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習君給大家推薦的這對櫃子來自故宮,自家具館開館後,它可是一度成爲了網紅明星,據專家推測這對櫃子爲乾隆皇帝與孝賢純皇後大婚時的用品:
據檔案記載,弘曆結婚時,富察家陪嫁了兩個黃花梨大櫃。故宮收藏文物中,用于生活場景的黃花梨大櫃僅有這麽一對。上面的紋飾也比較適合弘曆當時的皇子身份。所以推測這就是史料所載的那對櫃子。
【名稱】黃花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豎櫃
【年代】明末清初
【規格】272.5cm×187.5cm×72.5cm
【文物現狀】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類櫃又稱頂箱立櫃,由底櫃與頂櫃兩部分組成。制式雖簡,但木工制作工藝精湛,工藝特征表明其制作年代較早。
頂箱櫃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出現在明後期,盛于清代。由頂櫃和底櫃兩部分組成,可爲一對組合排放,也可拆分爲左右各一。
大四件櫃中,這種面寬尺寸大于其他形式的也叫“朝衣櫃”。它因官員朝服不必折疊便可放入而得名。櫃加寬後,爲了不使櫃門太寬,合頁負荷過重,故增添了“余塞板”。
余塞板由攢邊裝板穿帶造成,合頁即釘在余塞板的邊框上。邊框上有活銷,與櫃腿及其上下的橫材銷牢。拔出活銷,可以把余塞板也拆卸下來。
頂豎櫃因常並列陳設,爲避免兩櫃之間出現縫隙,多用方料,且上下左右均方正平直,沒有側腳收分。明代四件櫃以黃花梨居多,大多光素無飾,雕刻鑲嵌占少數。清代四件櫃以紫檀木居多,且裝飾華麗,多在櫃門上浮雕或鑲嵌各種紋飾。
而此對黃花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豎櫃,經典于何處?研習君給各位一一道來:
1.包 鑲
此櫃以雜木爲骨架,黃花梨三面包鑲。櫃爲四面平式,分上下兩層。櫃的正面上下各裝四門,門上設有黃銅面葉及合頁,兩門中間爲立栓,可以隨時拆卸。
包鑲是硬木家具中的一種難度很大的特殊工藝,胎骨采用不易變形、比重較輕、價格低廉且易得之木材,而外表則以名貴珍稀木材包鑲,采用這種工藝所制家具稱之爲“包鑲家具”。這種家具具有保存長久性、結構穩定、工藝奇巧之特性。
“包鑲”工藝在清代的工程文獻裏屢見記載,在現存的宮廷裝修及家具上也屢見不鮮,這說明其原本不是一種低俗的作僞工藝。
包鑲最早出自宮廷,如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所載,雍正元年(1723年)制“包鑲紫檀木邊、楠木心桌三張”、雍正六年(1728年)制“紫檀木邊、豆瓣楠木心嵌雲母如意花紋桌”等等。
故宮乾隆花園的倦勤齋的內檐裝飾大多采用包鑲工藝,門扇、群窗胎骨爲金絲楠木,外包爲紫檀木,而縧環板、槅扇、碧紗櫥、炕罩的縧環板和裙板上均用了5mm厚的雞翅木薄板貼于楠木胎上。
包鑲工藝在曆史上多以惜木如今、手藝高超的揚州地區、蘇州地區見長。倦勤齋之內檐裝飾就由內務府指定兩淮鹽政史李質穎在揚州監制,于乾隆三十九年船運至北京。
而後,山西地區的富商也采用包鑲工藝制作了不少紫檀、黃花黎家具,多數已流往美國。由于包鑲工藝要求極高、難度很大,如今很少有人接近,故今天新仿或新制的包鑲家具幾乎不見。
包鑲家具的出現體現了前人對于紫檀、黃花梨等珍稀貴重木材的珍惜,對于各種木材材性的准確理解與把握,與今天的所謂貼皮家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實際上,比起一件“實木”家具,制作一件包鑲家具要更費工費力費時,所以包鑲極有可能是古代匠人“炫技”的一種做法。
清宮的內檐裝修及家具上的包鑲工藝極端精致,從選材、幹燥到工藝、工序、拼接等都十分講究,並使用魚鳔膠來粘接,十分牢固精細,有的接口細如毫發,曆經數百年都難以察覺,大有登峰造極之感。
2.百 寶 嵌
此櫃以黃銅飾件及葉蠟石、螺钿等材料嵌出生動多彩的畫面,上層爲曆史故事畫,下層爲蕃人進寶圖,櫃肚爲嬰戲圖。
嵌在黃花梨的櫃面上,幾種色調明快的材質搭配在一起,産生一種天然成趣、流光溢彩的視覺感受,這正是聰明的匠師在制作此櫃時所要達到的效果。
這種工藝俗稱“百寶嵌”,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發展到清代中期,已經成爲當時硬木家具最風行的一種裝飾工藝。
