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的育兒幹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 | 二旭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台輸入“授權”
閨蜜女兒正緊張備戰中考,全家都很緊張。
閨蜜說:“現在,孩子同學以及同學家長,關系之間都有著微妙的變化。因爲,優質名額就那麽多,一個上去,就意味著一個機會被擠掉。”
只聽她說,我就能感到一股殺氣撲面而來。
事實上,教育競爭,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存在著,只不過形式和大小不同。前兩天,看了一個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讓我對新加坡的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同爲亞洲國家,新加坡和我們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孩子,比新加坡的孩子要幸福,而新加坡教育的很多地方,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
新加坡是一個亞洲島國,狹小,面積只有洛杉矶的一半,卻占據著重要的港口位置。他曾爲英殖民地,後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正式獨立。
在這裏,彙聚了4個種族、4種語言,以及世界各大宗教。新加坡自然資源匮乏,卻是全球經濟強國,這跟他的教育無不相關。
由于文化繁榮,在新加坡生活,孩子們會覺得非常有趣,壓力也很大。
紀錄片中12歲的女孩伊莎貝爾,馬上就要進行“小六會考”。伊莎貝爾坦言:“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我都非常緊張,無法睡好覺。”
在新加坡,小六會考,是一項非常重要,甚至說可以說是決定孩子終身方向的全國性考試。
富強如新加坡,優質教育資源也同樣有限。教育部奉行:所有孩子都該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但並不是像美國那樣,所有孩子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所以,新加坡設置了藝術學校、體育學校、數理中學,孩子小學畢業後,就會被細分去向。
成績最好的孩子,相當于特選生,將升入直通車課程項目,會有很多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考試、直接與名校接軌等,也就是說,孩子小學畢業只要成績優秀,基本上就跨進了精英高等學府的大門。
成績上中等的孩子,會進入快捷流學校,學完中學的科目。
中等偏下的孩子,會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讀中學。
而成績最差的孩子,會被直接發送進普通技術學校。
過早的教育分流,爲新加坡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但對于孩子和家庭而言,卻是殘酷無奈的。
2
紀錄片中,第三次參加“小六”考試的男孩哈姆卡,對自己沒有一點信心,他連說兩遍:“我不行,我不行,我肯定通不過。”
盡管,新加坡副總理說:“傳統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就業。而分流後的因材施教,大大降低了辍學率。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高薪工作、滿足感和自主權。讓每個家庭都能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
但,小六考試後的分流,讓孩子壓力重重。而高薪的獲得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何嘗又不是社會整體進步的産物?!
雖然紀錄片中也提到: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2/3的高分,但小學畢業就分流的制度,實際上創造了更多不公平。
相比新加坡,感覺我們的孩子,要幸運的多。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在18歲左右才會停止發育。而小學後的孩子,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心理成長,都還有很大的空間。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們的孩子,要到十七八歲才會參加決定人生走向的高考,小學時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到初中或高中可能會進步、爆發。
緩慢的分層和淘汰學制,給了孩子更多的機會,也排除了孩子發揮不穩定的偶然因素。
盡管,新加坡的分流教育,讓職業教育和精英教育一樣專業又細化,更注重因材施教,更能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甚至很多家長也認爲,分流教育,是對成功的另一種定義。
但那又何嘗不是在孩子小小年紀裏,教他學會“認命”?
