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作爲中國話劇藝術的殿堂,2022年迎來建院70周年華誕。70年來,他們守正創新,不斷前進,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話劇專業人才,形成了鮮明時代特色和民族藝術風格;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演劇學派,留下了大批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成爲享譽國內外的話劇藝術殿堂。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話劇《阮玲玉》李春光攝
1、把北京人藝建設成爲一座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特色、有風格的劇院
70年歲月荏苒,70年奮鬥求索,70年藝術積澱,鑄就了北京人藝的曆史華章。遙想當年,新中國如旭日東升,人民的文化巨輪啓航前行。1951年秋,文化部根據新的文化發展需要,提出文藝團體專業化的要求。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和部署下,經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協商,北京市長彭真批示,決定建立話劇演出專業機構。1952年6月12日下午,在東城區史家胡同56號一座四合院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宣告成立。
好的劇院必須有好的領導班子。北京人藝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安排著名劇作家曹禺擔任院長,優秀導演焦菊隱擔任總導演,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戰鬥劇社社長歐陽山尊擔任副院長,曾任陝甘甯邊區文協秘書的趙起揚擔任黨委書記。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爲“北京人藝四巨頭”。建院之初,“四巨頭”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以42小時不眠不休的談話,爲劇院設定了目標,那就是把北京人藝建設成爲一座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有特色、有風格,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享譽全球的劇院。應當說,今天的劇院,如他們所願。
濮存昕說,“北京人藝有三寶:劇場、作品、人”。在周總理的親自批示下,首都劇場動工,建築材料優先取用人民大會堂建設工地,劇場前廳和廊柱設計周總理親自參與。1956年首都劇場落成後,周總理批示把這座當時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劇場撥給北京人藝。而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人藝的創新發展,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上,首都劇場擴建工程順利竣工投入使用,2021年一座擁有五座劇院的劇場集群——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拔地而起,爲北京人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劇本朗讀《鳥人》李春光攝
2、“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檢驗藝術的最高標准”,以300多部優秀劇目的演出,向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目標邁進
70年來,北京人藝堅持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走出了一條弘揚民族精神、體現中國美學意蘊、具有詩化現實主義傳統的藝術道路。他們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同心,始終關心人民情感和民族命運。國有大事,民有危難,他們從未缺席。歌頌新北京的《龍須溝》呈現“滿台生活”,埋葬舊世界的《茶館》體現“一棵菜精神”,反映曆史文化的《李白》《杜甫》營造“詩學意境”,“洋爲中用”的《嘩變》《洋麻將》實現華麗轉型,反映革命勝利前夜的《香山之夜》續寫紅色史詩……70年來,北京人藝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正如北京人藝前院長任鳴生前所言,“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檢驗藝術的最高標准”,以300多部優秀劇目的演出,向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目標邁進。
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民衆口碑。改革開放之初,觀衆爲購買《蔡文姬》的戲票曾經擠倒了劇院的圍牆,而今已演出700多場的《茶館》仍是一票難求,爲買到戲票,觀衆帶著馬紮、舉著陽傘,把隊伍排到了兩裏長,網上訂票,幾分鍾內搶光。
70年來,北京人藝堅持繼承性、創造性、獨特性,重視生活與藝術的相輔相成,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堅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劇院會聚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他們秉持焦菊隱所言“對于藝術事業的無限的忠誠”以及“戲比天大”“精益求精”的藝術信念,重傳統,守明德,攀高峰,遵循舞台藝術創作規律,信守幾代人共同創造的藝術規範;在創作姿態上,他們一方面赓續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方面發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革新精神,學古不泥古,創新不唯新;在創作方法上,既博采衆長,吸納和化用以斯式體系爲代表的各種表演方法,同時探索和實驗話劇民族化的各種演劇方法和藝術形式,堅持以塑造有血有肉、有豐富情感、有鮮明特點、有哲學美學內涵的典型的人物,讓演出具有和諧統一、優美動人的藝術魅力;他們以“深厚的生活基礎,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的藝術實踐,努力創作和淬煉話劇藝術經典。
70年來,北京人藝在《茶館》《雷雨》《蔡文姬》等劇目創造劇場傳奇的同時,《李白》《司馬遷》《杜甫》《窩頭會館》《玩家》等劇目續寫民族藝術史詩。在京味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了新京味兒話劇;在繼承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對保留劇目、經典劇目、外國劇目重新解讀,全新演繹,高標准、嚴要求下,讓經典劇目常演常新,讓新創劇目淬煉提純,體現新時代民族話劇的新面貌,彰顯中國氣派和民族精神。
北京人藝經典劇目《茶館》上演70周年紀念版李春光攝
3、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話劇有效的海外傳播,讓世界感知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
70年來,北京人藝重視人才培養、劇目建設、經驗總結、文化積澱。既有開放的藝術視野,又有詩化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們出人出戲出經驗,以“團帶班”的方式發現和培養青年人才,創造條件培養與劇院風格“合槽”的優秀青年演員。他們善于尋找和開掘文學資源,從“郭老曹劇院”到莫言、劉恒、郭啓宏、何冀平、熊召政等秉筆寫劇,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守好舞台藝術創造的第一道關。他們以優秀的導演、表演、舞美藝術等綜合實力,塑造了意味無窮的系列典型形象,有些形象堪稱過目不忘。他們努力做到天然靈動與雄渾大氣、京味特質與中華文化、曆史底蘊與現實反思、典型形象與思想哲理、經驗理性與詩學意境、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有機統一。
70年來,北京人藝不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而且注重用情用功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話劇的海外傳播打開文化交流的路徑,讓世界感知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早在1953年,《龍須溝》被日本“京藝劇團”在京都、神戶演出。1980年,《茶館》應邀赴德國、法國、瑞士三國進行訪問演出,被譽爲“東方舞台上的奇迹”,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1983年《茶館》赴日本多地演出,1986年赴中國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2005年赴美國演出,2015年《我們的荊轲》赴白俄羅斯演出,2018年,《我愛桃花》赴哈薩克斯坦演出……在“走出去”的同時,以包容借鑒的文化姿態“請進來”,不僅邀請了阿瑟·米勒、查爾斯·赫斯頓、奧列格·葉甫列莫夫等國際著名導演爲劇院導戲,而且自2011年始,首創“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秉持“名團、名劇、名導演”標准,9年間共邀約來自12個國家、22座國際知名院團的32部戲劇作品來人藝演出。
近十年內,北京人藝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以“龍馬風神、駱駝坦步”的創作姿態,排演古今中外大小劇目87部,共計演出3649場,其中大劇場56部1951場,小劇場31部1698場,國內外巡演及深入基層演出41部413場。人民需要好的戲劇,人民的劇院努力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人們常說,北京人藝是一座有文化的劇院,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常常把他們的劇院形容爲一個大家庭,這裏名人會聚,齊心合力,爲話劇藝術竭忠盡智;這裏精品叠出,精彩紛呈,勇攀藝術高峰。它的曆史是每一位藝術家互助前行、不斷接力的足迹,它的藝術殿堂是一部又一部優秀話劇作品的持續累積。
70年初心不變,70年曆久彌新,奮鬥正未有窮期,信是明年春再來。北京人藝寶刀不老,必將披荊斬棘,開拓進取,創造出新的藝術奇迹。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6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