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報道】10月18日至19日,兩年一屆的亞歐首腦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單看會議安排,也許脫歐倒計時的英國會吸引了大部分外界輿論的關注。但事實是,無論從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的表態,還是從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莫蓋裏尼、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總理庫爾茨的口中,分明能接收到其他更重要的信號。
今天在亞歐首腦會議這個舞台上,所有人都在談論,“只有多邊接觸才能讓我們應對全球的挑戰”,“要致力于促進有效多邊主義的發展”,“要堅持構建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要承諾與重申遵守WTO規則,以合作與對話的方式解決爭端”……所有的這些表態,都指向了美國,指向了這位無需登台、卻無處不在的隱身主角。
本屆亞歐會議來自歐洲的東道主們,無論是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兩大機構,還是歐盟領頭羊德國、法國,抑或已經與歐盟分道揚镳的英國,都在一步步地離開“C位”。不是他們不想“出道”,實在是內外交困、難以發力。英國與歐盟“脫歐”談判陷入僵局,今年11月恐怕無法敲定“脫歐”協議;在德國,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壓垮默克爾第四任期的最後一根稻草,大聯合政府執政聯盟(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已經連40%的民調支持率都達不到;法國新生代領袖馬克龍的改革之路布滿荊棘,法鐵大罷工之後,近日內政部“老臣”的去職也在加劇馬克龍“衆叛親離”的輿論態勢。歐洲的重要力量各自步履蹒跚,歐盟這個聯合體也因無法團結內部聲音而被人诟病,組織機構的龐大和工作效率的低下形成反比。
有人退場必定有人登場。在全球化合作面臨到倒退威脅的局勢下,亞洲成爲逆勢而上的中堅力量。越南與歐盟簽訂《森林執法、管理與貿易協定》,新加坡與歐盟簽訂《歐盟-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夥伴與合作協議》和《投資保護協議》,加上之前達成的《日本-歐盟自貿協定》,亞洲國家成績斐然;9月份,歐盟發布《連接歐洲與亞洲:對歐盟戰略的設想》,首次系統提出亞歐互聯互通的戰略,並將中國擺在首要雙邊合作對象的位置。
出席本屆會議的歐洲政府領導人有這樣的共識:亞洲衆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市場擴大,正爲歐洲國家增長動力不足的經濟帶來曆史性機遇。歐亞更緊密合作,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才是應對當前國際局勢的正確方向。
而在其中,中國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李克強總理在出席第12屆亞歐首腦會議前,對荷蘭展開正式訪問,推動中荷務實合作登上新台階,承諾對荷蘭企業投資放開股比限制,兩國企業家簽訂近百億美元協議。在亞歐首腦峰會19日的閉幕新聞發布會上,有外國記者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下大型基建項目的透明度提出質疑,東道主之一的奧地利總理庫爾茨則以“自由貿易必須平等、公平,該原則適用于歐洲也適用于亞洲”作爲簡單回應,顯然是不願讓過多質疑幹擾了眼下歐洲與中國良好合作的態勢。德國企業巨頭已經從中國進一步開放的市場中獲益,下個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舉辦,這些事實呈現在世人眼底,歐洲其他國家可見中國的決心與誠意。
此外,無論是氣候保護、數字化變革這樣的全球性議題,歐洲也不得不與亞洲共同應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迫切能源需求,是亞洲一大挑戰,使亞洲國家扛起對抗全球性氣候變暖的責任;數字化趨勢的大浪潮裏,中國更是歐洲傳統強國必須倚仗的合作夥伴。
“讓所有參與者從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受益”,是作爲社會經濟發展“先行者”的歐洲,向“後進生”亞洲做出的承諾。在美國執意奉行單邊主義的局勢下,歐洲擁抱亞洲,後者也應抓住機遇,讓自己登上曆史舞台,演好自己主角的戲份。中國作爲發展中的大國,機遇與挑戰同在,尤其處在各方關注焦點,任重道遠,應當頂住壓力,扛起責任,砥砺前行。
(編輯:劉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