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一家人走過了不少國家,在不少地方生活過。開闊眼界,認識世界當然是好的,可作爲父母,我和老公也會有些隱隱的擔憂。那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會不會對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
有一個階段,孩子們會努力地向當地人靠攏,似乎是想通過一致性獲得接受。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告訴他們,任何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無需爲了自己的不同而感到羞愧。
可是,效果似乎並不是很顯著,直到我們來到了美國。
毫無疑問,作爲一個民族種族的大熔爐,美國人一向主張個性的張揚,鼓勵孩子們挑戰權威,勇敢地做自己。
在美國的小學,孩子們第一次見識了把頭發染成綠色或粉色的小學生。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人都會稱贊那些特立獨行的孩子。在那裏,他們的差異,甚至成了最不明顯的。
能做到這一點,美國文化的寬容自然功不可沒。特別是從小的教育,都在向孩子們傳輸一個概念,人和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去紐約圖書館,那個古香古色,充滿著奢華氣味的地方。在一樓的兒童圖書角,孩子們參加了一次朗讀繪本的活動。工作人員拿了一本書聲情並茂地講解著。
書的內容我其實記不太清了,但是工作人員的有幾句話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大概的意思是,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是白人家庭,有的是黑人家庭,有的家庭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有的家庭有兩個媽媽或者兩個爸爸……
我當時的確是震驚的。我自認爲不是保守的家長,可也的確沒能想到有必要跟孩子說起這樣的事情。
可後來,轉念一想,又覺得理所當然。既然同性戀婚姻在法律和人們的意識中都已經正常化,那這樣的家庭當然也是一個正常的存在,孩子們應該知道。畢竟,我也不希望如果他們有一天碰上了一個來自這樣家庭的孩子,會因爲這種差異而排斥對方。
我總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再解決,可其實,有些工作如果做在前面,很多問題其實原本就不存在。
昨晚跟孩子們一起讀了一本很溫暖的繪本《Be A Friend》(成爲朋友)。
書裏的第一句話就是Dennis was an ordinary boy who expressed himself in extraordinary ways. 丹尼斯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他用與衆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看,一上來就給小主人公丹尼斯定了性,他是一個普通的男孩,只是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同。
作爲成年人,在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能意識到,這後面一定還有故事,還有一個大大的“但是。”如果真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孩子,這本書一定不會這樣開頭。
但對于孩子來說,或許不會想這麽多。既然書上說是普通正常的,那就應該是吧。
果然,接下來,繪本就告訴了我們答案。
和大部分孩子用言語表達自己不同,丹尼斯不說話,他像個啞劇演員一樣,通過各種形體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比如,他會用動作表現出雞蛋、毛毛蟲、蛹和蝴蝶。同學們爬樹的時候,他會把自己變成一棵樹。
爲此,丹尼斯被同學們稱作“啞劇男孩。”
在這一段,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丹尼斯與衆不同的表達方式。因爲前面說過他是一個普通的男孩,我家的孩子們在聽到這裏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是,普通的男孩也會覺得孤單,因爲表達方式的不同,他覺得自己和同學們之間隔了一堵無形的牆,這讓他很難過。
直到有一天,丹尼斯踢出了一個想象中的球,對面有一個小女孩接住了這個看不見的球。從此之後,丹尼斯不再孤單了,他有了朋友,盡管兩個人並不說話,因爲朋友之間不必非得有語言。
小女孩的友誼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丹尼斯並接受了他,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了他們想象中的遊戲,玩得非常開心。
當大家接受了丹尼斯的表達方式後,同樣得到了快樂。
丹尼斯發現了友誼的力量,也明白了自己有多特別!
作者薩利納(Salina Yoon)是屢獲Geisel榮譽獎的作家和插畫家,不僅爲很多故事提供插畫,而且自己也創作了許多繪本。她的作品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售出了450萬本。
在這本書中,薩利納在捕捉模仿啞劇藝術和友誼的力量方面做得很出色!插圖給人既柔和又鮮明的感覺,棕色背景增強了黑白紅幾種顔色的人物,使臉部和文字顯得格外醒目清晰。
而對于那些感到自己“與衆不同”的人,這本書絕對是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薩利納用簡單的筆觸講述了自我接受,勇氣,還有堅不可摧的友誼。
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本書簡短的句子還有柔和明媚的插圖確實非常吸引人。
不過,對于更大的孩子來說,這本書的主題可以帶來更深入的討論。
我問家裏的孩子們,你們周圍有沒有喜歡表演“啞劇”的孩子,女兒想了想,點點頭。他們班上有個小男孩也喜歡做出騎自行車的動作,不過,因爲那個小男孩很淘氣,女兒並不喜歡他。
我說,就像書裏的丹尼斯一樣,你的同學或許只是和大部分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同。我們都有可能在有一個時刻被人誤解,甚至排擠。或許,這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吧。
對于任何曾感到自己在一個集體中,像一個局外人的人來說,《成爲朋友》都是一個感人的友誼故事,這是許多孩子的共同經曆。甚至也適用于大孩子和成人。
那些因不同而感到孤獨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作爲一個性格有些孤拐的成年人,我實在很喜歡這個故事。
不管年齡幾何,我們永遠走在實現自我和尋找認同的路上。
與衆不同可能會讓自己變得孤獨,不過,不是我們不夠好,只是還沒有找到懂得欣賞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