明清黃花梨紫檀木器上的百寶嵌,以小件居多,如官皮箱、筆筒等。大件家具上鑲嵌,以挂屏最爲多見,其次是宮廷寶座、椅具、櫃架、桌案等。民間家具鑲嵌多以螺钿爲主,而年份往往較淺。
黃花梨頂箱櫃上鑲嵌百寶在所有家具品類中最是少見,其存世量也屈指可數。
此櫃所嵌百寶雕琢細膩微妙,雕刻手法技藝精湛超群,所雕圖案層次分明,刻畫入微,立體感極強。其珍貴無比的材料和精妙高超的制作技藝,透露出華貴的宮廷氣息。
百寶嵌的圖案花紋會隨著照射光線角度的變化,發出各種各樣的光彩,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一絕。
在明嘉靖、萬曆年間,百寶嵌在蘇州、揚州地區已十分盛行,宮廷更是推崇備至,不惜從蘇州、揚州、廣州等地征調能工巧匠,按皇帝意願制造各種百寶嵌。
制作一件百寶嵌精品,不僅需要珍貴的材料,而且要求多種工藝技巧相互配合。
由于百寶嵌對材料和工藝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多不具備這些條件,而作爲宮廷來說,這些材料卻無一不備,且以毛料最精良,制作最精美,形成了一種色彩缤紛且獨具風格的藝術門類。
百寶嵌的器物大都珍貴不凡,深受世人的追捧,也正因價值不菲,曆史上擁有“百寶嵌”器物的人家非富即貴,爲其專享。
3.消 逝 的 紋 飾
櫃的正面用“百寶嵌”嵌出《蕃人進寶圖》。
各色葉蠟石、螺钿等材料嵌出花草、人物、異獸,身著各色服裝來自殊方異域的蕃人或持寶、或牽獸、或騎馬,或三五聚集,談笑風生,極富立體感和寫實性。
《蕃人進寶圖》是明清兩代家具中經常使用的裝飾圖案,只出現于明清時期,民國以後這種紋飾就消失了,這是唯一一款古時有,但現今已沒有的紋飾。
蕃人舊指中國古代對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的泛稱。明清鼎盛期,當時接受許多番邦的朝貢,朝貢也有著嚴格的禮儀程序,包括跪拜的動作、站立位置、進退路線等等。
接受貢品之後,明清通常會回賜絲織品、瓷器、金銀等,且回賜的價值遠高于貢品,以彰顯大國風範。這時就出現了《蕃人進寶圖》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情。
民國以後,隨著國力的衰退,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再有番邦朝貢這樣的事情了。再後來爲避免大國沙文主義的誤解,這種紋飾也不再被使用,所以《蕃人進寶圖》的紋飾消失了。
4.銅 活 兒
大家通常關心它的是材質、工藝、造型等,但是有一個細節常被人忽視,家具的“銅活兒”。
雖然銅活只是家具上的配件,但卻是不容小觑的點睛之筆,因它既是一件家具的臉面、又是家中最聚精氣神兒的地方。
古斯塔夫·艾克曾赞叹:
五金配件于中國家具,猶如鍍金裝飾于洛可可作品,這些配件的分布對家具的美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布置這些配件,有時看來是利用了黃金分割知識。
金屬飾件的裝飾功能是以它的實用功能爲基礎的,這些銅構件不僅起到支撐作用,也在接榫處起到加固之用。
無論是總體比例,點面關系還是安裝位置都經過精心地構思,不僅對家具起到進一步的加固作用,同時也爲家具增添了色彩,達到了繁簡適度、美觀得體的裝飾效果。
家具恒久遠,經典永流傳。此件故宮藏【明末清初 黃花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豎櫃】,無論從選材、工藝,還是造型都是精益求精,堪爲經典之作。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甚爲豐富,總數量多達上萬件,其中明代家具有三百余件。清代家具中床榻、椅凳、桌案、箱櫃、屏聯、台座等一應俱全,還有東洋家具和西洋家具近五百件。
其質地有紫檀、黃花梨、花梨、鐵梨、烏木、雞翅木、酸枝木、榉木、楠木、桦木、榆木、瘿木、黃楊和漆等。這些家具除部分由清宮造辦處制作外,絕大多數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廣作、京作、蘇作最爲著名。
這些作品可以全面地反映明清家具的風格特點,對研究明清家具的藝術成就和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