相比新加坡,盡管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完美,但對于個體,對每個孩子而言,實際上更公平、機遇也更多。
紀錄片中,無論是教育部長、學校校長還是老師、學生家長,都默認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精英。”
而我們的中高考,雖然殘酷,但,它不強制分流,它遵從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它讓更多孩子看到 “希望”,它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能成爲精英,只要你懷揣野心,奮勇前行去努力。”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
前段時間,關于“996工作制”,網友們吵得沸沸揚揚,有人抱怨:“孩子更慘,基本上是6107”,即6點起床,10點入睡,一周7天,沒有休息日。如此勤勤懇懇付出10余載,只爲千軍萬馬,共同擠過的高考獨木橋。
很多人因此質疑教育,質疑高考,懷疑,考試破壞了孩子的自由,壓力讓孩子無法正常成長。
可實際上,無論哪個國家,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橫亘著大大小小的考試。一定程度上,考試讓機會更平等,讓教育制度更透明。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在新加坡,考試非常多:課堂測驗、定位考試、評估考試、季度測驗、期末測驗……有的學校從一年級就開始,而有的學校,則從三年級開始。
甚至有的教師還會“隨學隨測”:課堂上,每個孩子手上有兩個顔色的卡片,如果孩子無法理解老師的講述內容,可以亮出紅色卡片,表示自己“卡殼了”;而如果孩子能理解,就會亮出綠面。
雖然,考試給了孩子很大壓力,但對于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老師能了如指掌,還能隨時根據孩子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從這個角度而言,考試有很積極的意義。
新加坡的小學生,壓力也很大。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課外班,每天做作業到很晚;
暑假放假一個月,要返校三個星期;
甚至連孩子的生日派對,都要延遲到假期,因爲在學期中,是沒人來的;
一位媽媽戲言:“這就像一份全職工作,孩子常常跟爸爸一起出門,晚上跟爸爸一同回來,周一到周五,忙到基本沒時間交流。”
記得BBC紀錄片《交換學校》,精英學校的孩子,也在分秒必爭地利用時間。其實,世界各個角落的孩子,都在爲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相比新加坡,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可選擇性更多,壓力也不是那麽大,已經很幸福了。
而高考制度,也爲每個孩子鋪設了一條更公平的路,正如《我是演說家》中羅天所說的:
“人生的起點無法選擇,但通過一場公正的考試(高考),你可以選擇自己18歲的人生開啓在哪裏。”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4
影片中,男孩哈姆卡給我印象深刻。
新加坡規定,只有滿14歲的孩子才能進入職業培訓中心。精英教育的模式下,落考生因會考不及格會産生失敗感、挫折感。
而後新加坡政府做出了一些改變,爲了不讓孩子感到絕望、因此放棄學習或走上歧途,成立了專門爲“差生”而生的北爍中學。
哈姆卡基礎學科很差,無論如何努力,也很難考好,他對自己非常沒自信。第三次小六考試後,落榜的哈卡姆被“分流”到了北爍中學。
進入北爍後,在老師因材施教的指導下,哈姆卡漸漸恢複自信,經過幾年的學習,他成功考取了一所不錯的職業學校——工藝教育學院。要知道,對于“只有普通技術學校命運”的北爍孩子而言,這是多麽大的突破啊。
受到鼓舞的哈姆卡也重新定義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說:
“要堅持下去,不管前面有多大的阻礙。要一直向前沖,直到贏得生命中的成功。”
“因材施教”四個字,在短短兩三年內,把一個幾乎被社會定義爲“沒用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永于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這讓我們感慨:好學校,也有可能教不出好孩子,而看上去不那麽頂級的學校,卻能推動一個孩子追求成功。
北爍學校的獨特在于,他會幫孩子重新定義成功:小六會考失敗,並不意味著人生失敗。
而哈姆卡的前後反差,給我們最大的啓發是:找到孩子擅長的那一項,幫他建立自尊、自信,他的成長能量,才會一點點被激發出來,他才不會甘于永遠落後。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5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教育制度,都不會百分百優越,更不可能完全適合每個孩子。
珍惜我們教育制度好的一面,不足的地方,由家庭教育來補上。唯有如此,孩子才會走上一條相對完美的“教育之路。”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父母多看看,多聽聽,多思考,准沒錯!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作者簡介:二旭媽媽,教育學出身,熱愛心理學,一手帶娃,一手寫字,報之生活以歌,寫盡育兒百態。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賈島《尋隱者不遇》
王翰《涼州詞》
柳宗元《江雪》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劉禹錫《烏衣巷》
……
– 英文有聲繪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麽?《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別讓鴿子開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衛不可以《No,David》
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媽媽嗎《Are You My Mother?》
野獸出沒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個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聲繪本 –
《接著,春天來了》
《蒲公英小豬》
《第四只狐狸》
《小喬逃跑了》
《白色的小貓頭鷹》
《月亮跟著我們走》
《誰說烏鴉不會唱歌》
《鼹鼠和雪人》
《孵不出來的小雞》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