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依然很火,從如今朋友圈各種“三點半”群就可知一二。
當然,目前而言,區塊鏈經濟的最大熱點還是:發幣,以及“挖礦”。
如今提“挖礦”,很多人第一反應已經不是深入地下挖煤,挖銅,而是架起高性能服務器,拉起電線,連上網絡,開始挖比特幣,以太幣。
最近,有一個問題也很有爭議,那就是虛擬幣的“挖礦”行爲是一種無利于經濟的“浪費”嗎?那麽所謂的“挖礦”到底多耗資源,讓我們了解下。
目前而言,比特幣挖礦的耗電量也不好估計,根據公開數據估算的區間也比較大,預計在1到4吉瓦,相當于1到3個核電站,或者全球0.14%的用電量。
而在2018年,很多機構預計,挖礦的用電量將相當于新加坡全國用電量。或者說450萬戶居民用電量,每年排出的二氧化碳將達到24000公噸。
而目前的“礦場”,58%依然在中國,16%在美國,不過,隨著兩國政府對這方面政策趨嚴,以及當地用電成本的升高,更多的礦機正在向一些政策寬松,電力充足而便宜的國家和地區分散。
冰島是其中的典型,我們都知道這是個人口少,風景優美的小國,但是電力資源很豐富,甚至沒處使。所以,這裏傳統上就是一些IT公司的數據中心,所以進一步分出些比特幣礦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冰島電力100%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對環境影響較小。
當然,用電量是一個方面,很多生産活動都用電啊,工廠用、學校用、醫院用,我們每天的娛樂生活也用。關鍵還是,這些電量轉化的價值。工廠用電能生産工業産品,學習用電是教育人才,醫院用電是爲了健康甚至拯救生命,娛樂用電更是大家都感受的到的愉悅,何況它本身也是一種産業。
那麽比特幣呢?産出了什麽?一些二進制代碼?說到底,比特幣浪不浪費資源不是關鍵,對比特幣到了虛擬幣價值認識的分歧才是關鍵,所謂“浪費”,本質是認爲用了資源但是卻“沒有用”,沒有産生價值。
但是,比特幣的投資者會有話說,比特幣在交易中是有價格的啊,說白了,它是“儲值”的。而且,人是經濟動物,如果沒價值,這麽多人花這麽多錢在那“挖礦”,圖的是啥?何況,站挖礦也繳電費了,怎麽又“浪費”了。
這裏又引出第二層次的分歧,比特幣的價值是誰的價值?持幣者,特別早期持幣者富起來了,所以挖礦的電力消耗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毛毛雨”。但是,在更多人看來,這是“虛”的東西,工廠可以創造就業,上市公司股價漲還可以帶動投資者一起富裕,比特幣好像只是富了那些少數人,對社會“無益”。
是的,跳出來,我們才發現問題的本質,不是挖礦浪不浪費電,而是:
-
這些電力消費産生價值了嗎?
-
比特幣的價值對社會又有多少價值?
這類問題往往很難從道理和邏輯上說服誰,值得注意的是,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中,虛擬幣的“礦工”依然在倔強的擴展自己的空間。所以,還是讓實踐來回答吧,或許有一天,區塊鏈技術,包括虛擬幣從只是一種交易物,變成大家可感知的,提升生活的技術時,關于挖礦耗電的爭議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