面有確實的功效。從那以後,美國、歐洲一些國家的醫療保險公司開始將中醫針灸納入商業保險。
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已有103個國家認可使用針灸療法,其中18個已經將其納入醫保體系範疇。中醫的艾灸、拔罐等治療方法也受到國際友人的熱捧。2016年8月8日,美國選手菲爾普斯參加了裏約奧運會男子200米蝶泳預賽,其身上就留下拔罐後的明顯痕迹。
中醫藥學以整體觀念爲指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倡導養生保健、個體化診療、辨證論治思想,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理念和方向。如今,看中醫吃中藥,在海外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張伯禮的觀察,現在國外執業的中醫師70%是洋中醫;中醫服務的患者70%是外國人。中醫藥正在逐步走進各國普通群衆的生活。消費者還在中醫藥館的海外門店參加健康講座,學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養生方法。
2016年3月,由中國主導的《中藥編碼系統——第一部分:中藥編碼規則》由國際標准化組織正式發布。中藥編碼規則以17位阿拉伯數字,分類表達中藥的品種來源、藥用部位、品種類別及其規格、炮制方法等特定編碼技術分類及其含義。該項國際標准對構建中國乃至世界的中醫藥標准體系,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標准化、規範化和信息化,發揮著重大作用。
2019年5月,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首次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標志著以世衛組織爲代表的整個國際公共衛生系統對包括中醫藥以及來源于中醫藥的這部分傳統醫學價值的認可,同時也是對中醫藥在中國、在國際上應用越來越多這一現實的認可。
2019年6月,在世界中醫藥大會第五屆夏季峰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表示,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和組織簽署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統計數據顯示,每年13000多名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約20萬人次境外患者來華接受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有“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之稱。傳承千年的“岐黃之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在世界範圍的傳播與影響力日益擴大,成爲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
【來源:新華社新聞客戶端,內容選自:2019年9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9期,文:《環球》雜志記者 姚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