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來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11月27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在馬來西亞,老一輩所熟悉的中華戲曲正逐漸式微,廟宇神誕等傳統慶典,已經慢慢以歌台取而代之。許多青年人對戲曲並不熟悉,更沒有興趣觀賞或學習。常常是台上演員傾情表演,台下觀衆冷冷清清。
現在,每年能在關丹觀賞到傳統戲曲演出的地方,大概只剩下關丹鬥母宮了,來自柔佛峇株巴轄的雙飛鳳閩南劇團會每年來演出。走過50年曆史,這個家族劇團見證了時代演變,對此,負責人莊榮源感到無可奈何。
柔佛州神廟活動活躍,當地戲班至今仍不少。“可惜的是老板多,戲少,以前大班有30多人,現在連拉二胡、奏樂跟演員在內,僅剩七八人。每場戲演出時間約1小時,全戲更需3小時半,小旦小生各種角色互換出場已是平常,甚至有些樂師都要去客串演出。”莊榮源說。
他形容馬來西亞的戲曲情況時表示,現在不止演員沒有接班人,連樂師也“國寶”般稀有。除了一些閩南劇團之外,還剩一些布袋戲和木偶戲的小戲班,而槟城亦僅余一家潮州劇團,其他的則是泰國潮戲班。
以往一班30余人的戲班,如今每人都身兼多角。(來源: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劇團酬勞須與歌台共分
在這個時代,要養活一個劇團比以前更艱難。莊榮源透露,劇團演出酬勞一般介于2000至3000林吉特之間,潮州戲班則較吃香,酬勞在4000至5000林吉特左右。然而,相關酬勞費其實須與歌台共分。
“因爲大戲已經沒人要看了,所以現在邀請演出的多半會以‘一半歌台,一半大戲’模式進行。劇團要應付演員的三餐和酬勞,還有購置服裝、道具等開銷,幸好演員都能自行化妝,而外地演出的時候多數暫住戲台。”莊榮源說。
劇團受邀到外地演出最少要逗留3天,但並非一年到頭都這樣。“正月十五元宵、初九天公誕、三月媽祖誕、四月初三太子誕、七月鬼節、八月中秋,一些地方會有大伯公廟宇邀演,基本上我們就是到處跑。”
據了解,該劇團演員平均年齡50至60歲,最年長的是團裏的小旦,也是莊榮源的母親,今年已經70歲。“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演員年紀也不小了,但後繼無人。”莊榮源說。
年輕人對戲曲不感興趣
莊榮源認爲,後繼無人並非戲曲太難學,主要還是興趣使然。中國有不少年輕人在學習戲曲,新加坡也有學校在推廣該藝術,培養人們對戲曲的認知與興趣,而馬來西亞則鮮有組織和單位去做這件事。
“人們沒有傳承這門藝術的精神,自然沒有傳播的種子,盡管老師傅們願意教,但有人要學嗎?”莊榮源說。
談到“唱大戲”,莊榮源說,首要條件還是方言流利,會唱小調。在以馬來語、英語爲主的社會,年輕人更難有機會接觸,更別說受到傳統戲曲的熏陶了。
以粵劇福建劇爲主
粵劇演員郭寶君說,馬來西亞戲劇多以粵劇或福建戲劇爲主,因此懂方言其實還是相當重要的。在沒有戲劇學院的情況下,僅靠現有老一輩演員很難走下去。“我們多數是40歲以上的演員,面對青黃不接的困境,將來只有聘請外來的戲劇團了。”郭寶君說。
另一演員陳勝家也認爲,除非有社團願意推廣傳承,否則很難重振戲班。本身是兼職演員的他從10多歲起學戲曲,認爲並不難學習,可是有興趣者卻很少,觀衆也越來越少。(朱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