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家世
一、中國人的姓和氏的演變
中國人在三代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姓代表血緣,是不變的。堯帝姓祁,他的後裔都姓祁,所以劉邦在漢以前姓祁,故他的大名應該是姓祁、氏劉、名邦。由于古人以所封之地爲“氏”,“氏”是“氏族”,是支系的標志,丹朱得劉氏,劉氏是祁姓下面的一支,但它也隨著封地的的變化而變化。
從堯帝的兒子丹朱到劉邦,無論氏族發生什麽變化,他們在《史記》成書以前都姓祁,即祁姓劉氏、祁姓禦龍氏、祁姓豕韋氏、祁姓唐氏、祁姓杜氏、祁姓士氏、祁姓範氏等。故《漢書》說:……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在夏爲禦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晉主夏盟爲範氏,範氏爲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于晉,其處者爲劉氏。”(《漢書·高帝本纪下》)
我們熟悉的唐氏、範氏、杜氏都與劉氏同宗,只是一度因封地不同改氏而已。
太史公在寫《史記》時,開創了以“氏”改爲“姓”的先例。把劉邦的祁姓改爲姓劉。
故顧炎武《日知錄》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而爲一。”這是說司馬遷開創了姓氏不分的情況。劉邦由祁姓劉氏改爲姓劉,不會改變劉邦的列祖列宗,堯帝祁放勳就是祁姓劉氏的肇基始祖,故劉邦是堯帝的七十六世孫。
劉邦的家世,不是漢朝人寫的。在劉邦前300多年的《春秋》上就有記載。《漢書》和《新唐書》就是根據《春秋》的記載而寫的。
二、劉邦的家世
從劉邦上溯十余世,劉邦這一支氏族實際來自秦地。據《新唐書》載,晉國有一位祁姓士氏名“士會”,就是範武子,曾去秦國公幹,他回國後有一個兒子留在了秦地。這留秦者恢複了劉姓。
留秦者的十世孫名劉思泷,戰國時獲于魏,遂爲魏大夫。這劉思泷就是劉邦的五世祖。劉思泷生劉清,劉清世襲父職爲魏大夫,他是劉邦的四世祖。至今豐邑只有劉清的墳。
劉清生劉榮,字仁浩。劉榮是劉邦的祖父,號豐公,即豐縣縣令。(劉榮有弟,名劉發)
劉榮生劉,煓(tuan),字執嘉。劉煓就是劉邦的父親,是獨生子。
劉煓生四子:劉元字伯,劉喜字仲,劉邦字季,劉交字遊。
新唐書:(士)會適秦,歸晉,有子留于秦,自爲劉氏,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獲于魏,遂爲魏大夫。秦滅魏,徒大梁,生清,徒居沛。生仁,號豐公。生煓,字執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漢高祖也。
《漢書》還說:“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爲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豐公即劉邦的祖父劉榮。
由于夏、商、周以來,劉氏祖先在各國都有高官,“故劉邦當皇帝後,在秦、晉、魏、楚等地,皆設有祠祀官,由巫祝通天地,世代祭祠列祖,豈不可信?由此可知,漢家承繼了堯帝的事業,福德隆盛……他承繼帝業是順理成章、得上天道統的”。
(《漢書,高帝本紀下》:“及高祖即位,置祠把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劉邦乃帝室之胄、出自卿相之家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中國古代乃至近代,是相當講究“出身”、“門第”、“族望”的,“世襲制”長達4000多年、沿至清朝就是明證。
鑒于劉邦顯赫的家世,出自“望族”,乃至“帝族”,故楚懷王熊心即位三個月後就封他爲“武安侯”,兼砀郡長(相當于省長),作主將,西擊鹹陽。
項羽封爲“長安侯”,封地僅魯邑(今曲阜),號魯公(相當于縣令),作次將,北上救趙。
劉邦和項羽都是前209年9月舉事的,他們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一年後的前208年9月,兩人同時受封,這時劉邦的地位已在項羽之上。鴻門宴上,未有戲下分封,誰都不是王,太史公口口聲聲將項羽說成“項王”,言語之間,確有抑劉揚項之嫌。
三、“唐人”的由來
很多海外華人爲什麽皆自稱“唐人”。海外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歐美國家大部分大中城市皆有“唐人街”。
(海外唐人街)
按(史記》記載,堯帝是黃帝的曾孫。中華民族祭遠祖,最遠也只拜谒“黃帝陵”。夏、商、周、秦、漢都只提“唐堯”而不提“炎黃”。
爲什麽不提呢?太史公講得很清楚:“學者多稱五帝,尚矣。(太久遠了)。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訓,(不可靠)缙紳先生(有學問的人)難言之。
《現代漢語詞典》釋“唐”字的第一義時說:“傳說中的朝代名,堯所建。”因此這個“唐”,不是指公元618907年李淵父子所建的唐朝。爲區別這兩個唐朝,故前者稱爲“堯唐”,後者稱爲“李唐”。
“唐人”的正解似意思應爲:公元前24世紀左右,遠古的堯帝建國于唐地,其後繁衍,移居海外的子孫懷念建立開明盛世的遠祖,故自稱爲“唐人”。這就是“唐人”的由來。海外華人自稱“唐人”,既表明族群的源遠流長,亦表示了對無私而“利天下”堯帝的敬仰。在劉邦建立漢皇朝以前,是沒有“漢人”、“漢族”之說的。
華人寓居海外者稱“唐人”,留本土的、占中國人口總數92%的稱“漢人”。唐人與漢人一脈相承,共始祖炎黃二帝,自稱“炎黃子孫”或“華夏後裔”