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曆史部編版:文化交流與傳播(選擇性必修3)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學目標】
1.通過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史料、圖片等資料的選擇解讀,使學生了解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思想的傳播,使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並不斷增強,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走向崩潰和瓦解。引導學生理解戰爭與文化發展的辯證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精神。
2.注重地圖的使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曆史思維方法和態度。
3.戰後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複興,例舉印度、埃及、新加坡的文化複興特點,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和重構,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化應該共存共榮,和諧共生,交流發展,交融完善。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區國家間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難點:辯證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發展的作用,戰後各國如何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複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探究思考:你了解的印度是怎樣的國家?
展示材料:
一幢世界古老文明的殿堂,一個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國度,一塊唐僧師徒心中的聖地,一顆大英帝國皇冠的明珠,一處甘地非暴力鬥爭的試驗場,一個與近現代中國有著類似苦難經曆和奮鬥曆程的民族,一個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國鄰邦。她就是印度,五光十色個性十足。
——林承節《印度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談談學生了解的印度,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引出材料,將印度的五光十色個性十足與曆史上的一次次異族入侵的戰爭相聯系,從而導入新課。
講授學習新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展示材料: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材料,教師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形勢以及印度作爲英國的殖民地也卷入戰爭當中,遠赴歐洲參戰,從而接觸到歐洲的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的思想,于是促進了本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裏,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斯塔夫裏阿諾斯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曆史進程》
材料二 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
——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斯(1918年)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史料,使學生體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意識的普遍覺醒,理解戰爭爲不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契機。同時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曆史思維方法和態度。
★展示材料:
甘地思想:
①政治主張:非暴力鬥爭實現印度的獨立
②經濟思想:提倡手工紡織,抵制西方物質文明
③社會思想:建立平等和諧的社會
設計意圖:教師簡要介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引導學生理解甘地的思想,從而體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社會和甘地的思想中都有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的特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對印度文化發展的影響以及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推動作用。
探究活動(學生分組討論):例舉近代中國與外國的戰爭後,中外文化之間碰觸與交流的事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理解近代中國中西文化的交流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從而正確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對各國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
2.其他地區與國家的民族解放鬥爭
★展示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歐洲的版圖變化
探究思考:閱讀上面兩幅地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
設計意圖: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歐洲版圖的變化,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引導學生體會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歐洲地區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促進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反抗鬥爭。
★展示材料:
中國的反帝愛國鬥爭(1919、1921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聯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英勇表現,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傳播馬克思主義,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嘗試和表現,是戰爭對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的客觀推動作用。
★展示材料:
設計意圖:通過非洲被帝國主義瓜分到埃及華夫脫黨運動的鬥爭並獲得獨立,引導學生了解非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展示材料:
探究思考:看圖分析,爲什麽南美洲又叫做拉丁美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侵略,促進了南美洲一些國家接受了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或者葡萄牙語,理解戰爭也會造成民族文化的喪失或者斷裂。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印度獲得民族獨立
設計意圖:引用《印度獨立法案》和印度巴基斯坦獨立示意圖,簡要介紹印度獲得民族獨立的過程。
2.其他地區與國家的民族解放
★展示材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圖,了解亞洲各國民族解放的時間,體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國家民衆的覺醒,推動了民族獨立鬥爭掀起了高潮。
★展示材料:
1959年古巴卡斯特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企圖控制拉丁美洲,激起了拉美地區普遍的反帝鬥爭。以古巴卡西特羅革命爲例,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精神迅速傳播,促進了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1.印度的現代新文化
探究思考:本段印度歌舞視頻,如何體現印度現代新文化是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結果?(提示:可從服飾、舞蹈風格等方面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一段印度歌舞視頻引導學生分析印度現代文化的特點,體會現代新文化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合了西方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更適應印度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展示材料: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印度比較發達的工業、軟件行業、軍事科技以及航空航天技術,從而體會印度對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吸收借鑒。
★展示材料: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印度宗教的多樣性和保留傳統的服飾,使學生理解印度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對文化的選擇與重構,從而實現了印度現代新文化的融合與完善。
2.其他國家的文化複興
★展示材料:
李光耀談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的關系
沒有所謂的亞洲模式,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高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産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
——李光耀《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的分析解讀和圖片觀察,了解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模式,理解新加坡努力創造現代的東方文化,在吸收學習西方科技的同時保留傳統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文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增長。
★展示材料:
歐美建築與阿拉伯建築並存的開羅“千塔之城”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埃及的多種宗教信仰並存的情況、歐美建築與阿拉伯建築並存的建築特點以及傳統的阿拉伯服飾和文字,使學生理解體會埃及現代新文化也具有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特征。
探究思考:從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的文化複興,你得到怎樣的啓迪?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和重構,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化應該共存共榮,和諧共生,交流發展,交融完善。
結語1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一個不同文明集團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種文明都要學會與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結語2 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每個時代的戰爭起因並不相同。……在這些戰爭過程中,被征服、被壓迫者爭取解放的鬥爭艱苦卓絕。戰爭不僅帶給人類深重的災難,也在客觀上爲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彙、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
【教學反思】
關于這一課的知識內容,理解難度較大,教師依賴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了,因爲教師本身對許多知識的理解就不夠透徹,必須先充實自身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然而,現有關于新教材的教學資源太少,備課難度相比從前有所增加。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應當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積極爭做一個新時代的“新”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